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惠民举措(1 / 2)
“无内鬼,搞点搞点。”
“这篇文章,依我看来,是自论漕弊之后,能称之为四为公施政主张的文章,其他那些如求同存异、道统论都只是辨析义理。”
“哼,自论漕弊之后,模仿四为公文风的伪作,数不尽数,这恐怕也是一篇附会之作。”有人全然不信,摇头道。
“爱信不信,这可是我一个在太原府做生意的二舅带回来的。”拿着文章的书生自傲地看着众人道:“读了之后,你们就知道这文章是不是出自四为公手里了。”
众人自然不信,自陈初六出名之后,模仿他文章结构的伪作层出不穷,这些伪作空有陈文的皮骨,却无陈文之精髓。初读几篇,还觉得不错,但逐渐地就味同嚼蜡一般。倒也有一些人,公然的学着陈初六的写,这里头反而有几篇佳作。
“速速念来,是真是假,我等一听便知。”
“论通商惠工,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拿着文章的书上,激昂慷慨的将一片论通商惠工的文章念完,再看众人脸色,皆是惊奇。
陈初六的文章,有一个十分大的特色,那就是每一篇文章,必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论点,然后等你听了之后,会觉得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很有理。
这篇文章读完,众人脸上的惊奇久久不能消散,那这文章的那书生也不说话,十分得意地看着面前这些人,喝着自己的茶。半晌之后,众人逐渐回过神来,却在这时,在一旁传来冷笑。
“这篇文章,绝不会是四为公所做!”
“为何?”念文章的书生脸色一变,回过头不满道:“这位年兄,你是什么人,怎么以前没见过你。”
“相逢何必曾相识?”冷笑的书生站起来道:“这位年兄,无须恼怒,在下这里有一份阳曲周刊,正好刊载了你刚才念的这篇文章。但这上面的作者,可不是四为公,四为公还在这篇文章后面写了批注。”
“哦?还有这等事……”在场之人将眼睛看了过来,只见那人拿着周刊亮在众人面前,仔细一看,作者果真不是陈初六,而是陈思怀。
“陈思怀何许人也?竟让四为公如此夸耀!”
“这你们就不知道吧,这是四为公的关门弟子,得意门生。这篇文章,是他崭露头角,这就叫名师出高徒。”
“啧啧,佩服,佩服啊!”
随着陈思怀一篇通商惠工论,再加上惠农商行的建立,之前对陈初六给商人减税的指责,渐渐少了许多。
在太原府,成立了惠农商行之后,陈初六调用一成的仓储放入商行,支持他们的运作,同时又换了一笔现钱到自己手里。
重任还在石炭市场,陈初六亲自前往永利监,劝他们使用来自塞外的矿石,同时来自岚州的矿石,也不能放弃。要保证有这两个来源,这样就能防止一家独大,更防止他们坐地起价,从而降低原料的成本。
惠农商行能够惠及的还是有田地的百姓,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在田地工作的工人。这批人有纯粹的佃户,也有没户口的黑户。
黑户不用缴纳赋税,也不用服役,经济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只是他们一旦被人欺负,就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走到哪里,都要低人一等。
曾在章津的时候,就有一些黑户,后来章津售卖甲鱼汤,这些黑户逐渐愿意转白。对于陈初六而言,这批黑户也要一视同仁。造福他们的办法,就是挖石炭和创造大量打短工的机会。
急需石炭的时间段,刚好和佃户、黑户没事做的周期相吻合。为了防止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保证这石炭产量的可控,陈初六便将这用工期,分成了三个月、两个月和一个月的三种。
石炭监和人签用工期,签了之后,就得每天挖石炭,交换的条件是,签了的,石炭监提供一顿饭,签得越长,这石炭的收购价就越高,想要签两个月、三个月必须有户口。还有一种签一年的,这就和后世的比较接近了。
除了石炭要用人,还有太原府各处的役夫,也得要有人补充。秋收之后,到春耕之前,都是用役夫的高峰期。
陈初六将所谓的破家役免去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苦役。若是有的人体格弱,服一趟苦役,也能要了半条命。许多人暗地里冒名顶替,打通关系,花钱买命。
于是陈初六又制定一条惠农举措,凡不愿服苦役的,都可以缴纳一定的钱用来给招募役工帮他服役。这样一来,各取所需,比起强制百姓服役,那叫一个英明。
这几条为政举措,得到了底下百姓的赞赏。只不过,这些举措都是临时的,只要陈初六一走,下一任就有可能随心改动。正因为这样,一旦地方官出现了好官,百姓就会请留,常有十里相送的场面。
陈初六这几大条,造福了百姓,却损害了许多胥吏。好在陈初六手中收了大批商税,石炭监也已经转入正规,才有钱安抚这些利益受损者。
这一日,陈初六刚从家里赶到府衙,还没进书房,便听得身后有人赶来,原是家里的人,他道:“少爷,哦,不,別驾,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河东路转运司转运使的幕僚,现任转运司孔目。” ↑返回顶部↑
“这篇文章,依我看来,是自论漕弊之后,能称之为四为公施政主张的文章,其他那些如求同存异、道统论都只是辨析义理。”
“哼,自论漕弊之后,模仿四为公文风的伪作,数不尽数,这恐怕也是一篇附会之作。”有人全然不信,摇头道。
“爱信不信,这可是我一个在太原府做生意的二舅带回来的。”拿着文章的书生自傲地看着众人道:“读了之后,你们就知道这文章是不是出自四为公手里了。”
众人自然不信,自陈初六出名之后,模仿他文章结构的伪作层出不穷,这些伪作空有陈文的皮骨,却无陈文之精髓。初读几篇,还觉得不错,但逐渐地就味同嚼蜡一般。倒也有一些人,公然的学着陈初六的写,这里头反而有几篇佳作。
“速速念来,是真是假,我等一听便知。”
“论通商惠工,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拿着文章的书上,激昂慷慨的将一片论通商惠工的文章念完,再看众人脸色,皆是惊奇。
陈初六的文章,有一个十分大的特色,那就是每一篇文章,必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论点,然后等你听了之后,会觉得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很有理。
这篇文章读完,众人脸上的惊奇久久不能消散,那这文章的那书生也不说话,十分得意地看着面前这些人,喝着自己的茶。半晌之后,众人逐渐回过神来,却在这时,在一旁传来冷笑。
“这篇文章,绝不会是四为公所做!”
