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人有罪,无一例外。
  至此,新老宗教的区别一目了然。
  犹太教: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
  基督教:所有人都是“上帝的罪人”。
  哪个更有开放性?
  基督教。
  是啊!既然人人有罪,那就无分你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也都需要救赎,不管你是罗马人、希腊人、西班牙人、日耳曼人,还是别的什么人。
  所以,基督教降低了入教的门槛,取消了犹太教的许多规定,比如不吃猪肉、要行割礼等等。割礼是犹太人与上帝立约的凭证,相当于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基督教则改为在头上洒水,显然更容易被成年男子接受。
  它成为世界性宗教,也绝非偶然。
  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诞生了。
  这就是平等和博爱。
  博爱来自救赎,平等来自原罪。道理很简单:人人有罪,则人人平等。人人生而有罪,则人人生而平等。平等的权利既然为造物主所赋予,那就不可让渡。
  天赋人权的观念,在这里埋下了种子。
  何况平等并非人的许诺,而是神的旨意。人的许诺是靠不住的,神的旨意则不可违抗。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个理念一旦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就有了一个可实现和可操作的方式,尽管不是最好的。
  下一步是制度的设计。
  原罪的观念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所谓原罪,不过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犯罪和作恶的可能。因此,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制度。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让人不敢犯罪和无法犯罪。对公权力的使用,尤其如此。
  三权分立的制度,也在这里埋下了种子。
  不过天赋人权也好,三权分立也罢,都是后来的事情。从基督教的诞生到现代文明的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甚至在走向光明之前,先得堕入黑暗深渊。这是人类文明不得不支付的学费和代价。
  在此刻,则必须有人以血献祭。
  这个羔羊,就是罗马。
  ☆、救世主还是掘墓人
  皇帝陛下谦卑地跪在了米兰主教的面前。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头戴高冠,身穿一级大礼服和豪华披风的主教,庄严肃穆地来到一身素衣的皇帝面前,沉稳地问道:你知罪吗?
  皇帝答:知罪。
  主教又问:愿意忏悔吗?
  皇帝又答:我忏悔。
  得到虔诚的回答后,主教带领在门外等候许久的皇帝进入教堂,并在祭坛前赐给他一小片面包。
  帝国的臣民们目睹了全部过程,因为此君的忏悔被要求公开进行。这当然让皇帝陛下尊严尽失,却使基督教会的权威和声望直上云霄。
  这是公元390年的事,当时中国是东晋,忏悔的罗马皇帝叫狄奥多西。这位被教会赠予“大帝”称号的君王堪称划时代人物:在他死后,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在他生前,基督教被定为国教。
  两件事都意义重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