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战后余波(1 / 2)
做为清廷的汉臣,张之洞很清楚慈禧的权力欲*望有多重。前次八国联军进京,让这对母子再次品尝到丧家犬般的滋味,也让天下人看明白清廷有多虚弱。
为了保证东南不乱,张之洞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及跟洋人们的关系,最终签定了‘东南互保’的协议。而这恰恰反应了,朝廷皇命已经很难做到唯命是从了。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时,清朝那些官员将领真能用命力保,或许结局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很可惜,得出的结论却不是慈禧所期望看到的。
面对刘兴华直言不讳般的威胁,张之洞也很清楚对方不似开玩笑。这样的话,换成其它人说出来,肯定会被治于大逆不道谋逆之罪。
可换成刘兴华,只怕那对母子真要好好想想,将来要不要继续招惹到东北军。如果敢再招惹的话,也要小心有没有机会,能在东北军破城前脱离京师。
‘行,只要刘大帅愿意罢兵休战,这些话老夫会代为告知。既然罢兵休战的话,那依老夫看来,你们肯定不会退出现在占领的区域,也就是原地停战了?’
突然醒悟过来的张之洞,似乎明白为何在他出京之后,东北军的进攻速度会加快。原来对方从开战前,就盘算着要占据长城一线的地方,让清廷无险可守。
刘兴华也没隐瞒般笑道:“这个自然,东北军不习惯将到手的东西拱手让人。更何况,我自认那些险要隘口,还是由东北军看守比较妥当一些。
战前怎么样,战后就怎么样。我也不会狮子大开口,去问朝廷要什么战争赔款。因为我知道,我问朝廷要的银子越多,还受朝廷管理的百姓日子就会越苦。
这些地盘,就算清廷擅启战端的赔付吧!至少我觉得,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在东北军的管辖下,会比以前过的更会自在舒服一些。张大人觉得呢?”
听到刘兴华连银子都不要,张之洞心里清楚。对于这个条件,只怕皇城那些人又要笑了。毕竟,慈禧可是做好,花钱让东北军罢战的心理准备了。
可张之洞同样明白,刘兴华说的情况并没错。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这些年赔付给洋人们的战争款,何尝不是天下百姓的血汗钱呢?
想到这里张之洞也只能道:“那老夫就代百姓,谢大帅仁义了。”
对于张之洞的感谢,刘兴华也很直接的道:“其实这次,朝廷应该很庆幸把你找来当说客。如果换成其它人的话,他们根本进不了东北,我也不会这样好说话。
虽然汉青执掌东北军时间不长,却也清楚张大人在东南所做之事。你主办的汉阳铁厂跟制造局,也算这国内少有的实业工厂。说起来,我东北铁厂不少技工,都来自汉阳。
这次张大人既然来了,也不必着急回去,就请张大人在东北好好转转。到了这里,我相信张大人会看到,一个跟关内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代表希望跟未来的地方。
至于我有何目的,我想张大人应该猜测的出。其实你应该看的出,东北军要想收复北方,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些所谓的新军,其实不堪一战。
在别人眼里,张大人是清廷的忠臣。可在朝中一些王公眼里,张大人却也是一个权臣,一个有时不太听话的权臣。原因是什么,大人心里清楚,汉青同样清楚。
我只希望,张大人能静下心来,在东北这块大地上看看走走。我甚至会让人,带你去东北铁厂跟东北兵工厂看看。让张大人明白,东北军为何会这样强!”
这些话说出之后,张之洞略做思考般道:“看来我真的低估了你的野心!不过,你的邀请我接受,反正待在京师我也确实不太舒服,能出来走走挺好。”
谈妥这些事情,接下来的谈判就很简单明子。刘兴华下令,前线各军原地建防,同时警告前线各清军此战已停。若再敢兴兵,东北军必将全力反击。
看着东北军全线收缩,沿着长城一线罢兵休战。狼狈不堪的北洋新军,也显得长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战若是再不停,只怕整个京师都要乱了。
只是看着训练出来的六镇新军,重武器损耗待尽。官兵伤亡人数,也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开战前七万多人的部队,如今剩下不到三万人折损过半。
当然袁世凯也清楚,战斗进展到后期的时候,新军中不少部队。对于东北军的突进,大多选择的投降。如今至少有二三万新军,都被东北军给俘虏了。
剩下将近一万部队,死的自不必说,伤的同样不少。对于这些伤兵员,停战之后都被东北军送到他们防御的前线。那些好的俘虏兵,东北军却啥也没说。
看着东北军将伤兵送回,袁世凯也清楚。这样的举动,让北洋新军中幸存的官兵,看出了东北军的仁义一面。将来再交手,只怕不会再有官兵舍命相抗。
可对袁世凯而言,要治好这些伤兵员,又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若是不救,幸存下来的新军官兵,又会如何看待他这位统领呢?
