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智慧(2 / 3)
公私合营,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政治权利收编生产资料,维护生产关系,再通过合并这些生产资料建造国家资产,建立大资产集团,引导全国经济。
虽然稍稍有点卖官售爵的嫌疑,但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毕竟只是售爵,不是卖官,而且还不收现金,应该也不会破坏爵位的尊贵性,嗯……汉文帝也卖爵位,不是也没耽误他成为后世君王学习的楷模典范么。
而将汝南的主要生产资料迁移至平舆,就是他要做的第二件尝试了:工业大城市。
庄园经济的命脉不是在于人口么?人多了会像李家一样走向崩溃,人少了会像荀家一样发展不起来。刘协固然没本事让全国人口像耗子一样的生,也不可能狠心用刀子来减少国内人口数量。
那就挪呀!
把人口,尤其是做工的工业人口尽量的都挪到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上去,如此一来,则乡野之间人少地多,再多建立一些乡镇企业作为节点,打破他们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垄断,这庄园经济不就瓦解了么?
而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因为聚拢的人口太多,这不就符合人数太多的关窍了么。
如此,朝廷完全可以在大型城市上投入饱和的行政力量,进而通过大型城市来控制周边乡野地区。
事实上,即使刘协不去刻意引导,大城市到了隋唐之后也同样会应运而生,比如扬州、开封、登州、苏州等,都是历史上因商业而催生出来的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与商业都很发达。
这其中真正的催生因素并不是生产力,而是发达的水运系统,因为水运发达了,所以城市里建设的大型商业作坊才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分发下去,即使算上运输成本,其售价相比于庄园经济小作坊弄出来的东西也依然有价格优势,如此,则庄园经济自然就毁了,乡野的老百姓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耕种上,人口也就会慢慢的提升。
所以古代生产力发展史,其实也未尝不可以理解成一部水利航运发展史,所以,杨广着实功不可没啊!(作者一家之言,纯属自己胡琢磨的,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大家看个乐呵)
汉朝肯定是没有如此便利的航运条件的,不过说实在的,中原地区的水系还是挺发达的,只需稍加规划,挖凿运河并不难。
杨广能做的事,凭什么我不能做呢?
只要能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不要好大喜功,急于速成,修运河也不一定就会闹出人命,甚至就连钱也未必就能花得很多,说不定还能赚钱呢。
河水流经之地,两岸下田立变上田。
土地财政这种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现代人,他可太熟了。
于是,当全国各地的两千石以上高官齐聚平舆,商讨上半年税务工作,以及各新降之地的财物状况之后,刘协作为天子,终于正式的说出了自己的宏大构想:
“朕打算以五年为期,在中原之地大建城市,兴修水利,并将此命名为‘第一个五年计划’”
“首先,在地方上,在州、郡、县之间,再设立一个全新的行政级别,我将之叫做‘市’,取举州之精华汇之于一县,这个县,就是市了,市之长吏为市长,秩比两千石,同郡丞。”
“一州之内,将会设立一个市,比如这豫州,便是以这平舆城来屯工了,我打算以许、陈两家之家业,迁两族之人为基,在此地成立汝南工业集团,将铁、工、酒、麻、漆、纸等产业全部搬迁到平舆来,市外严格执行盐铁合营之策,一应矿藏开采出来后必须来平舆进行转运。”
“一年,一年之内集全国之力,要将这平舆城重新修建,使之成为平舆市,而五年的时间,朕要在中原之地上建设五座大城市,分别是豫州的平舆、并州太原、徐州郯城、青州平原市、兖州濮阳市,至于冀州的邺城要不要升级为市,此事就交给魏公自己定夺就是了,既封其为国公,总要给他相应的职权。”
说罢,就见满屋子的两千石以上高官无不是面面相觑。
信息量有点大啊。
“当然,要建大城市,就必须要有大的河运,另外再在中央另设一新部门,叫做水利河运处,长吏秩比九卿,专门负责大汉十三州之水利工作,头五年的工作就是测绘天下水文,以及为五大城市做配套的水运体系。”
却是杨彪终于忍不住皱眉,道:“陛下,这么大的工程,怕是每年都要动用劳工百万之巨啊,这……会不会太过劳民伤财了?朝廷最快也要等到秋收之后才能有余粮、余工,洛阳也还没有建完,如此大的动作,恐怕有伤仁道啊,”
没等说完,刘协就打断道:“我不是文帝。”
“啊?这……”
“我不是文帝,也不是武帝,他们俩一个攒钱,一个花钱,我就不一样了,我寻求的是赚钱之道,太尉以为,修建运河、建造城市,真的只是纯粹赔钱的买卖么?非也,非也啊。”
“老臣愚钝,还请陛下详解。” ↑返回顶部↑
通过政治权利收编生产资料,维护生产关系,再通过合并这些生产资料建造国家资产,建立大资产集团,引导全国经济。
虽然稍稍有点卖官售爵的嫌疑,但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毕竟只是售爵,不是卖官,而且还不收现金,应该也不会破坏爵位的尊贵性,嗯……汉文帝也卖爵位,不是也没耽误他成为后世君王学习的楷模典范么。
而将汝南的主要生产资料迁移至平舆,就是他要做的第二件尝试了:工业大城市。
庄园经济的命脉不是在于人口么?人多了会像李家一样走向崩溃,人少了会像荀家一样发展不起来。刘协固然没本事让全国人口像耗子一样的生,也不可能狠心用刀子来减少国内人口数量。
那就挪呀!
