第52节(1 / 4)
大公报的信来了,居然真的是改稿信,提供改稿意见的是一个署名为廉彧林的编辑,大概意思是对她有关文化侵略的说法很感兴趣,但对于言论自由方面的有些说法不尽属实,还需要再斟酌斟酌,期待她的再次投稿。
黎嘉骏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说法不是不属实,而是不在这个年代线上,她虽然刻意没有提到,但是也有点抨击未来那个网络壁垒的意思,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依然被精明的编辑看出不妥,不得不说他们眼神真是毒辣。
她最关注的就是这一次投书,这是她第一次向权威报刊投稿,其实这时候《大公报》并没有成为报霸,但是它的定位非常正气,它最出名的是它的“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当初东北易帜的时候,张少帅通电全国拥蒋入关的消息都是《大公报》独家发布的。那个时候起本来可有可无的大公报在她心里就有了点了不得的地位。
此时自己资历如此之浅,本来向《大公报》投书就有点自不量力的感觉,可依然不由得兴奋的全身发抖,她反复看了好几遍编辑廉彧林先生的意见,决定先不动笔,按照上面说的,再斟酌斟酌。
翻开其他几封信,除了梅汝敖,其他人都给回了信!包括胡大大!
胡大大的信并不长,而且显然还没看到她在《独立评论》的文章,所以只是鼓励了她一下。当初黎嘉骏的问题就是有关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因为总记得历史书上某政府对文人迫害的很严重,她就很是担心胡大大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太过嚣张,惹怒了某些力量;若是要毫无畏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是不是要掌握一个度,这个度该怎么掌握?
对此,胡大大的答案很简单,莫忘初心。
若要顺应本心,其实还是她自己还是很怂的……黎嘉骏囧囧的打开了范师兄的信。
范师兄是报喜来的,他顺利进入了北大哲学系,成为了胡先生的门下,这真是可喜可贺,可同时他又抱怨了一番,范师兄人在学园心在庙堂,总忍不住关心一下天下大事,他对于现在的军阀之争很愤慨,全国被瓜分的七零八落不说,日本人把中国当成一整个来打,可那群军阀们只自扫门前雪,像守财奴一样只盯紧自己的一方土地。
“一旦越过长城,他们只需各个击破,逐个蚕食,国家危矣!”
军阀之争,黎嘉骏是知道的。
前有直奉战争这类小打小闹不说,在关外的时候,貌似只有东北王一个土皇帝,可若她早生几年,那就会像关外的老人一样,对接连两次的北伐战争印象深刻,从而对关内那些觊觎关外千里沃土的军阀痛恨不已,若不是第二次北伐战争蒋介石联合其他军阀攻克北京逼得张作霖逃回关外,也不至于路上就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其后东北易帜,少帅坐拥关外,全关外人民看着关内刚欺负完他们老大帅的军阀们狗咬狗,中原大战打出了史无前例的规模,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三方土霸王一决雌雄,最终西北军阀冯玉祥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到了快光杆儿的地步,而阎锡山也丢盔卸甲,差点和冯玉祥一道出国退隐,蒋介石被少帅保驾护航大获全胜的同时,却也迎来北方三方军阀百万军人血仇的又一次升华。
二十九军就是在冯玉祥被打败的西北军散兵中被萧振瀛左一股右一缕好不容易拧巴起来的。
南方也不太平,广西桂军里里外外打打打,云南滇军上下左右打打打,川军自己跟自己掐得欢,黔军粤军湘军都在啪啪啪,可以说现在全国当兵的手上,很少有没染同胞血的,将军们更别说了,军功全是踩着同胞尸骨上去的,所谓英勇善战,战的是自己人,而大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在日军如此虎视眈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联合起来,可联合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就连国民政府都也只敢想想而已,中原大战打出如此压倒性优势全国还是没统一,有什么意思?
范师兄显然就是相对忧心忡忡的那帮人,他不光自己跟同伴们分析了这形势,信里又说了一遍,很有种已经读不进书想为国做点什么的意思。
其实他已经翘了那么多学校,若是真的翘了北大,黎嘉骏表示一点都不惊讶。
再接着,就是蔡廷禄的信了。
想到那个软软萌萌的小包子,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小激动呢!黎嘉骏深呼吸,打开了信看。
蔡廷禄的信非常有理科生的范儿,言简意赅,简单问候了一下后,就开始说黎嘉骏关心的事儿,他并没有收到黎嘉骏的录取通知书,大约在数学或是文学上吃了亏,想到她的东北大学学生的身份,倒也不算什么特别坏的事儿,他现在在清华的学习已经踏入正轨,每日追着他男神华罗庚的课听得如痴如醉,生活一派祥和美满。
最后他提了一句,说导师透露学校明年拟招考留美公费生,让他若有意向可锻炼一下英语,他一面想问她对于留美的意见,一面就是请教她学习语言的心得,尤其是英语。
黎嘉骏只要再学个俄语她都能走遍世界范围二战战场了,这一点上讲蔡廷禄向她请教非常机智,可黎嘉骏没法跟他说她的英文是追欧美剧追出来的,只能抱歉道她只有一个多看多练,没别的捷径可走,而且语言学多了会形成惯性,这其中产生的玄妙感觉就只能意会了。不过留美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若是可以就毫不犹豫的去,最好在那儿活到老学到老。
这般写完,刚替他高兴的激动劲儿下去,她转而怅然起来。
有什么能别得上在这时候前去美国深造呢,最好一直在那儿生活下去,她相信她有足够的办法能让他躲过未来的劫难,直到改革开放才让他回来。
可是这样一想,大概北平一别,就是最后一次相见了。
果然个人有个人的命,半点不由天。
祝他好运吧。
搁下笔,她轻轻地叹口气,窗外鸟语花香,清风拂面,倒好像在安慰她什么似的。
“小姐,有客人来了。”秀秀在外面敲敲门,轻声道、 ↑返回顶部↑
黎嘉骏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说法不是不属实,而是不在这个年代线上,她虽然刻意没有提到,但是也有点抨击未来那个网络壁垒的意思,尽管只是一笔带过,但依然被精明的编辑看出不妥,不得不说他们眼神真是毒辣。
她最关注的就是这一次投书,这是她第一次向权威报刊投稿,其实这时候《大公报》并没有成为报霸,但是它的定位非常正气,它最出名的是它的“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当初东北易帜的时候,张少帅通电全国拥蒋入关的消息都是《大公报》独家发布的。那个时候起本来可有可无的大公报在她心里就有了点了不得的地位。
此时自己资历如此之浅,本来向《大公报》投书就有点自不量力的感觉,可依然不由得兴奋的全身发抖,她反复看了好几遍编辑廉彧林先生的意见,决定先不动笔,按照上面说的,再斟酌斟酌。
翻开其他几封信,除了梅汝敖,其他人都给回了信!包括胡大大!
