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光之海洋(2 / 3)
此时已经通过其他的观测方式进行,在旗舰指挥室中,多种观测方式将影像合成出来,并投影在几人面前。
邓聪指着影像中的几个巨大的光点,说道:“这是星云中最大的几颗恒星,它们的亮度都接近了甚至超过爱丁顿光度,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演化的恒星。
爱丁顿光度是吸积天体所能达到的最大光度。光辐射对物质总是有一种向外的光压作用,如果物体散发的光太强烈了,超过了某种物质承受的极限,光辐射就会把组成物质分子的电子给带走了,留下正电荷,持续下去,物质就会带上大量正电荷,形成方向由中心向外的强大电场,这电场增强到一定程度,正电荷也在电场作用下飞离了物体。这样,物质就在强烈的光辐射下分解了。
在地球时代的2010年以前,科学家观测到的最大恒星,其质量有150个太阳那么大,这个记录一直没被打破,所以人们认为恒星演化过程中,不会形成超过这个重量的恒星了。
因为恒星想要自然演化得更重的话,那就会在其引力作用下急速塌缩,引力能转变成热能,导致恒星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到10亿摄氏度以上,由此引发剧烈核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把恒星本身直接就给崩解了。
但是在2010年,科学家却发现了大麦哲伦星云中存在一颗比300个太阳质量可能还要大的恒星巨无霸r136a1!
r136a1恒星显然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多颗恒星合并而来的。猎户座大星云虽然不如诞生r136a1的大麦哲伦星云,但也是恒星诞生地。
事实上,这几颗最亮的恒星,都是多颗恒星合并而来的,所以虽然体积没有r136a1那么惊人,可也不小了。
我们这次实验就是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收集相应物质,如果第一步收集的物质证明我们的猜想,那么就再进行第二步的观测。”
洛宇虽然听明白了邓聪说的天文学知识,可是不知道材料科学院要做的实验与这些天文学知识有啥关系。
便开口问道:“我们的实验和你说的这几个恒星有什么关系?”
邓聪笑了,指着最大的那颗亮星说道:“这颗恒星的前身可能是两颗恒星,它们相互环绕,由于它们位于恒星比较密集的星团中,很容易受周围恒星的影响,导致两颗星相互环绕的轨道越来越扁,变成了细长的椭圆形轨道,于是两颗星的距离忽远忽近,最终导致两颗星在距离最接近的时候撞到一起,合并成了一颗巨大的恒星。
在这个恒星融合的过程中,某些物质就会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诞生,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新材料物质。”
洛宇这才明白,感情是从宇宙现象中获得物质合成的灵感,然后再想办法模拟合成过程,研究出生产过程,从而实现新物质的生产。
不过这个难度也不小,就好比科学家都看着太阳每天发生着核聚变,可是人类很多年都无法真正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
当下便和杜耀秋一起,调动分舰队中的战舰,形成一个阵型,开始释放邓聪他们准备好的收集设备。
这些设备自带动力,有如一张小网,这么多的设备慢慢拼合之后,就形成了一张巨网,所有设备都是智脑控制,从而保证协调一致,精准地确保小网之间的缝隙几乎没有。
在动力的推进下,它们会慢慢接近到那颗最大亮星的某个安全距离,将这颗亮星抛出的物质收集起来。
整个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恒星活动的剧烈,时而吹出的恒星风,会将巨网吹乱。
而且星云中,各种x射线、紫外线等都极为强烈,如果不是有战舰强大护罩的保护,只怕战舰内的人类早已死亡。
经过两个月的收集,第一阶段完成后,在其中一艘运输舰中,那里有一系列的分析设备。
两个月的收集,获取了恒星物质足足有一千多吨,邓聪率领的专家组,调动运输舰中的设备,对着一千多吨物质全面分析。
又过了一个月的某天,邓聪再次来到旗舰的指挥室,兴奋地对洛宇和杜耀秋说道:“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恒星融合的过程中果然可以诞生出超级纳米聚合体。
这种超级纳米聚合体不是任何元素,没有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更没有电子绕着原子核转。
它纯粹是指纳米级以下的粒子层面进行的直接聚合,这种神奇的结构,让这样的材料拥有不可思议的材料性能。
甚至远远超越氢元素简并态聚合材料,有了这种材料,我们风神帝国将可以打造最为强大的战舰。”
“真的吗?太好了,那么我们是要进行下一步吗?”洛宇问道。
“当然,我们立即把第二艘运输舰中的观测设备全部投放出去,争取能够观测到这种物质在恒星中是如何产生的过程。
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舰队虽然有护罩,但是时间呆长了也不行。”邓聪急急地说道。
这次自己领导的这项研究,如果真的实现出那种超级纳米聚合体,自己说不定就凭借这一项研究成果,一举成为大科学家了。 ↑返回顶部↑
邓聪指着影像中的几个巨大的光点,说道:“这是星云中最大的几颗恒星,它们的亮度都接近了甚至超过爱丁顿光度,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演化的恒星。
爱丁顿光度是吸积天体所能达到的最大光度。光辐射对物质总是有一种向外的光压作用,如果物体散发的光太强烈了,超过了某种物质承受的极限,光辐射就会把组成物质分子的电子给带走了,留下正电荷,持续下去,物质就会带上大量正电荷,形成方向由中心向外的强大电场,这电场增强到一定程度,正电荷也在电场作用下飞离了物体。这样,物质就在强烈的光辐射下分解了。
在地球时代的2010年以前,科学家观测到的最大恒星,其质量有150个太阳那么大,这个记录一直没被打破,所以人们认为恒星演化过程中,不会形成超过这个重量的恒星了。
因为恒星想要自然演化得更重的话,那就会在其引力作用下急速塌缩,引力能转变成热能,导致恒星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到10亿摄氏度以上,由此引发剧烈核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把恒星本身直接就给崩解了。
但是在2010年,科学家却发现了大麦哲伦星云中存在一颗比300个太阳质量可能还要大的恒星巨无霸r136a1!
