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2 / 4)
虞冬荣懒洋洋地望着他,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了。他以为自己会后悔,结果发现心里头平静得不可思议。但是有些话还是得借机会说清楚了:“那宅子你收下,赶明儿挑个好日子,搬过去吧。”
小玉麟本来乖顺地盘膝坐在那儿,脸上红艳艳的。听了这话,面色顿时一白:“我……”
虞冬荣安抚道:“你听我把话说完。你如今不是小龙套了,总得有个自己的地方。不然梨园的朋友问起来,说你住在我这里,不像话。咱俩之间的事,对外头也不能提,你记住了。”
小玉麟神色暗淡下去:“我知道。那我还能过来么?”
虞冬荣无奈道:”你想来,谁又拦得住你了?”他嘶了一声,把腿从小玉麟怀里抽出来,哀叹道:“这辈子算是栽在你手里了。”
小玉麟咂摸了一会儿,终于品出了话里的意思。他爬到虞冬荣身边儿,低头看着他:“七爷。”
虞冬荣叹了口气,有点儿出神:“往后你想做什么,提早同我讲分明了。不然我老觉得心里过不来……”
“可我说了……”小玉麟分辩道:“你答应的……”
“酒醉的话哪能当真呢?”虞虞冬荣警惕地看着他:“可说好了,这回饶了你。往后再这么一味瞎胡闹,我就跑路去香江,让你再也找不见……唔……”
小玉麟俯下`身,把他吻住了。
第29章
秦梅香在家中歇足了,又开始登台唱戏了。满城都盼着这个呢。他在家歇着也不是白歇,把斟酌了快两年的南曲老本子《桃花扇》排成了皮黄戏。南曲这些年式微,座儿不认了。除了《牡丹亭》这些还能在堂会上时常唱唱以外,别的许多好东西都成了压箱底落灰的玩意儿了。照这个情形下去,都不必等到下一代,再过个十年,只怕就没人知道那些故事了。
让他看着那些美极了的故事一天天被人遗忘,他不忍心。
秦梅香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这着想法并没有得到许多理解。这些年新东西很多,电影,话剧,乃至洋人的歌剧,都颇有声色。娱乐行业不再是传统戏曲一家独大了。虞七少爷之前就劝他灌唱片,如今除了灌唱片,又开始劝他拍电影——把完整的戏用胶片记录下来。
秦梅香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事儿不是虞七少爷想的那么容易的。台上唱得累了,可以有人上来给递茶水饮场。可电影他是见过的,完完整整的故事从头到尾,无关的人不能进到场景里来。许多细节也和戏园子的台上完全不同。总而言之,若真心想排,这是个挺大的工程。眼下大冬天的,许多事都不方便,于是就把这事儿往后拖了。
旧戏新排,是个两面都不讨好的事。南曲的艺人,觉得这么干是糟蹋东西;皮黄的艺人,觉得这是新瓶装旧酒。反正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得不到什么支持。
只有杨清菡不以为然。他觉得总归都是戏,怎么唱不是唱呢?唱得好,唱得有人买账,那就是成功的。至于别的,都是无所谓的事。
有了师父的态度,秦梅香的心意就更坚定了。
五福班众人虽然心有疑虑,但大家吃这碗饭,敬业的心还是在的。忐忑地准备了几个月,总算是挑了个日子把这出戏上了。
秦梅香的功夫向来是没话说的。这些年旦角儿戏本来就人气旺,他又歇了这许久,戏迷都盼疯了。是以尽管老戏新唱,仍然有着旺盛的人气。每一场的座儿都是满的。大伙儿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能放下一半儿了。
另一半儿就不好说了。因为评论界对这出戏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夸得夸上天,骂的则骂得十分尖刻。
