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尽力了(1 / 2)
十一娘矢口否认。
“仁宗亡故,乃因病重而非中毒,虽说当初我也觉得莒世南出现甚为蹊跷,且所谓招魂之术,多半乃装神弄鬼,但一直也仅限猜疑,只后来察实莒世南乃急公会众,且因匪首朱子壮惑使,无视万千无辜性命,利用工窑令及唆使恶吏为邀功朝廷,导致百姓死于陷谤,民心离乱,他们既能壮大声势,也终于获得时机高举义旗谋逆,我从九兄口中,得知怀恩王及莒世南并不似朱子壮丧心病狂,故而诱使莒世南坦诚,说服怀恩王罢息内乱。”
这些贺烨原本知情,并不存怀疑。
“莒世南虽承认他一度依附罪庶珅,才得时机因元得志举荐入宫,先后取信于韦太后及仁宗,继而广交豪贵,然当时,并未承认罪庶珅竟然指使他弑害仁宗,且朱子壮授意其将计就计。”
贺烨颔首,他当然相信十一娘,而且也觉得莒世南隐瞒弑君大罪,并不有悖常理:“那时因衡阳侯兵逼,朱子壮叛军退守岭南有覆灭之危,王叔珝才宁愿涉险,与渐入潜行太原,企图说服我共讨太后,朱子壮罪行却被伊伊拆穿,王叔珝幡然悔悟,决定诛杀朱子壮平息内乱,但倘若莒世南坦诚弑君罪行,必定诛连王叔珝,他不敢,也不能。”
但事实上,十一娘当年已经从小九口中确定,莒世南那套“招魂术”实为惑人心智,并已然断定莒世南犯下弑君之行,她不是不敢承认,为自己开脱,而是因为,为了让莒世南幸免于死,此时她必须装作毫不知情。
见贺烨并未起疑,十一娘继续陈述道:“因与十四兄商量数日之久,仍不得服众之法,十四兄也未免忧心,想到莒世南曾经依附罪庶珅,不如向他打问可有计策,怎知……莒世南竟承认曾获罪庶珅指使,以所谓招魂术,使仁宗陷于绝望,不顾多年酗酒,已致肝脾受损,而变本加厉,终于……药石无治。”
贺烨亲耳听闻莒世南的罪状,忍不住握拳重重一擂酒案:“莒世南罪大恶极,竟敢……竟敢如此坦诚!”
“若非莒世南认罪,指控罪庶珅及元得志,我别无办法,也只能妥协于太后,暂时赦免谢、韦二人,才能暂保圣上不受谤疑。”十一娘不动声色,委婉替莒世南邀功:“怀恩王为挽社稷之危,宁愿自降罢息内乱,却不料仍然难逃韦太后毒手,莒世南悲恨难释,他本已视生死为度外,苟延偷生,只望为怀恩王及十万义士讨回公道,他坚信圣上乃明主,闻知竟可能遭受谤毁,反让韦太后奸计得逞,他不能容忍,所以才坦布罪行,事实上他根本不知罪庶珅曾经指使施延献呈绝嗣之毒,这一部份供辞,乃我授意。”
也就是说,十一娘从始至终,都没有为江迂开脱,施延究竟听令于谁,其实不能确论。
这是虚虚实实之计,依据十一娘对贺烨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瞒骗得过他。
“我怀疑过阿翁。”十一娘反而提出疑点:“因阿翁的确具备投药之便利,且罪庶珅之党徒,除杨公以外,尽被太后斩草除根,杨公从未提起过此事,想必关于此等要秘,罪庶珅既用不上他,也不会告诉。更兼,事隔多年,紫宸殿中宫人,难免变动,尤其仁宗驾崩之后,贺洱即位,罪庶珅大有机会杀人灭口,实在难察当年,他有无安插耳目潜藏仁宗左右。”
绝嗣之药是投放酒水之中,江迂虽有机会,但紫宸殿这多宫人,但凡能够接触酒水之人,其实也都难逃嫌疑。
十一娘强调江迂难脱嫌疑,实则是为了引导贺烨,贺珅也有能力部署。
当年韦太后可十分信任小韦氏,任由小韦氏笼络宫人,贺珅自然可以利用小韦氏,将耳目安插在紫宸殿内。
“伊伊说怀疑过,看来后来已经打消怀疑。”贺烨道。
