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3 / 4)
好一会之后,他才重新睁开眼睛,然后对太监道:“你去把文房四宝端上来,我写封信,你让人送去宣国公府给宣国公。”
太监道是,接着去将文房四宝端了上来,替他研了磨,铺好了纸,这才站到一边。
二皇子走到桌子前,拿起笔沾上墨水,结果手执着笔,好一会都无法下笔该写什么。他愣在那里,知道太监提醒他笔尖的墨水要滴下来了,二皇子这才叹了一口气,然后将落了笔,慢慢的一字一字写了起来。
等写好后,他将信折起来放进信封里,用火漆封好,然后递给太监,道:“赶在宫里落匙之前,让人送去宣国公府吧。”
太监双手接过信封,恭敬的道了一声是,然后出去了。等太监走后,二皇子则转身进了内室,绕过隔断进到最里面,那里点着火烛,将房间照得亮堂堂的。最北面的墙上,挂着先皇后的画像。
二皇子走到画像前站定,怔怔的看着画像。上面的女子依旧慈眉善目,笑容温和的看着他,像是这世间最温柔的母亲。可是笑容再温柔,这个人还是死的,他不能感受到她。
姐姐和外祖母都说,母后是世上最爱他的人。可是他有时候也怀疑,母后真的爱他吗?如果爱他,怎么舍得早早的离开他呢。倘若母后一直陪着他长大,倘若现在母后还活着,他也不会在这宫里活得这么艰难吧。可是现在,他又觉得愧疚,愧疚他令母后失望了。
当今天四弟将那张折子递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知道,他这辈子都与太子之位、与皇位无缘了。他愧对母后,他不能给母后争脸,甚至会让她因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背上污名。
他不知道父皇会怎么处置他,赐死、或者圈禁,可是这一刻他突然觉得,这样的命运,其实也没有什么恐惧的。
父皇现在,对他一定很失望吧。他闭上眼睛,已经不忍再想下去。
而在另一边,宣国公在接到二皇子的信时,也是整个人有些颓然的瘫坐在了椅子上,脸上露出颓败的表情来。
赵庐有些急切的走近了一步,问他道:“父亲,二皇子在信上说了什么?”
宣国公没有说话,将信递给长子。赵庐接过来一目十行的看过之后,也是有些大惊失色,有些惶恐的喊了一句:“父亲。”
宣国公叹了一口气,然后道:“二皇子怕是无希望储位了。”说着又有些恨其不争的道:“早已经跟他说过,做什么事要与我商量,这次陷害四皇子的事,他就不该擅自主张。”
这次的事情,宣国公府并不知情。就是刚开始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都还以为是四皇子终于耐不住跳出来了。直到后面他越想越不对,才觉察出怕是二皇子自作主张算计了这一出。只是知道也已经无可挽回了,只能帮着二皇子善后,并联合了其他的大臣,趁皇帝对四皇子或许也有疑窦的时候早点处置了四皇子。
若是二皇子提前与他商量,凭宣国公府的人脉,必定能将事情做得更完美一点。
说来说去,都是怪二皇子不该擅自主张。
赵庐有些担心的道:“那二皇子……”他说着顿了一下,然后才继续说道:“二皇子会如何,皇上会不会杀了他?”
