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2 / 4)
“我就觉得人家孙希做的好,那殿头官可不是就要嗓子亮的,你该赏他。”
“赏?朕是个穷门寒户,一屁股外债,我倒想从哪里刮刮,难道他们不拿月银是白出工的不成?”
“就没见过你这般吝啬的皇帝,我可听我侄儿说了,今年陛下发了,手里有近千万贯的活钱呢。”
“哟,听小七爷这口气,是见了不少皇帝的?”
“哎呀,今儿味儿怎么这么酸?听你这口气,可是又有人招惹了你?”
“可不是,他们个个想升金阶欺负我,一个个的挤在朝上要保忠除奸呢。”
两人如昨日一般的互相讥讽着,便一起来到堂屋的厢房,一个自去了案桌办公,一个抱着顾茂丙写的新戏本瞧闲书。不时还傻笑一声。
他们俩在一起久了,也热烈过,也亲昵过,也曾翻江倒海被翻红浪,也曾生气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当然,一般是顾昭打,阿润满院子躲。
最初在一起的时候,那都是优点尽露,时间久了发现对方也不是完人。阿润就觉得,顾昭看上去热情,其实心里最薄凉。顾昭觉得,阿润看上去淡淡的,其实最是个小心眼。
夫夫做久了,就有了老夫老妻之势,此乃自然定律谁也躲不过。
不过,相处在一起,可千万甭说什么,坦然想对。以顾昭活的心理年龄来说,每个人都有底线,他有,阿润知道。阿润也有,顾昭自然清楚。虽然阿润未必在意,可顾昭却自律的很。
就如阿润那书桌案台,他就从不过去,看都不看,如非必要,根本不上近前,他自己有自己的书桌。平日需要拿东西,也是绕着那边走。
这三年来,顾昭做的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原则,甚至他都很少跟阿润评论他的朝臣。认识这许久,顾昭从未跟阿润开口求过任何东西,倒是阿润,只要看到好的,就必然悄悄扣了不入后宫他的私库,他的那点好玩意儿,都在顾昭的库房里呢。
顾昭也不废话,你给我就要,但是别想从你的外债里扣出来。阿润知道他是故意的,因此每每听到他唠叨,便也只是笑笑。他倒是有些为难的事儿,常叨咕给阿昭。
阿昭眼界宽,对朝事,世间杂事自有自己的一套,在不触动人事变动的基础上,他也愿意随意说说。只是,前世的世界规则与这世不同,建议不少,能用的,可以施行的,却也不多,最多算个顾昭自己臆造出来的理想国。
阿润自有大才,每次都能将那些莫名的来自顾昭臆造的想法,去了糟粕自己使用。
毕竟,他们俩的思维跨越了几千年,那不达调子的地方多了去了。这古代自有古代的规矩,任你后世看到多少改革,多少革命,多少起义,到这里来都没用。大梁朝是个架空,它有它特别的地方。因此顾昭秉着,不管,不问,不议论。你若求了,我就全力帮你的相处方式跟阿润在一起。
因此,阿润竟是一天都离不得他。那是个人就想要个避风港,顾昭就是阿润的避风港。其实吧,这人甭管你在外面多体面,跟亲爱一起睡觉的时候,那照样不是被窝里放屁,近人闻味儿,谁也别嫌弃谁。
眼见着中午便到了,门外有人轻轻敲了几下玉磬,阿润放下毛笔,抬头看到顾昭懒洋洋的斜靠在软榻上,浑身松软就要骨酥肉烂的某人。懒还好说,他还要加个馋,一只手就不停的取一边碟碟碗碗里的零嘴儿。又懒又馋只是常例,今儿这人一边看书一边傻笑,那么就给他加个呆憨吧。
阿润无奈,丢了毛笔,走过去拽起呆憨道:“得了,回头再看,前几日他们献了一些上好的熊掌,今日我命人做了,你尝尝,我那边不是换了一批新厨子吗,孙希说手艺都不错的。”阿润又将顾昭的小书丢到一边,斜眼看到竟是一本春闺佳话,顿时膈应了!
顾昭抬眼看他笑,这又是吃哪门子干醋呢?