r136a1恒星显然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多颗恒星合并而来的。猎户座大星云虽然不如诞生r136a1的大麦哲伦星云,但也是恒星诞生地。
事实上,这几颗最亮的恒星,都是多颗恒星合并而来的,所以虽然体积没有r136a1那么惊人,可也不小了。
我们这次实验就是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收集相应物质,如果第一步收集的物质证明我们的猜想,那么就再进行第二步的观测。”
洛宇虽然听明白了邓聪说的天文学知识,可是不知道材料科学院要做的实验与这些天文学知识有啥关系。
便开口问道:“我们的实验和你说的这几个恒星有什么关系?”
邓聪笑了,指着最大的那颗亮星说道:“这颗恒星的前身可能是两颗恒星,它们相互环绕,由于它们位于恒星比较密集的星团中,很容易受周围恒星的影响,导致两颗星相互环绕的轨道越来越扁,变成了细长的椭圆形轨道,于是两颗星的距离忽远忽近,最终导致两颗星在距离最接近的时候撞到一起,合并成了一颗巨大的恒星。
在这个恒星融合的过程中,某些物质就会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诞生,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新材料物质。”
洛宇这才明白,感情是从宇宙现象中获得物质合成的灵感,然后再想办法模拟合成过程,研究出生产过程,从而实现新物质的生产。
不过这个难度也不小,就好比科学家都看着太阳每天发生着核聚变,可是人类很多年都无法真正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
当下便和杜耀秋一起,调动分舰队中的战舰,形成一个阵型,开始释放邓聪他们准备好的收集设备。
这些设备自带动力,有如一张小网,这么多的设备慢慢拼合之后,就形成了一张巨网,所有设备都是智脑控制,从而保证协调一致,精准地确保小网之间的缝隙几乎没有。
在动力的推进下,它们会慢慢接近到那颗最大亮星的某个安全距离,将这颗亮星抛出的物质收集起来。
整个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恒星活动的剧烈,时而吹出的恒星风,会将巨网吹乱。
而且星云中,各种x射线、紫外线等都极为强烈,如果不是有战舰强大护罩的保护,只怕战舰内的人类早已死亡。
经过两个月的收集,第一阶段完成后,在其中一艘运输舰中,那里有一系列的分析设备。
两个月的收集,获取了恒星物质足足有一千多吨,邓聪率领的专家组,调动运输舰中的设备,对着一千多吨物质全面分析。
又过了一个月的某天,邓聪再次来到旗舰的指挥室,兴奋地对洛宇和杜耀秋说道:“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恒星融合的过程中果然可以诞生出超级纳米聚合体。
这种超级纳米聚合体不是任何元素,没有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更没有电子绕着原子核转。
它纯粹是指纳米级以下的粒子层面进行的直接聚合,这种神奇的结构,让这样的材料拥有不可思议的材料性能。
甚至远远超越氢元素简并态聚合材料,有了这种材料,我们风神帝国将可以打造最为强大的战舰。”
“真的吗?太好了,那么我们是要进行下一步吗?”洛宇问道。
“当然,我们立即把第二艘运输舰中的观测设备全部投放出去,争取能够观测到这种物质在恒星中是如何产生的过程。
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舰队虽然有护罩,但是时间呆长了也不行。”邓聪急急地说道。
这次自己领导的这项研究,如果真的实现出那种超级纳米聚合体,自己说不定就凭借这一项研究成果,一举成为大科学家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