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谋事在人(1 / 2)
魏霸站在上洛的城头,看着远处热闹的魏军阵地,却有些走神。
司马懿用了六天的时间,从武关赶到了上洛,平均每天行程五十余里。这只比标准的行军速度快上那么一点点。魏霸相信,这不过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行军的前几天,他一直是按标准行程——日行四十里进军。
这和房陵之战时的司马懿大相径庭,却不是司马懿怯敌,而是司马懿的一种战术。
武关到上洛二百八十里,赶得再急,也就是抢先一两天的时间。司马懿宁愿用这一两天的时间来稳步推进,以一种泰山压顶的姿态,不紧不慢的来到魏霸面前,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强者的从容。重剑无锋,大巧若拙,手握强大的实力,我根本不需要赶时间,也不差这一两天,我可是按部就班的打败你。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正如司马懿在武关城外不急着攻城,而是用了十天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样。
在上洛城外,司马懿同样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工作。
魏霸从武关撤到上洛,他自己打造的守城器械无法运来,所以只能一把火烧了。司马懿同样也不可能带着沉重的霹雳车、攻城车等大型器械赶路,所以他也只能到了上洛之后再现场制作。
这个过程,同样又是一个互相比较心理的过程。
看着数不清的敌军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伐木、析木,制造,调试,想着那些器械一旦打造好,就会推上战场,展开血腥的厮杀,这种一天天积累,一天天放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就像将一个死刑犯绑在那里,不杀他,却先让他看刽子手做准备工作一样,当那一件件带着血腥味的工具摆在他的面前,很多人都会在肉体受到创作之前精神崩溃。
擅长揣测人心的司马懿很显然明于此道。
魏霸虽然初经战场,对这些却也不陌生,不管是师父赵云还是老爹魏延,都对他讲过这些道理。仅凭他们讲过的,魏霸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场面,毕竟听说是一回事,亲自经历又是一回事。他真正能够平静面对的原因是,在这方面,他比司马懿更有底气。
上洛的城墙不如武关坚固,可是他在上洛的准备却比武关更充分。霹雳车、连弩车更多,石弹、箭矢堆积如山,长安的作坊还在夜以继日的加工,源源不断的运来,他的战略储备远远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的。司马懿准备的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火烧武关城的原因。不是为了烧人,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优势。
摆在明面上的优势,远不如藏在暗中的优势杀伤力更大。
所以当司马懿企图给他施加精神压力的时候,他显得很轻松,轻松得近乎散漫。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大将风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自信从容。
经过撤退路的反击战,魏霸的将士们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邓芝虽然也用战绩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是与魏霸比起来,他还是略逊一筹,只能无奈的被魏霸夺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与魏霸并肩作战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魏霸能给他很大的帮助,不幸的是他只能沦为陪衬。
“子玉,在想什么?”邓芝慢慢的走到魏霸身边,背着手,看着远处的魏军,轻声问道。
“我在想……陇右的战事。”魏霸转过身,微微欠身。不管在将士们的心目中他是如何的少年英雄,在邓芝面前,他就是晚辈,这点礼节还是必须的。
“陇右……可真让人担心啊。”邓芝长叹了一声,眉心微蹙。“子玉,你觉得丞相能……取胜吗?”
“胜负各半吧。”魏霸说道:“从双方的情况来分析,都有优势,也都有劣势,就看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遏制对方的优势了。”
“其实,丞相如果退守陇山,优势就会大大的增加。”邓芝偏过头,看着魏霸:“你以为呢?”
魏霸没有立刻回答他。邓芝的意思很明显,不是猜诸葛亮会不会退守陇山,进入关中,而是问他欢迎不欢迎诸葛亮进入关中。他把赵广安排到陇山去,意思很明显,看似挡住魏军的退路,其实也是挡诸葛亮的退路。
不过,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就像门没有锁,只用一根树枝别住,挡君子,不挡小人。诸葛亮如果想进入陇山,赵广肯定会放行,就算他想挡,他也挡不住。
“我想,丞相不会退入关中。”魏霸也话里有话的说道。
邓芝又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欢迎你来,可是你真要来,我也不会撕破脸,把你拒之门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说法:诸葛亮自己不会愿意来。
这里面的微妙意思,邓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赵云在内,本来是个疑兵,是个牵制魏军主力的诱饵,诸葛亮在陇右的大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陇右丢了,本来当作弃子的关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获,那将来论功,该如何处置?魏家父子是荆襄系的不稳定因素,赵云是元从系的代表,而支持他们的又是汉中大族为主的部曲和关中的天师道信众,这些都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一半的胜机,诸葛亮就不会轻易退入关中,他势必会选择与张郃一战,击败张郃,进而夺取整个陇右,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再说了,在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胜率还不止五五之数。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邓芝也是这样认为的。张郃的骑兵突入陇右,看来很可怕,其实细想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可怕。千里奔袭,风险极大,粮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体力也会非常差,战力会大大受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更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诸葛亮自己不乱了阵脚,顶住张郃的压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化不利为有利。而诸葛亮的心性之坚忍,邓芝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从建安十三年追随刘备开始,到章武三年刘备去世,诸葛亮真正的独揽大权,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返回顶部↑