正堂这边,酒菜都已上好,饭菜简单且又精致,是四冷四热,一汤两个大菜,还有一壶淡酒,酒桌边一个杂人也不见。
顾昭与阿润坐好,阿润取了筷子将顾昭喜欢的虾仁炒猪腰,南腿馅蛋饺,鸭脖都给顾昭夹了一些放到顾昭碗里。顾昭也帮阿润夹了两筷子笋腐,还有凉拌豆芽。
阿润吃素久了,落个毛病,能闻出肉腥,因此肉菜略有一丝丝肉腥气,他便不怎么爱吃。
至于那盘熊掌,顾昭一筷子没夹,谁也架不住每天吃这个,再者,熊熊多可爱啊,好好的吃人家作甚。
这两人吃饭,没太多讲究,都说话。
顾昭吃了几口东西后,便道: “今儿我路过通政司,看到报名的举子能有上千人。如今一个培训举子一个月要发杂费三贯,上千人许是要有三千贯,添上博士,宿舍,衙门开支一笼统的话……我帮你盘算了下,这新司用费一年要有二十万贯开销,他们说今年你将积欠的都发下去了,可有剩?”
阿润端起汤喝了几口后方道:“也没什么作难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随便那个都不富裕。那不是,去年搞得那个赋税透明,他们原本一直反对的。我还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因为到手的钱被我曝了光,今春不错,各地房屋交易,牲畜交易不少,我那里刚入了几笔大的,足够了。”
“透明”是个新词汇,最起码儿,顾昭没说前,这个时代没有。自打他说了,阿润一天要在朝臣前面最少用十遍,因前年底,各地税钱都交不上来,阿润就发了怒,改革了一下户部,还有各郡州的牙行。着户部出了一批有国家统一序号的竹契,铜契。也就是说,今后交易,只能用国家承认的契约,各地私出的不算。这样,每年国内有多少交易便一目了然。
过去各地收税具有定律,比如房屋交易,买家要出十分之二的税,卖家要出十分之一的税。去衙门签契约的时候,明面的费用有契纸钱,勘核钱,朱墨头子钱,用印钱,私下里巧立名目的多了去了,一层加一点,落到实处,百姓那里受得起,最后富的还是一少部分人。因此,民间但立草契,不经官投报,不知其几。 ↑返回顶部↑
“赏?朕是个穷门寒户,一屁股外债,我倒想从哪里刮刮,难道他们不拿月银是白出工的不成?”
“就没见过你这般吝啬的皇帝,我可听我侄儿说了,今年陛下发了,手里有近千万贯的活钱呢。”
“哟,听小七爷这口气,是见了不少皇帝的?”
“哎呀,今儿味儿怎么这么酸?听你这口气,可是又有人招惹了你?”
“可不是,他们个个想升金阶欺负我,一个个的挤在朝上要保忠除奸呢。”
两人如昨日一般的互相讥讽着,便一起来到堂屋的厢房,一个自去了案桌办公,一个抱着顾茂丙写的新戏本瞧闲书。不时还傻笑一声。
他们俩在一起久了,也热烈过,也亲昵过,也曾翻江倒海被翻红浪,也曾生气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当然,一般是顾昭打,阿润满院子躲。
最初在一起的时候,那都是优点尽露,时间久了发现对方也不是完人。阿润就觉得,顾昭看上去热情,其实心里最薄凉。顾昭觉得,阿润看上去淡淡的,其实最是个小心眼。
夫夫做久了,就有了老夫老妻之势,此乃自然定律谁也躲不过。
不过,相处在一起,可千万甭说什么,坦然想对。以顾昭活的心理年龄来说,每个人都有底线,他有,阿润知道。阿润也有,顾昭自然清楚。虽然阿润未必在意,可顾昭却自律的很。
就如阿润那书桌案台,他就从不过去,看都不看,如非必要,根本不上近前,他自己有自己的书桌。平日需要拿东西,也是绕着那边走。
这三年来,顾昭做的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原则,甚至他都很少跟阿润评论他的朝臣。认识这许久,顾昭从未跟阿润开口求过任何东西,倒是阿润,只要看到好的,就必然悄悄扣了不入后宫他的私库,他的那点好玩意儿,都在顾昭的库房里呢。