秦梅香自己对流言倒是不甚在意。唱戏唱到他这个份上,要是把外头的话往心里去,千百回也气死了。但也不是全然不听的,有些他觉得有道理,就记下来,预备着往后慢慢改进,力求精益求精。
史书上的李香君能歌善弹。于是秦梅香在戏里加了一段抱琵琶且歌且行的身段。他本来就善舞,这一段也有舞蹈的成分在,因而十分优美动人。
许平山把整场戏目不转睛地看完,下了戏却发起了牢骚。直言让秦梅香下次再排新戏,排个大团圆的。绿珠那戏就是个死,桃花扇到最后还是个死。好好的美人,最后都死了,看得怪堵心的。
秦梅香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呢。自古就有戏谶的说法。演谁是谁,演得太好了,免不了人戏不分,最后戏中的悲剧也落在戏子身上。他自己其实也有些信这个。在这一行久了,见过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事就在那儿,不由得人不信命。
可反过来想一想,能得戏谶的戏子,无不是顶好的。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是老天爷给的命。这样一想,仿佛又得了一些说不上安慰的安慰。
与台上的风平浪静相比,台下就显得鸡飞狗跳起来。
杨清菡过来给徒弟督戏,下了戏三句话不离小玉蓉的底子差。每天在秦梅香耳边喋喋不休。可怜秦梅香听得头大,又不敢不受着,每天被唠叨得头晕眼花。平心而论,小玉蓉的底子再怎么不好,在同龄人里也没有杨清菡口中的那样不像话。然而杨师父的脾气就是这个样子。
冬天正是练跷功的好时候,冰上若能行动如常,台上也就举重若轻了。可小玉蓉非但不能上冰,连好端端地立砖头都撑不过两柱香。这是下盘功夫不牢靠的缘故。杨清菡提着一根小羊皮鞭子,把小玉蓉撵得满院子跑。秦梅香在一边儿看着,哭笑不得。
跷功本来是花旦的幼功,小玉蓉自幼学的是青衣,差一些是情有可原的。何翠仙也跷功平平,但并不妨碍他名动九城。只是艺多不压身,多学些,戏路就会宽些。这是杨清菡对小玉蓉寄予了很大期望的缘故。 ↑返回顶部↑
小玉麟本来乖顺地盘膝坐在那儿,脸上红艳艳的。听了这话,面色顿时一白:“我……”
虞冬荣安抚道:“你听我把话说完。你如今不是小龙套了,总得有个自己的地方。不然梨园的朋友问起来,说你住在我这里,不像话。咱俩之间的事,对外头也不能提,你记住了。”
小玉麟神色暗淡下去:“我知道。那我还能过来么?”
虞冬荣无奈道:”你想来,谁又拦得住你了?”他嘶了一声,把腿从小玉麟怀里抽出来,哀叹道:“这辈子算是栽在你手里了。”
小玉麟咂摸了一会儿,终于品出了话里的意思。他爬到虞冬荣身边儿,低头看着他:“七爷。”
虞冬荣叹了口气,有点儿出神:“往后你想做什么,提早同我讲分明了。不然我老觉得心里过不来……”
“可我说了……”小玉麟分辩道:“你答应的……”
“酒醉的话哪能当真呢?”虞虞冬荣警惕地看着他:“可说好了,这回饶了你。往后再这么一味瞎胡闹,我就跑路去香江,让你再也找不见……唔……”
小玉麟俯下`身,把他吻住了。
第29章
秦梅香在家中歇足了,又开始登台唱戏了。满城都盼着这个呢。他在家歇着也不是白歇,把斟酌了快两年的南曲老本子《桃花扇》排成了皮黄戏。南曲这些年式微,座儿不认了。除了《牡丹亭》这些还能在堂会上时常唱唱以外,别的许多好东西都成了压箱底落灰的玩意儿了。照这个情形下去,都不必等到下一代,再过个十年,只怕就没人知道那些故事了。
让他看着那些美极了的故事一天天被人遗忘,他不忍心。
秦梅香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这着想法并没有得到许多理解。这些年新东西很多,电影,话剧,乃至洋人的歌剧,都颇有声色。娱乐行业不再是传统戏曲一家独大了。虞七少爷之前就劝他灌唱片,如今除了灌唱片,又开始劝他拍电影——把完整的戏用胶片记录下来。