宣国公道:“既然皇帝将这件事交给了四皇子,而不自己处置,那便不会要了二皇子的性命。”四皇子就是揣测着皇帝的心意行事,也不会要了二皇子的性命。
看来皇帝是真的想要立下四皇子了,将事情交给四皇子处置,固然是希望留下二皇子的性命,可同样的,还不也是为了给四皇子造势。只要四皇子在这件事情上处置得好,一个友悌兄长,宽厚孝顺的名声是跑不掉了。而皇帝借着这件事,怕也会将四皇子慢慢推到前朝来。
宣国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难道真的是上天都不肯给赵家这个富贵,努力经营了这么久,终究要功亏一篑。
*****
原本跪在御书房外嚷嚷着让皇帝处置四皇子的大臣,突然绝迹起来,就连二皇子的亲外祖父宣国公都没有再出现在那里。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宣国公却在这时提出了致仕,连皇帝居然也没有挽留一声,直接就批了一个“准”字,而就在同时,朝中则隐隐又传出宫中的“巫蛊案”其实另有隐情,并非四皇子所为。人们结合宣国公致仕的行为,再想起若是四皇子获罪得利最大者,于是重新审视起这起案件来。
作为这起案件主审的黄崇和裴缇,则成了人们围追截堵的对象,黄府和裴府的大门也简直要被踏破了门槛。朝中的其他大臣问起他二人来时,黄崇是脸上一脸乌黑的避走,而至于裴缇,则是含笑不语,既不说是也不说否。可有时候什么话也不说,就代表了默认。
而就在朝中流言纷纷四起之时,宫里官方的说辞出来了,称想要谋害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巫蛊,其实是宫里一个不受宠的美人下的。
因皇帝独宠徐贵妃,这些美人们正是花样的年纪,结果却遭受皇帝的冷落,心里难免产生幽怨之情。其中就有一个美人因恨皇帝不宠爱自己,所以想要害了大皇子和二皇子报复皇帝,又因为嫉妒徐贵妃,所以将害人的事又嫁祸给了徐贵妃生的四皇子。而至于那位害人的美人,自然在刑部将真相审理出来之后,就被皇帝一杯毒酒送去了西天。
这样的结论自然很牵强,一个不受宠的美人,且这届选进宫的美人还都是平民出身,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能买通得了大皇子和二皇子身边的太监。
可再牵强的事,耐不住皇帝说它是就是,在加上有主审的两位大人在结案的文书上的签名,它就算不是他们也得当他是。
所以这个闹得轰轰烈烈的宫中巫蛊案,最终以妃子争宠所导致来做结,以死了一个美人来剧终。虽说这可信度不怎么高,但总比说皇子相残说出去要好听。 ↑返回顶部↑
太监道是,接着去将文房四宝端了上来,替他研了磨,铺好了纸,这才站到一边。
二皇子走到桌子前,拿起笔沾上墨水,结果手执着笔,好一会都无法下笔该写什么。他愣在那里,知道太监提醒他笔尖的墨水要滴下来了,二皇子这才叹了一口气,然后将落了笔,慢慢的一字一字写了起来。
等写好后,他将信折起来放进信封里,用火漆封好,然后递给太监,道:“赶在宫里落匙之前,让人送去宣国公府吧。”
太监双手接过信封,恭敬的道了一声是,然后出去了。等太监走后,二皇子则转身进了内室,绕过隔断进到最里面,那里点着火烛,将房间照得亮堂堂的。最北面的墙上,挂着先皇后的画像。
二皇子走到画像前站定,怔怔的看着画像。上面的女子依旧慈眉善目,笑容温和的看着他,像是这世间最温柔的母亲。可是笑容再温柔,这个人还是死的,他不能感受到她。
姐姐和外祖母都说,母后是世上最爱他的人。可是他有时候也怀疑,母后真的爱他吗?如果爱他,怎么舍得早早的离开他呢。倘若母后一直陪着他长大,倘若现在母后还活着,他也不会在这宫里活得这么艰难吧。可是现在,他又觉得愧疚,愧疚他令母后失望了。
当今天四弟将那张折子递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知道,他这辈子都与太子之位、与皇位无缘了。他愧对母后,他不能给母后争脸,甚至会让她因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背上污名。
他不知道父皇会怎么处置他,赐死、或者圈禁,可是这一刻他突然觉得,这样的命运,其实也没有什么恐惧的。
父皇现在,对他一定很失望吧。他闭上眼睛,已经不忍再想下去。
而在另一边,宣国公在接到二皇子的信时,也是整个人有些颓然的瘫坐在了椅子上,脸上露出颓败的表情来。
赵庐有些急切的走近了一步,问他道:“父亲,二皇子在信上说了什么?”