至于那些幸运活下来的新军,刘兴华很快做出了决定。愿意加入东北军的,一律进行三个月新兵训练,编入东北军旗下各部队中。
不愿意加入东北军的,做三个月劳役,发三块大洋离开。这样的条件下,让当了几天俘虏的北洋新军中,很多人都选择了第一条加入东北军。
选择做三个月劳役的北洋新军官兵,听到能活命也长松一口气。在东北军的地盘上,做了三个月苦力之后。每人离开时,东北军真的发放三个大洋让他们离开。 ↑返回顶部↑
为了保证东南不乱,张之洞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及跟洋人们的关系,最终签定了‘东南互保’的协议。而这恰恰反应了,朝廷皇命已经很难做到唯命是从了。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时,清朝那些官员将领真能用命力保,或许结局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很可惜,得出的结论却不是慈禧所期望看到的。
面对刘兴华直言不讳般的威胁,张之洞也很清楚对方不似开玩笑。这样的话,换成其它人说出来,肯定会被治于大逆不道谋逆之罪。
可换成刘兴华,只怕那对母子真要好好想想,将来要不要继续招惹到东北军。如果敢再招惹的话,也要小心有没有机会,能在东北军破城前脱离京师。
‘行,只要刘大帅愿意罢兵休战,这些话老夫会代为告知。既然罢兵休战的话,那依老夫看来,你们肯定不会退出现在占领的区域,也就是原地停战了?’
突然醒悟过来的张之洞,似乎明白为何在他出京之后,东北军的进攻速度会加快。原来对方从开战前,就盘算着要占据长城一线的地方,让清廷无险可守。
刘兴华也没隐瞒般笑道:“这个自然,东北军不习惯将到手的东西拱手让人。更何况,我自认那些险要隘口,还是由东北军看守比较妥当一些。
战前怎么样,战后就怎么样。我也不会狮子大开口,去问朝廷要什么战争赔款。因为我知道,我问朝廷要的银子越多,还受朝廷管理的百姓日子就会越苦。
这些地盘,就算清廷擅启战端的赔付吧!至少我觉得,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在东北军的管辖下,会比以前过的更会自在舒服一些。张大人觉得呢?”
听到刘兴华连银子都不要,张之洞心里清楚。对于这个条件,只怕皇城那些人又要笑了。毕竟,慈禧可是做好,花钱让东北军罢战的心理准备了。
可张之洞同样明白,刘兴华说的情况并没错。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这些年赔付给洋人们的战争款,何尝不是天下百姓的血汗钱呢?
想到这里张之洞也只能道:“那老夫就代百姓,谢大帅仁义了。”
对于张之洞的感谢,刘兴华也很直接的道:“其实这次,朝廷应该很庆幸把你找来当说客。如果换成其它人的话,他们根本进不了东北,我也不会这样好说话。
虽然汉青执掌东北军时间不长,却也清楚张大人在东南所做之事。你主办的汉阳铁厂跟制造局,也算这国内少有的实业工厂。说起来,我东北铁厂不少技工,都来自汉阳。
这次张大人既然来了,也不必着急回去,就请张大人在东北好好转转。到了这里,我相信张大人会看到,一个跟关内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代表希望跟未来的地方。
至于我有何目的,我想张大人应该猜测的出。其实你应该看的出,东北军要想收复北方,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些所谓的新军,其实不堪一战。
在别人眼里,张大人是清廷的忠臣。可在朝中一些王公眼里,张大人却也是一个权臣,一个有时不太听话的权臣。原因是什么,大人心里清楚,汉青同样清楚。
我只希望,张大人能静下心来,在东北这块大地上看看走走。我甚至会让人,带你去东北铁厂跟东北兵工厂看看。让张大人明白,东北军为何会这样强!”
这些话说出之后,张之洞略做思考般道:“看来我真的低估了你的野心!不过,你的邀请我接受,反正待在京师我也确实不太舒服,能出来走走挺好。”
谈妥这些事情,接下来的谈判就很简单明子。刘兴华下令,前线各军原地建防,同时警告前线各清军此战已停。若再敢兴兵,东北军必将全力反击。
看着东北军全线收缩,沿着长城一线罢兵休战。狼狈不堪的北洋新军,也显得长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战若是再不停,只怕整个京师都要乱了。
只是看着训练出来的六镇新军,重武器损耗待尽。官兵伤亡人数,也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开战前七万多人的部队,如今剩下不到三万人折损过半。
当然袁世凯也清楚,战斗进展到后期的时候,新军中不少部队。对于东北军的突进,大多选择的投降。如今至少有二三万新军,都被东北军给俘虏了。
剩下将近一万部队,死的自不必说,伤的同样不少。对于这些伤兵员,停战之后都被东北军送到他们防御的前线。那些好的俘虏兵,东北军却啥也没说。
看着东北军将伤兵送回,袁世凯也清楚。这样的举动,让北洋新军中幸存的官兵,看出了东北军的仁义一面。将来再交手,只怕不会再有官兵舍命相抗。
可对袁世凯而言,要治好这些伤兵员,又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若是不救,幸存下来的新军官兵,又会如何看待他这位统领呢?
至于那些幸运活下来的新军,刘兴华很快做出了决定。愿意加入东北军的,一律进行三个月新兵训练,编入东北军旗下各部队中。
不愿意加入东北军的,做三个月劳役,发三块大洋离开。这样的条件下,让当了几天俘虏的北洋新军中,很多人都选择了第一条加入东北军。
选择做三个月劳役的北洋新军官兵,听到能活命也长松一口气。在东北军的地盘上,做了三个月苦力之后。每人离开时,东北军真的发放三个大洋让他们离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