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玄 第172节(1 / 4)
“消息确实?”稷夫人道。
“回夫人,确实。”
稷夫人面现沉色,看向同样被消息惊到的原桃,道:“桃妹,再给西原侯书信,帮我问一问,东边和南边的天是不是都要变了。”
“诺。”原桃颔首,又一次提笔写成书信。这一次没用骑兵,而是直接放飞信鸽,以期能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郅玄手中。
此时,西原国大军深入东梁,连下十多座城池,即将兵临东都城下。
距三月之期还有半月,郅玄忽然下令停止前进,五路大军汇合,在距离东都城百里外搭建祭台。
“祈人王康健!”
身着彩衣的巫围在祭台下,郅玄亲自登上祭台,将牺牲献于上天。
“祝!”
这场祭祀仅持续半日,带来的效果十足惊人。
事情传出,世人都道西原侯忠诚,战争中担忧人王,宁可停止进军也要行祭祀,祈求人王康复。反观东梁侯,对人王不闻不问,一点都不关心,实在是冷漠。
两人对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是天壤之别。
事情传到中都城,恰好遇到人王病后第一次上朝,关于郅玄发动不义之战的流言不攻自破。同时,在狐商茂商等人的推动下,郅玄忠君之名广为传颂。
还有一种传言,西原侯得上天眷顾,人王能如此快康复,同战中祭祀脱不开关系。
狐商等人表示这种说法和他们无关,全都是中都人自己在传。
众人言之凿凿,事情发展到后来,关于郅玄的神异之名更盛,想压都压不住。
对此,郅玄也是无可奈何。
这样的名声是把双刃剑,既能助他也能伤他。无奈大势已成,他想解释都解释不清。
抗拒不了只能接受。
上位者不能畏首畏尾,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甭管是什么样的后果,他接着就是。
第一百六十九章
西原国大军横扫东梁国半境,一路摧枯拉朽,不到三个月就攻至东都城下。
恰逢秋收时节,郅玄下令全军就食当地,长在地中的粟黍麦尽成大军口粮,携带的粮秣节省许多。
考虑到影响,郅玄没有将事情做绝,允许公田取尽,私田留下一半,算是对东梁国氏族留有余地。
至于东梁侯,双方早已经撕破脸,与其让自己膈应,干脆一棵穗子不留。
出气是其一,同时也为让东梁国上下知道,国战起因在东梁侯。郅玄非是仇恨东梁国,实在是东梁侯手段下作,先君时强夺五城,他登位后又想故技重施,事情不成还屡次挑衅,甚至做出谋刺行径,让他忍无可忍。
从血缘关系上论,郅玄当称东梁侯一声舅父。涉及到国家利益,两人是不折不扣的敌人,郅玄不会像对氏族一样留有余地,出手就会直击七寸。
氏族的规矩素来严格,有所为有所不为,轻易不容触犯。
随着郅玄不断放出风声,就算是东梁侯最忠实的拥趸,也难免对国君的某些行径产生微词。
一时之间,东梁侯的名望跌落谷底,真实体会到何为水深火热。 ↑返回顶部↑
“回夫人,确实。”
稷夫人面现沉色,看向同样被消息惊到的原桃,道:“桃妹,再给西原侯书信,帮我问一问,东边和南边的天是不是都要变了。”
“诺。”原桃颔首,又一次提笔写成书信。这一次没用骑兵,而是直接放飞信鸽,以期能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郅玄手中。
此时,西原国大军深入东梁,连下十多座城池,即将兵临东都城下。
距三月之期还有半月,郅玄忽然下令停止前进,五路大军汇合,在距离东都城百里外搭建祭台。
“祈人王康健!”
身着彩衣的巫围在祭台下,郅玄亲自登上祭台,将牺牲献于上天。
“祝!”
这场祭祀仅持续半日,带来的效果十足惊人。
事情传出,世人都道西原侯忠诚,战争中担忧人王,宁可停止进军也要行祭祀,祈求人王康复。反观东梁侯,对人王不闻不问,一点都不关心,实在是冷漠。
两人对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是天壤之别。
事情传到中都城,恰好遇到人王病后第一次上朝,关于郅玄发动不义之战的流言不攻自破。同时,在狐商茂商等人的推动下,郅玄忠君之名广为传颂。
还有一种传言,西原侯得上天眷顾,人王能如此快康复,同战中祭祀脱不开关系。
狐商等人表示这种说法和他们无关,全都是中都人自己在传。
众人言之凿凿,事情发展到后来,关于郅玄的神异之名更盛,想压都压不住。
对此,郅玄也是无可奈何。
这样的名声是把双刃剑,既能助他也能伤他。无奈大势已成,他想解释都解释不清。
抗拒不了只能接受。
上位者不能畏首畏尾,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甭管是什么样的后果,他接着就是。
第一百六十九章
西原国大军横扫东梁国半境,一路摧枯拉朽,不到三个月就攻至东都城下。
恰逢秋收时节,郅玄下令全军就食当地,长在地中的粟黍麦尽成大军口粮,携带的粮秣节省许多。
考虑到影响,郅玄没有将事情做绝,允许公田取尽,私田留下一半,算是对东梁国氏族留有余地。
至于东梁侯,双方早已经撕破脸,与其让自己膈应,干脆一棵穗子不留。
出气是其一,同时也为让东梁国上下知道,国战起因在东梁侯。郅玄非是仇恨东梁国,实在是东梁侯手段下作,先君时强夺五城,他登位后又想故技重施,事情不成还屡次挑衅,甚至做出谋刺行径,让他忍无可忍。
从血缘关系上论,郅玄当称东梁侯一声舅父。涉及到国家利益,两人是不折不扣的敌人,郅玄不会像对氏族一样留有余地,出手就会直击七寸。
氏族的规矩素来严格,有所为有所不为,轻易不容触犯。
随着郅玄不断放出风声,就算是东梁侯最忠实的拥趸,也难免对国君的某些行径产生微词。
一时之间,东梁侯的名望跌落谷底,真实体会到何为水深火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