顾昭也不废话,你给我就要,但是别想从你的外债里扣出来。阿润知道他是故意的,因此每每听到他唠叨,便也只是笑笑。他倒是有些为难的事儿,常叨咕给阿昭。
阿昭眼界宽,对朝事,世间杂事自有自己的一套,在不触动人事变动的基础上,他也愿意随意说说。只是,前世的世界规则与这世不同,建议不少,能用的,可以施行的,却也不多,最多算个顾昭自己臆造出来的理想国。
阿润自有大才,每次都能将那些莫名的来自顾昭臆造的想法,去了糟粕自己使用。
毕竟,他们俩的思维跨越了几千年,那不达调子的地方多了去了。这古代自有古代的规矩,任你后世看到多少改革,多少革命,多少起义,到这里来都没用。大梁朝是个架空,它有它特别的地方。因此顾昭秉着,不管,不问,不议论。你若求了,我就全力帮你的相处方式跟阿润在一起。
因此,阿润竟是一天都离不得他。那是个人就想要个避风港,顾昭就是阿润的避风港。其实吧,这人甭管你在外面多体面,跟亲爱一起睡觉的时候,那照样不是被窝里放屁,近人闻味儿,谁也别嫌弃谁。
眼见着中午便到了,门外有人轻轻敲了几下玉磬,阿润放下毛笔,抬头看到顾昭懒洋洋的斜靠在软榻上,浑身松软就要骨酥肉烂的某人。懒还好说,他还要加个馋,一只手就不停的取一边碟碟碗碗里的零嘴儿。又懒又馋只是常例,今儿这人一边看书一边傻笑,那么就给他加个呆憨吧。
阿润无奈,丢了毛笔,走过去拽起呆憨道:“得了,回头再看,前几日他们献了一些上好的熊掌,今日我命人做了,你尝尝,我那边不是换了一批新厨子吗,孙希说手艺都不错的。”阿润又将顾昭的小书丢到一边,斜眼看到竟是一本春闺佳话,顿时膈应了!
顾昭抬眼看他笑,这又是吃哪门子干醋呢?
正堂这边,酒菜都已上好,饭菜简单且又精致,是四冷四热,一汤两个大菜,还有一壶淡酒,酒桌边一个杂人也不见。
顾昭与阿润坐好,阿润取了筷子将顾昭喜欢的虾仁炒猪腰,南腿馅蛋饺,鸭脖都给顾昭夹了一些放到顾昭碗里。顾昭也帮阿润夹了两筷子笋腐,还有凉拌豆芽。
阿润吃素久了,落个毛病,能闻出肉腥,因此肉菜略有一丝丝肉腥气,他便不怎么爱吃。
至于那盘熊掌,顾昭一筷子没夹,谁也架不住每天吃这个,再者,熊熊多可爱啊,好好的吃人家作甚。
这两人吃饭,没太多讲究,都说话。
顾昭吃了几口东西后,便道: “今儿我路过通政司,看到报名的举子能有上千人。如今一个培训举子一个月要发杂费三贯,上千人许是要有三千贯,添上博士,宿舍,衙门开支一笼统的话……我帮你盘算了下,这新司用费一年要有二十万贯开销,他们说今年你将积欠的都发下去了,可有剩?”
阿润端起汤喝了几口后方道:“也没什么作难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随便那个都不富裕。那不是,去年搞得那个赋税透明,他们原本一直反对的。我还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因为到手的钱被我曝了光,今春不错,各地房屋交易,牲畜交易不少,我那里刚入了几笔大的,足够了。”
“透明”是个新词汇,最起码儿,顾昭没说前,这个时代没有。自打他说了,阿润一天要在朝臣前面最少用十遍,因前年底,各地税钱都交不上来,阿润就发了怒,改革了一下户部,还有各郡州的牙行。着户部出了一批有国家统一序号的竹契,铜契。也就是说,今后交易,只能用国家承认的契约,各地私出的不算。这样,每年国内有多少交易便一目了然。
过去各地收税具有定律,比如房屋交易,买家要出十分之二的税,卖家要出十分之一的税。去衙门签契约的时候,明面的费用有契纸钱,勘核钱,朱墨头子钱,用印钱,私下里巧立名目的多了去了,一层加一点,落到实处,百姓那里受得起,最后富的还是一少部分人。因此,民间但立草契,不经官投报,不知其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