司马懿用了六天的时间,从武关赶到了上洛,平均每天行程五十余里。这只比标准的行军速度快上那么一点点。魏霸相信,这不过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行军的前几天,他一直是按标准行程——日行四十里进军。
这和房陵之战时的司马懿大相径庭,却不是司马懿怯敌,而是司马懿的一种战术。
武关到上洛二百八十里,赶得再急,也就是抢先一两天的时间。司马懿宁愿用这一两天的时间来稳步推进,以一种泰山压顶的姿态,不紧不慢的来到魏霸面前,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强者的从容。重剑无锋,大巧若拙,手握强大的实力,我根本不需要赶时间,也不差这一两天,我可是按部就班的打败你。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正如司马懿在武关城外不急着攻城,而是用了十天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样。
在上洛城外,司马懿同样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工作。
魏霸从武关撤到上洛,他自己打造的守城器械无法运来,所以只能一把火烧了。司马懿同样也不可能带着沉重的霹雳车、攻城车等大型器械赶路,所以他也只能到了上洛之后再现场制作。
这个过程,同样又是一个互相比较心理的过程。
看着数不清的敌军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伐木、析木,制造,调试,想着那些器械一旦打造好,就会推上战场,展开血腥的厮杀,这种一天天积累,一天天放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就像将一个死刑犯绑在那里,不杀他,却先让他看刽子手做准备工作一样,当那一件件带着血腥味的工具摆在他的面前,很多人都会在肉体受到创作之前精神崩溃。
擅长揣测人心的司马懿很显然明于此道。
魏霸虽然初经战场,对这些却也不陌生,不管是师父赵云还是老爹魏延,都对他讲过这些道理。仅凭他们讲过的,魏霸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场面,毕竟听说是一回事,亲自经历又是一回事。他真正能够平静面对的原因是,在这方面,他比司马懿更有底气。
上洛的城墙不如武关坚固,可是他在上洛的准备却比武关更充分。霹雳车、连弩车更多,石弹、箭矢堆积如山,长安的作坊还在夜以继日的加工,源源不断的运来,他的战略储备远远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的。司马懿准备的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火烧武关城的原因。不是为了烧人,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优势。
摆在明面上的优势,远不如藏在暗中的优势杀伤力更大。
所以当司马懿企图给他施加精神压力的时候,他显得很轻松,轻松得近乎散漫。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大将风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自信从容。
经过撤退路的反击战,魏霸的将士们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邓芝虽然也用战绩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是与魏霸比起来,他还是略逊一筹,只能无奈的被魏霸夺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与魏霸并肩作战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魏霸能给他很大的帮助,不幸的是他只能沦为陪衬。
“子玉,在想什么?”邓芝慢慢的走到魏霸身边,背着手,看着远处的魏军,轻声问道。
“我在想……陇右的战事。”魏霸转过身,微微欠身。不管在将士们的心目中他是如何的少年英雄,在邓芝面前,他就是晚辈,这点礼节还是必须的。
“陇右……可真让人担心啊。”邓芝长叹了一声,眉心微蹙。“子玉,你觉得丞相能……取胜吗?”
“胜负各半吧。”魏霸说道:“从双方的情况来分析,都有优势,也都有劣势,就看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遏制对方的优势了。”
“其实,丞相如果退守陇山,优势就会大大的增加。”邓芝偏过头,看着魏霸:“你以为呢?”
魏霸没有立刻回答他。邓芝的意思很明显,不是猜诸葛亮会不会退守陇山,进入关中,而是问他欢迎不欢迎诸葛亮进入关中。他把赵广安排到陇山去,意思很明显,看似挡住魏军的退路,其实也是挡诸葛亮的退路。
不过,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就像门没有锁,只用一根树枝别住,挡君子,不挡小人。诸葛亮如果想进入陇山,赵广肯定会放行,就算他想挡,他也挡不住。
“我想,丞相不会退入关中。”魏霸也话里有话的说道。
邓芝又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欢迎你来,可是你真要来,我也不会撕破脸,把你拒之门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说法:诸葛亮自己不会愿意来。
这里面的微妙意思,邓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赵云在内,本来是个疑兵,是个牵制魏军主力的诱饵,诸葛亮在陇右的大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陇右丢了,本来当作弃子的关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获,那将来论功,该如何处置?魏家父子是荆襄系的不稳定因素,赵云是元从系的代表,而支持他们的又是汉中大族为主的部曲和关中的天师道信众,这些都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一半的胜机,诸葛亮就不会轻易退入关中,他势必会选择与张郃一战,击败张郃,进而夺取整个陇右,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再说了,在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胜率还不止五五之数。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邓芝也是这样认为的。张郃的骑兵突入陇右,看来很可怕,其实细想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可怕。千里奔袭,风险极大,粮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体力也会非常差,战力会大大受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更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诸葛亮自己不乱了阵脚,顶住张郃的压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化不利为有利。而诸葛亮的心性之坚忍,邓芝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从建安十三年追随刘备开始,到章武三年刘备去世,诸葛亮真正的独揽大权,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