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元璋顿时懵了。这是什么意思?既不让我投靠他人,也不让我当和尚,难道让我单干?于是老朱真的单干了,最终一统江山!
  若兰师太坐定后,手执拂尘,说:“各位大师,请赐教!”落落大方,气场十足!
  台下一人站起,约摸四十岁左右,盘着国母发型,温文尔雅,正是梅玄子的夫人,安徽神婆盖霞。
  “久闻若兰师太六爻技法高深,不知六爻之术能高明到什么程度?”
  若兰师太看了看盖飞仙,心想:你这种后生还想考倒我?
  “六爻之法源于大衍筮法,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成六十四卦。六爻之法承天地大衍之数,弥纶天地之道,上可卜君王大事,下可卜百姓小情,天地万物,概莫能外。”若兰师太说完静观盖霞。
  “可卜人生死否?”盖霞问。
  “当然!万无一失!”若兰师太坚定地说。
  盖霞诡异一笑:“六爻之法起源于周,成熟于汉,真正将其完善和发扬光大的是汉代的京房先师,对不对?”
  “是。”若兰师太回答。
  “京房其人绝顶聪明,将六爻之法发挥到极致,每算必中,深得皇帝喜爱,但就是这样一位六爻鼻祖,却没有算出自己的生死,最终被皇帝所杀,不知是六爻之法有问题,还是京房先师水平有问题?另外,若兰师太自比京房如何?”盖霞几句话就把若兰师太的后路封死了。
  这都是祖爷和梅玄子私下商量的套路和对策。
  若兰师太果真老奸巨猾,哼哼一笑,道:“京房先师这个事情多被后生当作笑谈,技法无关生死,有些事,即便算出来,也躲不过,否则的话,遇到生死之灾就能躲过去,人岂不是长生不老了?”
  盖霞微微点头,说:“既然古圣先贤能算出来,都躲不过去,那么师太以六爻之法帮人解灾,这又从何谈起?师太号称多年来解灾无数,能否就近期解灾之事试举一例?也好让我等心悦诚服!”
  若兰师太大笑:“圣人作易,就是趋吉避凶,如果无法解灾作之何用?有些灾解不了,但大多数还是可以化解掉的!既然阁下要听实例,我不妨给你讲一个近期的例子。数月前,闽南著名茶商汪文卿因生意萧条前来求测,我以六爻之法为之解灾,帮其顺利渡过难关,汪先生亲自题匾,以示谢恩,此事轰动八闽之地,阁下尽管去查证!”
  盖霞微笑说:“确有此事,但不知师太解灾一次,能管多少年?”
  若兰师太说:“太极之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卦可窥终生,亦可窥一年之巨细,汪先生求的是十年之卦,我为其解的是十年之灾!”
  盖霞大笑:“呵呵,师太海口夸大了!若不是六爻之法有问题,就是师太技法有问题,昨天福建一茶商的茶庄失火,几千斤茶叶付之一炬,《沪报》登录此茶商正是闽南名人汪文卿!”
  若兰师太脸色骤变,这个消息她的确不知道,因为此次来上海日占区参加论辩会,日方要求严格保密,各路大师一旦进入日占区,就不得四处走动,更不得与外界通消息。
  若兰师太怒言:“一派胡言!”
  盖霞毫不着急,说:“刚才进入会场前,我见几个皇军在看报纸,顺便借了一份……”说着一伸手将桌上的报纸举起来,“师太可自己看!”
  此局正是几个月前,祖爷与江飞燕一同布下的。祖爷从日本宫教所返回上海后,与江飞燕彻夜长谈,将实情如数告知江飞燕。江飞燕泪洒暗夜,她阻止不了祖爷,也说服不了祖爷和她远走高飞,最后,她答应帮助祖爷。“越海棠”与福建“太极帮”向来走动甚密,祖爷就是要江飞燕帮忙将若兰师太近期的活动搞清楚,关键时刻,祖爷吩咐二坝头放一把火,这才给若兰师太来了个釜底抽薪!
  若兰师太满脸羞愧,随即恼羞成怒,指着盖霞的鼻子大吼:“肯定是你们捣的鬼!”
  此时,西田美子说话了:“若兰师太不必如此,今日论辩交流第一,成败第二。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以和为贵’。”
  若兰师太拂尘一甩,下台来,闷闷坐下。
  “三皇风水”的传人
  第四位上台的是中原五虎之一,“三皇风水”传人潼怀秀。
  何谓风水?答曰:刮风、流水。祖爷说过,风水的原意就是风和水。人类最早建造房屋时,肯定是建造在既避风又靠水的地方,所谓:“择地而居,近水向阳”。避风可以防备房屋被刮倒;靠水就有水喝,不至于渴死,水里还有鱼,捞上来还可以充饥。所以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在有水的地方,如华夏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发祥在沙漠里,因为那里可供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好。用命理学来讲就是风水不好。风水的含义就这么简单。
  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五行的要素开始加入,风水术内容也开始丰富,由简单的生存需要,变为山势的走向、建筑物的朝向、周围树木多少、地势的高低、周边河流的流向等这些都要考虑了。再后来,人们开始琢磨人死后住的地方也应该有风水,于是选墓地、设计棺材朝向、墓地周围物件的搭配等给死人设计风水的模式出现了。所以风水分两种: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阳宅就是活人住的地方,包括住房、办公楼等,阴宅就是死人的墓地。看风水就是看阳宅或阴宅本身及周围的各种状况。
  真正系统化的风水学说起源于先秦时代,成形于汉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