把人口,尤其是做工的工业人口尽量的都挪到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上去,如此一来,则乡野之间人少地多,再多建立一些乡镇企业作为节点,打破他们对生活、生产资料的垄断,这庄园经济不就瓦解了么?
而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因为聚拢的人口太多,这不就符合人数太多的关窍了么。
如此,朝廷完全可以在大型城市上投入饱和的行政力量,进而通过大型城市来控制周边乡野地区。
事实上,即使刘协不去刻意引导,大城市到了隋唐之后也同样会应运而生,比如扬州、开封、登州、苏州等,都是历史上因商业而催生出来的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与商业都很发达。
这其中真正的催生因素并不是生产力,而是发达的水运系统,因为水运发达了,所以城市里建设的大型商业作坊才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分发下去,即使算上运输成本,其售价相比于庄园经济小作坊弄出来的东西也依然有价格优势,如此,则庄园经济自然就毁了,乡野的老百姓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耕种上,人口也就会慢慢的提升。
所以古代生产力发展史,其实也未尝不可以理解成一部水利航运发展史,所以,杨广着实功不可没啊!(作者一家之言,纯属自己胡琢磨的,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大家看个乐呵)
汉朝肯定是没有如此便利的航运条件的,不过说实在的,中原地区的水系还是挺发达的,只需稍加规划,挖凿运河并不难。
杨广能做的事,凭什么我不能做呢?
只要能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不要好大喜功,急于速成,修运河也不一定就会闹出人命,甚至就连钱也未必就能花得很多,说不定还能赚钱呢。
河水流经之地,两岸下田立变上田。
土地财政这种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现代人,他可太熟了。
于是,当全国各地的两千石以上高官齐聚平舆,商讨上半年税务工作,以及各新降之地的财物状况之后,刘协作为天子,终于正式的说出了自己的宏大构想:
“朕打算以五年为期,在中原之地大建城市,兴修水利,并将此命名为‘第一个五年计划’”
“首先,在地方上,在州、郡、县之间,再设立一个全新的行政级别,我将之叫做‘市’,取举州之精华汇之于一县,这个县,就是市了,市之长吏为市长,秩比两千石,同郡丞。”
“一州之内,将会设立一个市,比如这豫州,便是以这平舆城来屯工了,我打算以许、陈两家之家业,迁两族之人为基,在此地成立汝南工业集团,将铁、工、酒、麻、漆、纸等产业全部搬迁到平舆来,市外严格执行盐铁合营之策,一应矿藏开采出来后必须来平舆进行转运。”
“一年,一年之内集全国之力,要将这平舆城重新修建,使之成为平舆市,而五年的时间,朕要在中原之地上建设五座大城市,分别是豫州的平舆、并州太原、徐州郯城、青州平原市、兖州濮阳市,至于冀州的邺城要不要升级为市,此事就交给魏公自己定夺就是了,既封其为国公,总要给他相应的职权。”
说罢,就见满屋子的两千石以上高官无不是面面相觑。
信息量有点大啊。
“当然,要建大城市,就必须要有大的河运,另外再在中央另设一新部门,叫做水利河运处,长吏秩比九卿,专门负责大汉十三州之水利工作,头五年的工作就是测绘天下水文,以及为五大城市做配套的水运体系。”
却是杨彪终于忍不住皱眉,道:“陛下,这么大的工程,怕是每年都要动用劳工百万之巨啊,这……会不会太过劳民伤财了?朝廷最快也要等到秋收之后才能有余粮、余工,洛阳也还没有建完,如此大的动作,恐怕有伤仁道啊,”
没等说完,刘协就打断道:“我不是文帝。”
“啊?这……”
“我不是文帝,也不是武帝,他们俩一个攒钱,一个花钱,我就不一样了,我寻求的是赚钱之道,太尉以为,修建运河、建造城市,真的只是纯粹赔钱的买卖么?非也,非也啊。”
“老臣愚钝,还请陛下详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