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17节(2 / 4)
锦绣觉得奇怪,开口询问:“姐姐,你在看什么?”
说话的声音吸引了大家注意,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出绣,出绣有些紧张,结结巴巴道:“我,我没想问你们考得如何!”
说完也发现自己说了蠢话,捂住嘴眨巴着眼睛看大家。
锦绣心说:总算有人忍不住问了。
但锦绣开口说成绩前,笑着看了元老爷一眼:“爹,既然你们都不想知道孩儿成绩如何,那孩儿就不说了吧,反正你们都能猜到的对吧?”
元老爷没好气的看一眼儿子:“说吧说吧,你要是考甲等,东街一整条街的铺子都归你了。”
锦绣挑眉:“当真?”
元老爷:“君子一言!”
唯二知道内情的周文欲言又止,拉住元老爷的衣袖疯狂给对方暗示。
但元老爷相信自己儿子在读书上没天分这事儿吧,就像周文自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在武学界有一席之地一样,都是毫无道理可讲的。
于是一向机警的元老爷丝毫没领会到周文给的暗示,还好声好气的对周文道:“阿文啊,你别劝姑父,姑父今天一定要给这臭小子一个教训,让他知道天高地厚,眉高眼低!”
周文:罢了罢了,姑父也该在宝儿弟弟的事儿上受点儿教训了,免得总在读书一事上和宝儿弟弟过不去。只不过这教训怎么看都有些大了。
锦绣笑呵呵的从怀中取出成绩单,然后在万众瞩目中,将成绩单随意递给元老爷,还不忘提醒对方:“别忘了让寿管家将东街所有铺子的帐册送到我院子呀!”
元老爷疑惑的接过儿子给的成绩单,看了一眼,觉得很不真实。
又看了一眼,还是很不真实。
看了第三眼。
然后人直接捂着胸口晕了过去。
第25章 书房 态度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元老爷在床上喘着粗气醒来,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宝儿,你说实话,是不是提前知道考试题目了?没关系,爹爹不会怪你的!”
所有人:“……”
兰娘很不客气的当着几个晚辈面,用手指戳元老爷脑门儿,嘴上也不闲着:“老爷,枉你一向自诩精明,怎么在宝儿读书这件事上这么轴,脑子转不过弯儿呢?
你不是都答应宝儿,让他跟着二弟去读书了吗?怎么看你今儿这意思,是根本就不信宝儿能读出个结果是吧?”
元老爷苦笑一声,连连讨饶,也不在乎这幅样子被几个孩子见着:“夫人哪,这哪里是我信不信的事,你是不知道啊,咱们元家,自我太爷爷那辈起,家境殷实,长辈就起了念头送太爷爷兄弟几人去读书,读的最好的一个,三十岁上才考了个童生,花光了家底。
我爷爷那辈有人经商,家底儿又起来了,长辈又提议送孩子去读书,结果这次倒好,兄弟好几人,最有毅力有天分的三爷爷,十八上考了个童生,家里还以为元家终于要出个麒麟儿,咬牙让三爷爷继续读书,将来好改换门庭。
结果往后几十年,直到我三爷爷去了,身上依然是个童生功名。
到了我这一辈,我父亲去得早,留下点儿家产,母亲让我和二弟早早地启蒙,我于读书一道上,到底是何情况,没人比我更清楚。
别看二弟现在身上有个秀才功名,那也是那一年朝廷严打科考舞弊,牵扯其中的官老爷和考生不计其数。
咱们整个府城当年全须全尾活下来的就没几人,当时二弟身体不适,没参加那场考试,因此躲过一劫,后来朝廷重开恩科,但咱们县能参加的也就三人。”
说到这里,兰娘也就明白了元老爷的心结,接着给几个孩子解释:“那三人中,一个五旬老叟,走路颤颤巍巍的,进考场都是差役扶着的,大家都怕他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娃娃,据说天资聪颖,早早得了童生功名,家里本想压着多读几年好冲击秀才的,还是县令觉得咱们县好歹是文风昌盛的大县,结果考生还不够一掌之数,实在脸上无光,亲自上门动员,说动了那家人,人家才放心让自家孩子进考场的。 ↑返回顶部↑
说话的声音吸引了大家注意,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出绣,出绣有些紧张,结结巴巴道:“我,我没想问你们考得如何!”
