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66节(3 / 4)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平原君和长平之战的关系,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平原君的过错。韩国让出上党,平阳君说收了不妥,他却说反正不要钱,自然要占,后来又赞同赵括为将,结果差点被秦国干死。这段历史也是“利令智昏”这个词的来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不过也有人说,不管收不收上党,秦国总是要揍赵国的,借口而已。平原君属于背锅党。
这两章关于平原君的话,基本都是围绕这个典故展开的。
至于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都附近,当时秦军通过太行陉和轵关陉两条陉道,抄了赵军后路。所以说上党在军事层面上真的极为重要啊。
第100章 更名
“用汉姓?是要用夏变夷?”梁峰只是一愣, 旋即便明白了段钦的意思。
古代华夷乃是大防, 尤其是西晋这种民族关系极为矛盾和激化的时代。若是能说汉话、用汉姓, 行汉礼,多少能使紧张的关系减缓少许。他现在手下的羯人不少,以后可能也会更多, 如果仍旧用羯名,说胡语,显然会在部曲中产生不协之音,久而久之,难免生出祸患。
见主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段钦道:“正是如此。昔年汉武之时, 闽越、东越数次反叛, 武帝怒而迁两族入江淮,此后再无两支越人。用夏变夷, 实为正法, 只是须得注意丁口之差。如今并州戎狄之数远超诸夏, 久而久之, 便生出祸患。”
在段钦看来,归化胡人并不算难。不说那些消失的无影无踪的越人,就连现在的匈奴五部,不也皆用汉姓,习汉人之礼吗?奈何天下大乱,并州人口凋零,这些匈奴又有王庭酋帅,才难以制衡,成了肘腋之患。换了汉武乃至魏武之时,这些匈奴人恐怕根本翻不出朝廷的掌心。
庸碌之人只会畏惧野兽的尖牙利爪,而那些足够强悍,足够坚毅的人,则能训练野兽成为自己的苍鹰猎豹。在段钦看来,面前这位主公虽然身体孱弱,但是他的精神和意志力,并不逊于其祖梁习。那支短时间内打造,可以歼灭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勇锐营,更是明证。
既然主公能用胡,也要用胡,就该用合适的法子,帮助其掌控这支劲旅!
这些都是梁峰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双手抚在膝上思索了片刻,他终于颔首:“思若言之有理。我会招弈延商议此事,助羯人更名改流。”
民族问题终究要同化而非异化,更何况军旅这样的敏感地界。如今部曲之中选的都是粗通汉话的羯人,如果把它作为常例,对其他诸胡应该也能产生影响。再加上通婚和杂居,总能慢慢缓和这些矛盾。
“如此才是长久之计。”段钦答道。
一番对谈,话虽不多,对梁府未来的发展却如拨云见日。看着面前神情异常肃穆的年轻人,梁峰微微一笑:“看来思若以后不得清闲了,主簿一职,非君莫属。”
这话说的调皮,段钦却心生暖意。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乃心腹中的心腹。如此重用,可见主公对他的信任。而这信任,并非因为声望,亦非来自身家,而是他本人实打实的才华。这一点,尤为让他感动。
双手作揖,段钦再次对面前之人深深一礼:“愚必不负主公之托!”
※
送走了段钦,梁峰只在案旁闭目沉思了片刻,便对侍候笔墨的侍女道:“采薇,唤弈延过来。”
那矮个侍女一俯身,悄无声息的走了出去。过了不大会儿功夫,另一个脚步声从走廊中传来,木门敞开,弈延走进书房,跪在了案前:“主公,你唤我?”
他脸上还有些汗珠和灰尘,似乎是策马而来。梁峰这次并没有笑谈,而是面色整肃的问道:“弈延,你可知羯人部族从何而来?”
弈延没料到主公会问这个,还问的如此认真,愣了一下才道:“羯人乃匈奴别部,多为羌渠后裔,还有些来自西域。”
“羯人有自己的国名或是氏族之名吗?”
“有!多以部族为名。”弈延答道。
“若是把这些族名译作与汉人相似的姓氏,改胡名为汉家之名,可行得通?”梁峰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可是仿效匈奴?”弈延反应极快。在并州的匈奴贵族,大多都用汉姓。因为和大汉联姻数百载,王族皆从刘姓,那些无法姓刘的,则姓王、姓陈、姓张、姓黄。非但用汉姓,连衣食住行都与汉人无异。并州诸胡对这些毫不陌生。
“正是如此。”梁峰道,“而且从今往后,若是羯人想进部曲成为正兵,就要通晓汉话。若想成为军官,还须得识些汉字。”
这分明是用晋升为作为筹码,潜移默化更改羯人的习惯,弈延脸上却没有什么被冒犯的表情:“此法能行得通!各族贵人都会汉话,有名有姓的更是人上之人。我也是出外佃田才偷偷学会的汉话,如果不是遇上主公,恐怕终生都无法识数习字。主公待我们如人,而非犬马,我们怎会不知主公仁厚?”
