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日新月异的发展(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东北进入冬季,漫天飞舞的白雪,似乎给这块富饶却混乱的地区带来了平静。可很多人都清楚,这种平静指不定何时就有可能被打破。
  统治东北近一年多的沙俄人,对于东北的情况,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自然也是非常不解跟困惑。可很多沙俄的大臣清楚,明年同样会是一个对沙俄很困难的年关。
  不论今年突然冒出来的义勇军还有忠勇军,都很清醒的告诉沙俄一件事。那就是在东北的反抗之火,没如他们预料的那样被扑灭,反倒烧的越来越旺。
  如今的东北,统治权虽然被沙俄给掌控。可伴随无休止的反抗军出现,这些反抗军似乎抱团般,在各地抵制着沙俄的统治,越来越多的东北百姓加入反抗军队伍。
  原本指望帮忙的清廷,在这种时候,要么采取坐壁上观,要么采取消极怠工的策略。除非沙俄真能狠心,将生活在东三省的大清百姓全部屠杀干净。否则,东三省他们早晚会丢。
  这样的大屠杀,那怕杀戮成性的沙皇尼古拉,同样不敢轻易做出。他很清楚,真下达了这样的命令,那大清皇帝就算不想反抗,也必须举国同沙俄一战。
  真搞成两国大战,大清也将拖死已显疲态的沙俄。更何况,今年东北的战事,让沙俄对于远东的统治,同样出现了一些真空区,一样出现了不少起义军。
  这些大多由农隶组成的起义军,虽然还不成气候。可谁都清楚,如今的远东情况非常危险。一个不慎,远东引起的叛乱,将席卷整个沙俄帝国。
  一边是沙俄吞下舍不得吐出,资源丰富的东三省,一边却是沙俄已经稳固统治的远东地区。这两者,随着目前的局势,似乎在逼沙俄两者选其一。
  不少沙俄的大臣,对于目前东北出现的乱势,不再象以前那样。觉得大军压迫便能解决,相反开始思索其它解决办法。看能不能,跟那些反抗军私下达成协议。
  三支反抗军,漠北军的威胁最大,却同样不容于清廷。这样的反抗军,如果给予他们一些好处,或许能成为沙俄统治的助力。
  忠勇军三位首领,都是清廷的叛将。可根据他们得到的情报,忠勇军跟清廷方面交往密切。想来,这支起义军想拉拢不太可能,但稍加提防就行。
  相反是义勇军,似乎跟岛国有所勾结,应该重点提防跟打压。可既然对方能被岛国收买,沙俄为何不能收买呢?给其一定的统治者,未必不能将其控制在通化地区。
  真正令沙俄开始反思的原因,还是如今岛国展露无疑的野心。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岛国,比任何人都在意东三省的利益。而其军事实力的扩张,想打什么主意可想而知。
  这次沙俄的太平洋舰队主力覆灭,不少主力战舰消失无踪。让沙俄在大清的海军实力,无疑受到了重创。而从其它地方抽调海军,一样会影响沙俄对其它地区的统治。
  更令沙俄人反省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占据东三省之后,其它欧洲国家对他们的提防甚至于敌意。做为欧洲仲裁者,他们本身就不怎么受欧洲国家欢迎。
  种种事情综合到一起,让沙俄也开始反省,武力威胁是不是能解决所有事情。而沙俄近年来的军事扩张,同样让沙俄国内起义热潮不断,开始影响沙俄的统治。
  若是继续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沙俄会走向何方,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一样没底。更令他气愤的,则是岛国对于他的警告似乎无动于衷。
  尤其在太平洋舰队覆灭之后,成为亚洲海军实力第一的岛国,态度比以前越发的强硬。而其在朝鲜半岛,不断集结的步兵,还有扩充的陆军,同样意识着两国必有一战。
  而这种情况,让顺利返回漠北的刘兴华,同样感受到由他引发的影响,只怕正在慢慢改变着世界的走向。看这情形,岛国跟沙俄开战,只怕会提前啊!
  越是这个时候,刘兴华越是觉得时间紧迫。相比去年冬天,根据地的百姓,大多都躲在家里窝冬。这个冬天,根据地的生产却热火朝天。
  伴随刘兴华的回归,在外面搜刮到的机械设备,还有海量的钢铁。让开始兴建起来的钢铁厂,源源不断给根据地各加工作提供优质的钢材。
  从全国各地,由情报部门送来的工匠,也投入到这场工业奠基的热潮之中。原本只进行弹药复装的兵工厂,如今也开始生产武器。
  第一支定型生产的步枪,并非自动步枪,甚至半自动步枪都不是。而是刘兴华根据毛瑟步枪,让兵工厂开始设计生产的漠北造,一款后世被称为中正式的步枪。
  结合毛瑟步枪跟水连珠步枪的优势,生产出来的漠北造步枪。也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而生产子弹跟炮弹的工厂,也陆续开始给根据地提供弹药补给。
  有了子弹跟炮弹的生产线,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便是部队实弹训练规模加大。整个冬季,根据地各支部队的靶场,经常能听到实弹训练的声音。
  已经占据了大兴安岭跟呼伦嫩江大部的安民军,也源源不断的吸收,从黑省周边逃过来的百姓。对于这些百姓的逃离,沙俄人虽然有所控制,却同样有心无力。
  甚至让驻守在边境的沙俄官兵,不敢轻举妄动的是。只要他们敢枪杀这些逃往漠北的百姓,这个地方的部队,就会受到报复性的袭击。
  那怕有沙俄守卫军官不信邪,打算以此引诱漠北军捞到军功,得到的最终结果。却是被反伏击,损失惨重不说,这些军官还会被无情狙杀于军营之中。
  结果很显然,吃亏的次数多了,驻守在边境的沙俄人。对于这些逃难的大清百姓,大多采取阻拦驱赶的方式,不敢轻易的射杀震慑这些逃难的百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