说完也发现自己说了蠢话,捂住嘴眨巴着眼睛看大家。
锦绣心说:总算有人忍不住问了。
但锦绣开口说成绩前,笑着看了元老爷一眼:“爹,既然你们都不想知道孩儿成绩如何,那孩儿就不说了吧,反正你们都能猜到的对吧?”
元老爷没好气的看一眼儿子:“说吧说吧,你要是考甲等,东街一整条街的铺子都归你了。”
锦绣挑眉:“当真?”
元老爷:“君子一言!”
唯二知道内情的周文欲言又止,拉住元老爷的衣袖疯狂给对方暗示。
但元老爷相信自己儿子在读书上没天分这事儿吧,就像周文自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在武学界有一席之地一样,都是毫无道理可讲的。
于是一向机警的元老爷丝毫没领会到周文给的暗示,还好声好气的对周文道:“阿文啊,你别劝姑父,姑父今天一定要给这臭小子一个教训,让他知道天高地厚,眉高眼低!”
周文:罢了罢了,姑父也该在宝儿弟弟的事儿上受点儿教训了,免得总在读书一事上和宝儿弟弟过不去。只不过这教训怎么看都有些大了。
锦绣笑呵呵的从怀中取出成绩单,然后在万众瞩目中,将成绩单随意递给元老爷,还不忘提醒对方:“别忘了让寿管家将东街所有铺子的帐册送到我院子呀!”
元老爷疑惑的接过儿子给的成绩单,看了一眼,觉得很不真实。
又看了一眼,还是很不真实。
看了第三眼。
然后人直接捂着胸口晕了过去。
第25章 书房 态度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元老爷在床上喘着粗气醒来,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宝儿,你说实话,是不是提前知道考试题目了?没关系,爹爹不会怪你的!”
所有人:“……”
兰娘很不客气的当着几个晚辈面,用手指戳元老爷脑门儿,嘴上也不闲着:“老爷,枉你一向自诩精明,怎么在宝儿读书这件事上这么轴,脑子转不过弯儿呢?
你不是都答应宝儿,让他跟着二弟去读书了吗?怎么看你今儿这意思,是根本就不信宝儿能读出个结果是吧?”
元老爷苦笑一声,连连讨饶,也不在乎这幅样子被几个孩子见着:“夫人哪,这哪里是我信不信的事,你是不知道啊,咱们元家,自我太爷爷那辈起,家境殷实,长辈就起了念头送太爷爷兄弟几人去读书,读的最好的一个,三十岁上才考了个童生,花光了家底。
我爷爷那辈有人经商,家底儿又起来了,长辈又提议送孩子去读书,结果这次倒好,兄弟好几人,最有毅力有天分的三爷爷,十八上考了个童生,家里还以为元家终于要出个麒麟儿,咬牙让三爷爷继续读书,将来好改换门庭。
结果往后几十年,直到我三爷爷去了,身上依然是个童生功名。
到了我这一辈,我父亲去得早,留下点儿家产,母亲让我和二弟早早地启蒙,我于读书一道上,到底是何情况,没人比我更清楚。
别看二弟现在身上有个秀才功名,那也是那一年朝廷严打科考舞弊,牵扯其中的官老爷和考生不计其数。
咱们整个府城当年全须全尾活下来的就没几人,当时二弟身体不适,没参加那场考试,因此躲过一劫,后来朝廷重开恩科,但咱们县能参加的也就三人。”
说到这里,兰娘也就明白了元老爷的心结,接着给几个孩子解释:“那三人中,一个五旬老叟,走路颤颤巍巍的,进考场都是差役扶着的,大家都怕他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娃娃,据说天资聪颖,早早得了童生功名,家里本想压着多读几年好冲击秀才的,还是县令觉得咱们县好歹是文风昌盛的大县,结果考生还不够一掌之数,实在脸上无光,亲自上门动员,说动了那家人,人家才放心让自家孩子进考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