宣国公没有说话,将信递给长子。赵庐接过来一目十行的看过之后,也是有些大惊失色,有些惶恐的喊了一句:“父亲。”
宣国公叹了一口气,然后道:“二皇子怕是无希望储位了。”说着又有些恨其不争的道:“早已经跟他说过,做什么事要与我商量,这次陷害四皇子的事,他就不该擅自主张。”
这次的事情,宣国公府并不知情。就是刚开始事情发生的时候,他都还以为是四皇子终于耐不住跳出来了。直到后面他越想越不对,才觉察出怕是二皇子自作主张算计了这一出。只是知道也已经无可挽回了,只能帮着二皇子善后,并联合了其他的大臣,趁皇帝对四皇子或许也有疑窦的时候早点处置了四皇子。
若是二皇子提前与他商量,凭宣国公府的人脉,必定能将事情做得更完美一点。
说来说去,都是怪二皇子不该擅自主张。
赵庐有些担心的道:“那二皇子……”他说着顿了一下,然后才继续说道:“二皇子会如何,皇上会不会杀了他?”
宣国公道:“既然皇帝将这件事交给了四皇子,而不自己处置,那便不会要了二皇子的性命。”四皇子就是揣测着皇帝的心意行事,也不会要了二皇子的性命。
看来皇帝是真的想要立下四皇子了,将事情交给四皇子处置,固然是希望留下二皇子的性命,可同样的,还不也是为了给四皇子造势。只要四皇子在这件事情上处置得好,一个友悌兄长,宽厚孝顺的名声是跑不掉了。而皇帝借着这件事,怕也会将四皇子慢慢推到前朝来。
宣国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难道真的是上天都不肯给赵家这个富贵,努力经营了这么久,终究要功亏一篑。
*****
原本跪在御书房外嚷嚷着让皇帝处置四皇子的大臣,突然绝迹起来,就连二皇子的亲外祖父宣国公都没有再出现在那里。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宣国公却在这时提出了致仕,连皇帝居然也没有挽留一声,直接就批了一个“准”字,而就在同时,朝中则隐隐又传出宫中的“巫蛊案”其实另有隐情,并非四皇子所为。人们结合宣国公致仕的行为,再想起若是四皇子获罪得利最大者,于是重新审视起这起案件来。
作为这起案件主审的黄崇和裴缇,则成了人们围追截堵的对象,黄府和裴府的大门也简直要被踏破了门槛。朝中的其他大臣问起他二人来时,黄崇是脸上一脸乌黑的避走,而至于裴缇,则是含笑不语,既不说是也不说否。可有时候什么话也不说,就代表了默认。
而就在朝中流言纷纷四起之时,宫里官方的说辞出来了,称想要谋害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巫蛊,其实是宫里一个不受宠的美人下的。
因皇帝独宠徐贵妃,这些美人们正是花样的年纪,结果却遭受皇帝的冷落,心里难免产生幽怨之情。其中就有一个美人因恨皇帝不宠爱自己,所以想要害了大皇子和二皇子报复皇帝,又因为嫉妒徐贵妃,所以将害人的事又嫁祸给了徐贵妃生的四皇子。而至于那位害人的美人,自然在刑部将真相审理出来之后,就被皇帝一杯毒酒送去了西天。
这样的结论自然很牵强,一个不受宠的美人,且这届选进宫的美人还都是平民出身,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能买通得了大皇子和二皇子身边的太监。
可再牵强的事,耐不住皇帝说它是就是,在加上有主审的两位大人在结案的文书上的签名,它就算不是他们也得当他是。
所以这个闹得轰轰烈烈的宫中巫蛊案,最终以妃子争宠所导致来做结,以死了一个美人来剧终。虽说这可信度不怎么高,但总比说皇子相残说出去要好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