听到弈延如此说,梁峰不由松了口气。也是,延绵四百年的大汉刚刚过去,中华文明仍旧是辐射周边的强势文明。就连以前的死对头南匈奴都能被同化的跟汉人无异,何况这些给人种田的羯人呢? ↑返回顶部↑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不过也有人说,不管收不收上党,秦国总是要揍赵国的,借口而已。平原君属于背锅党。
这两章关于平原君的话,基本都是围绕这个典故展开的。
至于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都附近,当时秦军通过太行陉和轵关陉两条陉道,抄了赵军后路。所以说上党在军事层面上真的极为重要啊。
第100章 更名
“用汉姓?是要用夏变夷?”梁峰只是一愣, 旋即便明白了段钦的意思。
古代华夷乃是大防, 尤其是西晋这种民族关系极为矛盾和激化的时代。若是能说汉话、用汉姓, 行汉礼,多少能使紧张的关系减缓少许。他现在手下的羯人不少,以后可能也会更多, 如果仍旧用羯名,说胡语,显然会在部曲中产生不协之音,久而久之,难免生出祸患。
见主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段钦道:“正是如此。昔年汉武之时, 闽越、东越数次反叛, 武帝怒而迁两族入江淮,此后再无两支越人。用夏变夷, 实为正法, 只是须得注意丁口之差。如今并州戎狄之数远超诸夏, 久而久之, 便生出祸患。”
在段钦看来,归化胡人并不算难。不说那些消失的无影无踪的越人,就连现在的匈奴五部,不也皆用汉姓,习汉人之礼吗?奈何天下大乱,并州人口凋零,这些匈奴又有王庭酋帅,才难以制衡,成了肘腋之患。换了汉武乃至魏武之时,这些匈奴人恐怕根本翻不出朝廷的掌心。
庸碌之人只会畏惧野兽的尖牙利爪,而那些足够强悍,足够坚毅的人,则能训练野兽成为自己的苍鹰猎豹。在段钦看来,面前这位主公虽然身体孱弱,但是他的精神和意志力,并不逊于其祖梁习。那支短时间内打造,可以歼灭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勇锐营,更是明证。
既然主公能用胡,也要用胡,就该用合适的法子,帮助其掌控这支劲旅!
这些都是梁峰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双手抚在膝上思索了片刻,他终于颔首:“思若言之有理。我会招弈延商议此事,助羯人更名改流。”
民族问题终究要同化而非异化,更何况军旅这样的敏感地界。如今部曲之中选的都是粗通汉话的羯人,如果把它作为常例,对其他诸胡应该也能产生影响。再加上通婚和杂居,总能慢慢缓和这些矛盾。
“如此才是长久之计。”段钦答道。
一番对谈,话虽不多,对梁府未来的发展却如拨云见日。看着面前神情异常肃穆的年轻人,梁峰微微一笑:“看来思若以后不得清闲了,主簿一职,非君莫属。”
这话说的调皮,段钦却心生暖意。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乃心腹中的心腹。如此重用,可见主公对他的信任。而这信任,并非因为声望,亦非来自身家,而是他本人实打实的才华。这一点,尤为让他感动。
双手作揖,段钦再次对面前之人深深一礼:“愚必不负主公之托!”
※
送走了段钦,梁峰只在案旁闭目沉思了片刻,便对侍候笔墨的侍女道:“采薇,唤弈延过来。”
那矮个侍女一俯身,悄无声息的走了出去。过了不大会儿功夫,另一个脚步声从走廊中传来,木门敞开,弈延走进书房,跪在了案前:“主公,你唤我?”
他脸上还有些汗珠和灰尘,似乎是策马而来。梁峰这次并没有笑谈,而是面色整肃的问道:“弈延,你可知羯人部族从何而来?”
弈延没料到主公会问这个,还问的如此认真,愣了一下才道:“羯人乃匈奴别部,多为羌渠后裔,还有些来自西域。”
“羯人有自己的国名或是氏族之名吗?”
“有!多以部族为名。”弈延答道。
“若是把这些族名译作与汉人相似的姓氏,改胡名为汉家之名,可行得通?”梁峰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可是仿效匈奴?”弈延反应极快。在并州的匈奴贵族,大多都用汉姓。因为和大汉联姻数百载,王族皆从刘姓,那些无法姓刘的,则姓王、姓陈、姓张、姓黄。非但用汉姓,连衣食住行都与汉人无异。并州诸胡对这些毫不陌生。
“正是如此。”梁峰道,“而且从今往后,若是羯人想进部曲成为正兵,就要通晓汉话。若想成为军官,还须得识些汉字。”
这分明是用晋升为作为筹码,潜移默化更改羯人的习惯,弈延脸上却没有什么被冒犯的表情:“此法能行得通!各族贵人都会汉话,有名有姓的更是人上之人。我也是出外佃田才偷偷学会的汉话,如果不是遇上主公,恐怕终生都无法识数习字。主公待我们如人,而非犬马,我们怎会不知主公仁厚?”
听到弈延如此说,梁峰不由松了口气。也是,延绵四百年的大汉刚刚过去,中华文明仍旧是辐射周边的强势文明。就连以前的死对头南匈奴都能被同化的跟汉人无异,何况这些给人种田的羯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