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大哥白杨导弹,大姐图—160(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了,星光导航好是好,却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自然天候问题。
  晚上还好,星光璀璨的,利用星光定位的法子数千年前的老祖宗都会,就别说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人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天文自动罗盘和光点六分仪这类依靠星象标定航迹的装备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普遍装备各国海军。
  二战后更是将其小型化装备在大型轰炸机上,比如域外某大国的b52战略轰炸机上就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md—1天文自动罗盘和ks—85光点六分仪,以此组成夜间导航系统,从而增强b52战略轰炸机的作战能力。
  是的,这类分布式的星光导航系统只能夜间使用,而且只能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白天或者阴雨天便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当无线电导航和卫星导航全面普及后基于天文自动罗盘和光点六分仪的星光导航迅速沦为备份导航面临淘汰的原因所在。
  精度差不说,局限性还大,很难在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及时做出反应。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难道不知道这里面的局限嘛?当然知道,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在自己的远程弹道导弹上使用星光导航系统,配合惯导系统组成最终的精确打击组合。
  为何?
  很简单,因为美国和苏联的星光导航技术早已经摆脱了常规意义上的天文自动罗盘和光点六分仪的天然局限,真正做到了全天候、自动化、高精度。
  不然美苏的导弹只能在夜间晴好的情况下使用,剩下的刮风下雨和白天只能趴窝,那不就扯了,难不成那天不走运被对方一导弹给轰了,反击的时候还要夜观天象,觉得乌云密布还要跟对方打个商量,等天气条件允许在发动反击?
  果真如此的话美、苏将近半个世纪的对峙就不是冷战了,应该叫做笑战,实在是没有这么开玩笑的。
  而事实上,美、苏也不可能在如此关键领域开玩笑,两国真真正正做到了携手领先全球,合伙碾压世界的程度。
  至于怎么做到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外太空的恒星除了传播可见光意外,还会辐射x射线、伽玛射线等宇宙电磁波,然后根据光谱等天文学理论便能判断出域外恒星的距离、质量等基本信息。
  美、苏的星光导航系统所应用的便是这个原理,所以两个国家的星光导航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光学装置,而是接近天文领域的射电望远镜。
  如此一来,美苏的星光导航系统不但夜晚能够使用,白天同样没问题,哪怕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依旧不受影响。
  毕竟气候环境可以影响可见光,但看不见的星体辐射却是没办法挡住。
  至于干扰,就更不用想了,各种各样的射线杂糅在一起,复杂的要命,得需要多大功率的设备能够全覆盖呀。
  就算退一万步,真的有人弄出能够干扰域外星体辐射的设备,你又知道美、苏各自的远程导弹上的星光导航系统锚定的是那颗域外星体?
  正因为如此,美、苏将星光导航系统从可见光改进成不可见光,其隐蔽性依旧出乎意料的好,然后再配合惯性导航以及导航计算机,美、苏两国的远程导弹这才能够在数量与质量上碾压全球芸芸众生。
  当然,这种碾压不过是1991年以前的历史,到了如今的1994年,这种历史似乎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至少现如今在浙东外海上空遨游云霄的ty—6无人机便具备当年美、苏所具备的能力。
  要知道,今年11号台风刚刚过境没多久,整个浙东外海的气象条件并不是很好,云层非常厚不说,局部地区还伴随着降雨。
  如果ty—6无人机上只是应用了可见光式星光导航系统,在白天且气象条件极为糟糕的当下,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因为根本找不到任何能够锚定的恒星位置,又谈何导航。
  可如今ty—6无人机却在浙东外海尽情撒欢,将白天的光线干扰,恶劣气候视为无物,说明什么?
  其配备的天顶星—1型星光导航系统与冷战期间美、苏远程导弹上的同类导航装置技术一致。
  事实也的确如此,ty—6无人机所使用的天顶星—1的确与冷战时期美、苏的星光导航系统不相上下,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天顶星—1型星光导航系统的血统高贵的一塌糊涂。
  其原型是苏联恒星—5Б星光惯导复合制导系统。
  说这个突兀的型号或许让人有些懵,但要说这款系统服务的对象那就家喻户晓了,正式苏联时代最后一款洲际导弹,“白杨”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心制导系统。
  靠着恒星—5Б星光惯导复合制导系统,苏联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在11000公里的射程精度达到了惊人的220米(圆周概率)。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