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驸马黑化前 第136节(1 / 4)
他要引兵杀向洛阳,对天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要斩下李旭的头颅,让他看看戈壁荒城中艰难求生的百姓,以及死于围攻战中数以万计的尸骸。
他还要去北邙山下,祭奠一位故人。
可是天不遂人愿,他攻破函谷关后,燕王李昀竟先他一步到达洛阳。等他终于赶到时,帝后已经殒命。
开弓没有回头箭,若不能踏平洛阳屠尽权贵,那他所谓的‘替天行道’终将沦为一个笑话。
原以为洛阳城中大乱,应该很好攻破,奈何军民一心拼死抵抗,他耗费了半年,损伤惨重,却只攻破了外城郭。
论理说,他和燕王东西夹击,洛阳城破指日可待,但他雍州大军前脚刚到,那两方便突然休战,齐齐调转矛头对准了他。
一个是反贼,一个是叛贼,为何待遇却是天差地别?他想不通。
幕僚们说,燕王起兵是为称帝,而他是为了弑君。洛阳是帝都,臣民需要帝王,因此哪怕拼得玉石俱焚,也不会退让半步。
北邙山是帝陵所在,有重兵把守,外人不得擅入。
入秋后的最后一站中雍州军大败,他只得暂时退兵,一路撤至长安。
**
雍州军撤退后,洛阳外城已是一片废墟。内城依旧动荡,当初反抗他的人,又去反抗燕王李昀。
李姓皇族除了燕王之外,还有山阳郑王和潞城韩王,以及据守河内的大行皇帝长子李绗、雄霸汉阳的皇叔赵王。
燕王知道强敌环伺,再打下去纵然能将敌军斩草除根,可是万一被叔伯兄弟们合起来摆一道,那可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故而在大占优势之时提出罢战,打算先重整旗鼓,再图后记。
在燕王看来,皇叔远在汉阳,向来独善其身,就连叛军入侵中原都能坐视不管,那么断然不会做出勤王这样的义举,因此暂且不用考虑。
老五是个病秧子,大侄子是个废物,唯独老七阴晴不定,最难捉摸,加之他背后势力错综复杂,暂且动不得。
于是可怜的郑王首当其冲,不到两个月便暴病而亡。
就在燕王准备以吊唁为名,顺便夺取山阳时,却让雍城的杨氏旧部捷足先登,一举拿下山阳献给了大皇子李绗。
李绗本就怯懦,深恐因此得罪燕王,拒不敢受。在王府臣属们派兵接收后,李绗竟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归附燕王。
燕王半道上受到李绗派心腹送来的密信,一度以为是伪造。后经身边文吏反复验看后证实,他又觉得其中必有诈,于是假意应下来,想静观其变。
不料李绗居然真的按照约定,带着母亲许氏,在心腹的保护下,偷偷跑到了燕王的阵营。
不仅燕王,就连身边部众也都傻眼了。
**
德王御极之后,野王便成了帝乡,王府亦成了潜邸,因此守卫极其森严,对李绗来说那不是保护,是监/禁。
先生让他通读文史,但书案上的前四史1他着实看不进去,侍读便找了一堆民间野史想让他开开胃。
出于本能,他随手挑了一册名字比较香艳的,废寝忘食地读了一夜汉献帝和诸位后妃的风流史,次日眼睛都是红的。
他从书中的献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他身边所有人全都是曹操。他比献帝还可怜,人家至少有过那么多后妃子女。
而他虽是皇子,迄今还没正经成过婚,风光之时倒是收罗了几个侍寝宫女,后来全跑得没影了。回到潜邸后,他隐晦地向王傅表示,应该给他找几名侍妾,结果那老头吹胡子瞪眼,骂得他只差跪下磕头。
这帮混账,一个个比曹操还可恨。 ↑返回顶部↑
他还要去北邙山下,祭奠一位故人。
可是天不遂人愿,他攻破函谷关后,燕王李昀竟先他一步到达洛阳。等他终于赶到时,帝后已经殒命。
开弓没有回头箭,若不能踏平洛阳屠尽权贵,那他所谓的‘替天行道’终将沦为一个笑话。
原以为洛阳城中大乱,应该很好攻破,奈何军民一心拼死抵抗,他耗费了半年,损伤惨重,却只攻破了外城郭。
论理说,他和燕王东西夹击,洛阳城破指日可待,但他雍州大军前脚刚到,那两方便突然休战,齐齐调转矛头对准了他。
一个是反贼,一个是叛贼,为何待遇却是天差地别?他想不通。
幕僚们说,燕王起兵是为称帝,而他是为了弑君。洛阳是帝都,臣民需要帝王,因此哪怕拼得玉石俱焚,也不会退让半步。
北邙山是帝陵所在,有重兵把守,外人不得擅入。
入秋后的最后一站中雍州军大败,他只得暂时退兵,一路撤至长安。
**
雍州军撤退后,洛阳外城已是一片废墟。内城依旧动荡,当初反抗他的人,又去反抗燕王李昀。
李姓皇族除了燕王之外,还有山阳郑王和潞城韩王,以及据守河内的大行皇帝长子李绗、雄霸汉阳的皇叔赵王。
燕王知道强敌环伺,再打下去纵然能将敌军斩草除根,可是万一被叔伯兄弟们合起来摆一道,那可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故而在大占优势之时提出罢战,打算先重整旗鼓,再图后记。
在燕王看来,皇叔远在汉阳,向来独善其身,就连叛军入侵中原都能坐视不管,那么断然不会做出勤王这样的义举,因此暂且不用考虑。
老五是个病秧子,大侄子是个废物,唯独老七阴晴不定,最难捉摸,加之他背后势力错综复杂,暂且动不得。
于是可怜的郑王首当其冲,不到两个月便暴病而亡。
就在燕王准备以吊唁为名,顺便夺取山阳时,却让雍城的杨氏旧部捷足先登,一举拿下山阳献给了大皇子李绗。
李绗本就怯懦,深恐因此得罪燕王,拒不敢受。在王府臣属们派兵接收后,李绗竟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归附燕王。
燕王半道上受到李绗派心腹送来的密信,一度以为是伪造。后经身边文吏反复验看后证实,他又觉得其中必有诈,于是假意应下来,想静观其变。
不料李绗居然真的按照约定,带着母亲许氏,在心腹的保护下,偷偷跑到了燕王的阵营。
不仅燕王,就连身边部众也都傻眼了。
**
德王御极之后,野王便成了帝乡,王府亦成了潜邸,因此守卫极其森严,对李绗来说那不是保护,是监/禁。
先生让他通读文史,但书案上的前四史1他着实看不进去,侍读便找了一堆民间野史想让他开开胃。
出于本能,他随手挑了一册名字比较香艳的,废寝忘食地读了一夜汉献帝和诸位后妃的风流史,次日眼睛都是红的。
他从书中的献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他身边所有人全都是曹操。他比献帝还可怜,人家至少有过那么多后妃子女。
而他虽是皇子,迄今还没正经成过婚,风光之时倒是收罗了几个侍寝宫女,后来全跑得没影了。回到潜邸后,他隐晦地向王傅表示,应该给他找几名侍妾,结果那老头吹胡子瞪眼,骂得他只差跪下磕头。
这帮混账,一个个比曹操还可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