胡大大的信并不长,而且显然还没看到她在《独立评论》的文章,所以只是鼓励了她一下。当初黎嘉骏的问题就是有关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因为总记得历史书上某政府对文人迫害的很严重,她就很是担心胡大大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太过嚣张,惹怒了某些力量;若是要毫无畏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是不是要掌握一个度,这个度该怎么掌握?
对此,胡大大的答案很简单,莫忘初心。
若要顺应本心,其实还是她自己还是很怂的……黎嘉骏囧囧的打开了范师兄的信。
范师兄是报喜来的,他顺利进入了北大哲学系,成为了胡先生的门下,这真是可喜可贺,可同时他又抱怨了一番,范师兄人在学园心在庙堂,总忍不住关心一下天下大事,他对于现在的军阀之争很愤慨,全国被瓜分的七零八落不说,日本人把中国当成一整个来打,可那群军阀们只自扫门前雪,像守财奴一样只盯紧自己的一方土地。
“一旦越过长城,他们只需各个击破,逐个蚕食,国家危矣!”
军阀之争,黎嘉骏是知道的。
前有直奉战争这类小打小闹不说,在关外的时候,貌似只有东北王一个土皇帝,可若她早生几年,那就会像关外的老人一样,对接连两次的北伐战争印象深刻,从而对关内那些觊觎关外千里沃土的军阀痛恨不已,若不是第二次北伐战争蒋介石联合其他军阀攻克北京逼得张作霖逃回关外,也不至于路上就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其后东北易帜,少帅坐拥关外,全关外人民看着关内刚欺负完他们老大帅的军阀们狗咬狗,中原大战打出了史无前例的规模,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三方土霸王一决雌雄,最终西北军阀冯玉祥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到了快光杆儿的地步,而阎锡山也丢盔卸甲,差点和冯玉祥一道出国退隐,蒋介石被少帅保驾护航大获全胜的同时,却也迎来北方三方军阀百万军人血仇的又一次升华。
二十九军就是在冯玉祥被打败的西北军散兵中被萧振瀛左一股右一缕好不容易拧巴起来的。
南方也不太平,广西桂军里里外外打打打,云南滇军上下左右打打打,川军自己跟自己掐得欢,黔军粤军湘军都在啪啪啪,可以说现在全国当兵的手上,很少有没染同胞血的,将军们更别说了,军功全是踩着同胞尸骨上去的,所谓英勇善战,战的是自己人,而大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在日军如此虎视眈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联合起来,可联合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就连国民政府都也只敢想想而已,中原大战打出如此压倒性优势全国还是没统一,有什么意思?
范师兄显然就是相对忧心忡忡的那帮人,他不光自己跟同伴们分析了这形势,信里又说了一遍,很有种已经读不进书想为国做点什么的意思。
其实他已经翘了那么多学校,若是真的翘了北大,黎嘉骏表示一点都不惊讶。
再接着,就是蔡廷禄的信了。
想到那个软软萌萌的小包子,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小激动呢!黎嘉骏深呼吸,打开了信看。
蔡廷禄的信非常有理科生的范儿,言简意赅,简单问候了一下后,就开始说黎嘉骏关心的事儿,他并没有收到黎嘉骏的录取通知书,大约在数学或是文学上吃了亏,想到她的东北大学学生的身份,倒也不算什么特别坏的事儿,他现在在清华的学习已经踏入正轨,每日追着他男神华罗庚的课听得如痴如醉,生活一派祥和美满。
最后他提了一句,说导师透露学校明年拟招考留美公费生,让他若有意向可锻炼一下英语,他一面想问她对于留美的意见,一面就是请教她学习语言的心得,尤其是英语。
黎嘉骏只要再学个俄语她都能走遍世界范围二战战场了,这一点上讲蔡廷禄向她请教非常机智,可黎嘉骏没法跟他说她的英文是追欧美剧追出来的,只能抱歉道她只有一个多看多练,没别的捷径可走,而且语言学多了会形成惯性,这其中产生的玄妙感觉就只能意会了。不过留美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若是可以就毫不犹豫的去,最好在那儿活到老学到老。
这般写完,刚替他高兴的激动劲儿下去,她转而怅然起来。
有什么能别得上在这时候前去美国深造呢,最好一直在那儿生活下去,她相信她有足够的办法能让他躲过未来的劫难,直到改革开放才让他回来。
可是这样一想,大概北平一别,就是最后一次相见了。
果然个人有个人的命,半点不由天。
祝他好运吧。
搁下笔,她轻轻地叹口气,窗外鸟语花香,清风拂面,倒好像在安慰她什么似的。
“小姐,有客人来了。”秀秀在外面敲敲门,轻声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