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神意倏然“打开”。
  像是一把大伞,生死存灭法则就是伞柄,铺展开来的神识自然就是伞面,伞下的阴影,就是神意之所及。
  好吧,其实这个形容很蹩脚。
  当余慈意识的前端重新进入真实之域,就有了类似的念头。
  真实之域是什么样子的?余慈还不是太清晰,清晰的仅仅是自己的感觉。
  他就像是在海水中挣扎,偶尔冒头,换一口气,然后就又沉了下去。要想长久地浮在上面,最关键是要把踩水的功夫练好,具备在大海中击浪的本事。
  余慈的情况其实要更好一些,他知水性,未必比其他人强多少,但却有一块海面上的浮板,就是生死存灭的根本法则。很多时候,虽是难以支撑他的体重,却总有浮上来的时候,便如此刻。
  他在寻找天龙真形之气。
  所谓的“天龙真形之气”,是充塞于天地间,至刚至阳的浩大元气,又有着生灵的凶横情绪,后者并不会体现在天地法则体系中,却可以为人之神意所感知,两相结合,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定位,前提是,余慈的感应能够覆盖那片区域。
  如果是在天地法则体系中游走,如果是刚才那种“蹩脚”的形容,他是做不到的。
  神意毕竟还要受到天地元气的干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不断衰减,更别提搜检和反馈,都需要一定的消耗。所谓的“神意大伞”,本身就彰显着极限的存在。
  可是,当余慈进入了真实之域,一切天地法则的束缚,忽然就消失无踪,虽说只是冒出一个“脑袋”的距离,可无拘无束的通达,将份属于他的“真实”,映现在心湖中。
  “真实”本身并无价值,唯有与“虚假”相对,才能见出其可贵。
  它不依托于法则存在,更准确地讲,不依托于旧有的规则,因为其存在本身,就是新的法度。是一种完全以“真实”为中心,纯粹而高效运转的法则,再由此反馈回去,仍“浸泡在海水里”的“头颈以下”,就有同步的趋势。
  当然,在天地法则体系的笼罩下,这种转变不太可能成功,却已将“格格不入”的感觉,深刻在从属于他的每一寸肌体中,也深刻在神魂的每个角落。
  也就是他自辟虚空的无上神通,使他始终与真界保持着“距离”,否则只此一变,大劫必降!
  此时此刻,在余慈“眼中”,世间只有三样:我、从我、非我!
  “我”即“真实”;
  “从我”即“趋于真实”,他的那些信众,均属于此类;“非我”则是“与真实相悖”,且不具有任何“趋向”的“渠道”。
  茫茫天地,万事万物,均如此分划。
  最重要的是“我”与“从我”,不只包括他的形神所及,信众所聚,还包括他留在天地之间、涂抹不去的印记,这就是余慈神游反照,洞彻无漏的领域,天龙真形之气正是属于此类。
  刹那间,余慈“视野”扩展。
  生死存灭法则依旧是“伞柄”,可神意不再是“伞面”,而是飘落下来“雨丝”。交错纵横的天地法则体系,才是“伞骨”和“伞面”。它们正拼命地阻挡“雨丝”的飞降和渗透,但问题在于,面积太大,漏洞太多,收效甚微。
  很快,“地面”上已经处处是“水渍”。
  余慈扩张的视野中,很快出现了苏双鹤。此时这位飞魂城的大巫,正施展一种类似于虚空挪移的神通,他乘坐巫灵日冕车,利用引车的金乌,与碧落天域的日光充分反应,金光夺目,扭曲虚空,一个闪现就是数百里过去。
  巫法神通,着实不可思议……但余慈还是瞬间超越了他。
  车驾上的苏双鹤没有任何感应。
  前方,新的“视野”迎面而来,转眼相汇,使余慈的视野再次拓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余慈的“视野”并不是延伸至此,而是与同样拓展开来的分支汇合。
  像是就像是“地面上的水渍”,由无数点水滴扩张、流淌、最终交接,再没有任何缝隙,覆盖了每块区域,触及了每个层次,近乎全知,由此全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