“察无确凿。”十一娘承认道:“但我当然愿意相信阿翁,再者,元得志已经亲口承认听令于贺珅,参与弑君之罪,若仁宗绝嗣,贺珅乃获益之人,事实也确然如此。”
当贺衍驾崩,名正言顺的继位人其实是贺烨,不过韦太后必定不会容许,当初江迂投药时,并没有想到贺衍会亡于盛年,他只是个内臣,没有能力掌控全局,故而心怀单纯的期望,以为韦太后终究会死在贺衍之前,那时贺烨便有机会。
但贺珅却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当他得知贺衍绝嗣已经成为必然,他便心生毒计,这才允许小韦氏为他诞下嫡子,因为只有这个嫡子,才能有望即位,且还有限制,因为贺洱若然不再是懵懂小儿,不再听从于韦太后操控,纵然乃小韦氏所生,韦太后也不会选择贺洱继位。
所以当小韦氏产子,贺珅迫不及待便行使弑君之计,且如愿以偿。
这就是满朝文武,坚信施延的确是被贺珅指使的原因。
这个逻辑,也可以说服贺烨,十一娘今日要做的,只是完善谎言而已。
“我也不愿怀疑阿翁。”
听贺烨这话,十一娘情知到了最最关键地步。
不愿怀疑,说明仍有怀疑。
“贺烨,你可以无愧。”她起身,绕过酒案,挨着贺烨身边坐下:“从始至终,你都没有因为权位欲望,背叛过兄长,你甚至不再追究杀母之仇,打算给予韦太后以寿终正寝,且你不负仁宗遗愿,无论是手足之情,抑或君臣之义,你都没有辜负。”
“伊伊,我知道你此时心意,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贺烨垂下眉眼:“有无辜负,我心知肚明,我应当逼问阿翁,但我自己竟也畏惧真相,我选择了相信阿翁,选择放过自己。”
他轻轻一握十一娘的手掌,执起金壶。
“你放心,在真正康复之前,我不会饮酒,但今晚还请伊伊体谅,容我在阿兄曾经寝殿,独处一夜。” ↑返回顶部↑
“仁宗亡故,乃因病重而非中毒,虽说当初我也觉得莒世南出现甚为蹊跷,且所谓招魂之术,多半乃装神弄鬼,但一直也仅限猜疑,只后来察实莒世南乃急公会众,且因匪首朱子壮惑使,无视万千无辜性命,利用工窑令及唆使恶吏为邀功朝廷,导致百姓死于陷谤,民心离乱,他们既能壮大声势,也终于获得时机高举义旗谋逆,我从九兄口中,得知怀恩王及莒世南并不似朱子壮丧心病狂,故而诱使莒世南坦诚,说服怀恩王罢息内乱。”
这些贺烨原本知情,并不存怀疑。
“莒世南虽承认他一度依附罪庶珅,才得时机因元得志举荐入宫,先后取信于韦太后及仁宗,继而广交豪贵,然当时,并未承认罪庶珅竟然指使他弑害仁宗,且朱子壮授意其将计就计。”
贺烨颔首,他当然相信十一娘,而且也觉得莒世南隐瞒弑君大罪,并不有悖常理:“那时因衡阳侯兵逼,朱子壮叛军退守岭南有覆灭之危,王叔珝才宁愿涉险,与渐入潜行太原,企图说服我共讨太后,朱子壮罪行却被伊伊拆穿,王叔珝幡然悔悟,决定诛杀朱子壮平息内乱,但倘若莒世南坦诚弑君罪行,必定诛连王叔珝,他不敢,也不能。”
但事实上,十一娘当年已经从小九口中确定,莒世南那套“招魂术”实为惑人心智,并已然断定莒世南犯下弑君之行,她不是不敢承认,为自己开脱,而是因为,为了让莒世南幸免于死,此时她必须装作毫不知情。
见贺烨并未起疑,十一娘继续陈述道:“因与十四兄商量数日之久,仍不得服众之法,十四兄也未免忧心,想到莒世南曾经依附罪庶珅,不如向他打问可有计策,怎知……莒世南竟承认曾获罪庶珅指使,以所谓招魂术,使仁宗陷于绝望,不顾多年酗酒,已致肝脾受损,而变本加厉,终于……药石无治。”
贺烨亲耳听闻莒世南的罪状,忍不住握拳重重一擂酒案:“莒世南罪大恶极,竟敢……竟敢如此坦诚!”