“为何?”念文章的书生脸色一变,回过头不满道:“这位年兄,你是什么人,怎么以前没见过你。”
“相逢何必曾相识?”冷笑的书生站起来道:“这位年兄,无须恼怒,在下这里有一份阳曲周刊,正好刊载了你刚才念的这篇文章。但这上面的作者,可不是四为公,四为公还在这篇文章后面写了批注。”
“哦?还有这等事……”在场之人将眼睛看了过来,只见那人拿着周刊亮在众人面前,仔细一看,作者果真不是陈初六,而是陈思怀。
“陈思怀何许人也?竟让四为公如此夸耀!”
“这你们就不知道吧,这是四为公的关门弟子,得意门生。这篇文章,是他崭露头角,这就叫名师出高徒。”
“啧啧,佩服,佩服啊!”
随着陈思怀一篇通商惠工论,再加上惠农商行的建立,之前对陈初六给商人减税的指责,渐渐少了许多。
在太原府,成立了惠农商行之后,陈初六调用一成的仓储放入商行,支持他们的运作,同时又换了一笔现钱到自己手里。
重任还在石炭市场,陈初六亲自前往永利监,劝他们使用来自塞外的矿石,同时来自岚州的矿石,也不能放弃。要保证有这两个来源,这样就能防止一家独大,更防止他们坐地起价,从而降低原料的成本。
惠农商行能够惠及的还是有田地的百姓,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在田地工作的工人。这批人有纯粹的佃户,也有没户口的黑户。
黑户不用缴纳赋税,也不用服役,经济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只是他们一旦被人欺负,就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走到哪里,都要低人一等。
曾在章津的时候,就有一些黑户,后来章津售卖甲鱼汤,这些黑户逐渐愿意转白。对于陈初六而言,这批黑户也要一视同仁。造福他们的办法,就是挖石炭和创造大量打短工的机会。
急需石炭的时间段,刚好和佃户、黑户没事做的周期相吻合。为了防止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保证这石炭产量的可控,陈初六便将这用工期,分成了三个月、两个月和一个月的三种。
石炭监和人签用工期,签了之后,就得每天挖石炭,交换的条件是,签了的,石炭监提供一顿饭,签得越长,这石炭的收购价就越高,想要签两个月、三个月必须有户口。还有一种签一年的,这就和后世的比较接近了。
除了石炭要用人,还有太原府各处的役夫,也得要有人补充。秋收之后,到春耕之前,都是用役夫的高峰期。
陈初六将所谓的破家役免去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苦役。若是有的人体格弱,服一趟苦役,也能要了半条命。许多人暗地里冒名顶替,打通关系,花钱买命。
于是陈初六又制定一条惠农举措,凡不愿服苦役的,都可以缴纳一定的钱用来给招募役工帮他服役。这样一来,各取所需,比起强制百姓服役,那叫一个英明。
这几条为政举措,得到了底下百姓的赞赏。只不过,这些举措都是临时的,只要陈初六一走,下一任就有可能随心改动。正因为这样,一旦地方官出现了好官,百姓就会请留,常有十里相送的场面。
陈初六这几大条,造福了百姓,却损害了许多胥吏。好在陈初六手中收了大批商税,石炭监也已经转入正规,才有钱安抚这些利益受损者。
这一日,陈初六刚从家里赶到府衙,还没进书房,便听得身后有人赶来,原是家里的人,他道:“少爷,哦,不,別驾,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河东路转运司转运使的幕僚,现任转运司孔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