秦梅香左思右想,总觉得这事儿不是虞七少爷想的那么容易的。台上唱得累了,可以有人上来给递茶水饮场。可电影他是见过的,完完整整的故事从头到尾,无关的人不能进到场景里来。许多细节也和戏园子的台上完全不同。总而言之,若真心想排,这是个挺大的工程。眼下大冬天的,许多事都不方便,于是就把这事儿往后拖了。
旧戏新排,是个两面都不讨好的事。南曲的艺人,觉得这么干是糟蹋东西;皮黄的艺人,觉得这是新瓶装旧酒。反正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得不到什么支持。
只有杨清菡不以为然。他觉得总归都是戏,怎么唱不是唱呢?唱得好,唱得有人买账,那就是成功的。至于别的,都是无所谓的事。
有了师父的态度,秦梅香的心意就更坚定了。
五福班众人虽然心有疑虑,但大家吃这碗饭,敬业的心还是在的。忐忑地准备了几个月,总算是挑了个日子把这出戏上了。
秦梅香的功夫向来是没话说的。这些年旦角儿戏本来就人气旺,他又歇了这许久,戏迷都盼疯了。是以尽管老戏新唱,仍然有着旺盛的人气。每一场的座儿都是满的。大伙儿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能放下一半儿了。
另一半儿就不好说了。因为评论界对这出戏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夸得夸上天,骂的则骂得十分尖刻。
秦梅香自己对流言倒是不甚在意。唱戏唱到他这个份上,要是把外头的话往心里去,千百回也气死了。但也不是全然不听的,有些他觉得有道理,就记下来,预备着往后慢慢改进,力求精益求精。
史书上的李香君能歌善弹。于是秦梅香在戏里加了一段抱琵琶且歌且行的身段。他本来就善舞,这一段也有舞蹈的成分在,因而十分优美动人。
许平山把整场戏目不转睛地看完,下了戏却发起了牢骚。直言让秦梅香下次再排新戏,排个大团圆的。绿珠那戏就是个死,桃花扇到最后还是个死。好好的美人,最后都死了,看得怪堵心的。
秦梅香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呢。自古就有戏谶的说法。演谁是谁,演得太好了,免不了人戏不分,最后戏中的悲剧也落在戏子身上。他自己其实也有些信这个。在这一行久了,见过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事就在那儿,不由得人不信命。
可反过来想一想,能得戏谶的戏子,无不是顶好的。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是老天爷给的命。这样一想,仿佛又得了一些说不上安慰的安慰。
与台上的风平浪静相比,台下就显得鸡飞狗跳起来。
杨清菡过来给徒弟督戏,下了戏三句话不离小玉蓉的底子差。每天在秦梅香耳边喋喋不休。可怜秦梅香听得头大,又不敢不受着,每天被唠叨得头晕眼花。平心而论,小玉蓉的底子再怎么不好,在同龄人里也没有杨清菡口中的那样不像话。然而杨师父的脾气就是这个样子。
冬天正是练跷功的好时候,冰上若能行动如常,台上也就举重若轻了。可小玉蓉非但不能上冰,连好端端地立砖头都撑不过两柱香。这是下盘功夫不牢靠的缘故。杨清菡提着一根小羊皮鞭子,把小玉蓉撵得满院子跑。秦梅香在一边儿看着,哭笑不得。
跷功本来是花旦的幼功,小玉蓉自幼学的是青衣,差一些是情有可原的。何翠仙也跷功平平,但并不妨碍他名动九城。只是艺多不压身,多学些,戏路就会宽些。这是杨清菡对小玉蓉寄予了很大期望的缘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