“若非莒世南认罪,指控罪庶珅及元得志,我别无办法,也只能妥协于太后,暂时赦免谢、韦二人,才能暂保圣上不受谤疑。”十一娘不动声色,委婉替莒世南邀功:“怀恩王为挽社稷之危,宁愿自降罢息内乱,却不料仍然难逃韦太后毒手,莒世南悲恨难释,他本已视生死为度外,苟延偷生,只望为怀恩王及十万义士讨回公道,他坚信圣上乃明主,闻知竟可能遭受谤毁,反让韦太后奸计得逞,他不能容忍,所以才坦布罪行,事实上他根本不知罪庶珅曾经指使施延献呈绝嗣之毒,这一部份供辞,乃我授意。”
也就是说,十一娘从始至终,都没有为江迂开脱,施延究竟听令于谁,其实不能确论。
这是虚虚实实之计,依据十一娘对贺烨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瞒骗得过他。
“我怀疑过阿翁。”十一娘反而提出疑点:“因阿翁的确具备投药之便利,且罪庶珅之党徒,除杨公以外,尽被太后斩草除根,杨公从未提起过此事,想必关于此等要秘,罪庶珅既用不上他,也不会告诉。更兼,事隔多年,紫宸殿中宫人,难免变动,尤其仁宗驾崩之后,贺洱即位,罪庶珅大有机会杀人灭口,实在难察当年,他有无安插耳目潜藏仁宗左右。”
绝嗣之药是投放酒水之中,江迂虽有机会,但紫宸殿这多宫人,但凡能够接触酒水之人,其实也都难逃嫌疑。
十一娘强调江迂难脱嫌疑,实则是为了引导贺烨,贺珅也有能力部署。
当年韦太后可十分信任小韦氏,任由小韦氏笼络宫人,贺珅自然可以利用小韦氏,将耳目安插在紫宸殿内。
“伊伊说怀疑过,看来后来已经打消怀疑。”贺烨道。
“察无确凿。”十一娘承认道:“但我当然愿意相信阿翁,再者,元得志已经亲口承认听令于贺珅,参与弑君之罪,若仁宗绝嗣,贺珅乃获益之人,事实也确然如此。”
当贺衍驾崩,名正言顺的继位人其实是贺烨,不过韦太后必定不会容许,当初江迂投药时,并没有想到贺衍会亡于盛年,他只是个内臣,没有能力掌控全局,故而心怀单纯的期望,以为韦太后终究会死在贺衍之前,那时贺烨便有机会。
但贺珅却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当他得知贺衍绝嗣已经成为必然,他便心生毒计,这才允许小韦氏为他诞下嫡子,因为只有这个嫡子,才能有望即位,且还有限制,因为贺洱若然不再是懵懂小儿,不再听从于韦太后操控,纵然乃小韦氏所生,韦太后也不会选择贺洱继位。
所以当小韦氏产子,贺珅迫不及待便行使弑君之计,且如愿以偿。
这就是满朝文武,坚信施延的确是被贺珅指使的原因。
这个逻辑,也可以说服贺烨,十一娘今日要做的,只是完善谎言而已。
“我也不愿怀疑阿翁。”
听贺烨这话,十一娘情知到了最最关键地步。
不愿怀疑,说明仍有怀疑。
“贺烨,你可以无愧。”她起身,绕过酒案,挨着贺烨身边坐下:“从始至终,你都没有因为权位欲望,背叛过兄长,你甚至不再追究杀母之仇,打算给予韦太后以寿终正寝,且你不负仁宗遗愿,无论是手足之情,抑或君臣之义,你都没有辜负。”
“伊伊,我知道你此时心意,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贺烨垂下眉眼:“有无辜负,我心知肚明,我应当逼问阿翁,但我自己竟也畏惧真相,我选择了相信阿翁,选择放过自己。”
他轻轻一握十一娘的手掌,执起金壶。
“你放心,在真正康复之前,我不会饮酒,但今晚还请伊伊体谅,容我在阿兄曾经寝殿,独处一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