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代当团宠 第86节(1 / 4)
陈怡歆也忙,不过对她来说翻译这种资料的难度不在速度上,而是一些专有名词的准确度上。她现在没有电脑,也上不了网查资料,一切靠自己的话,进度肯定很慢。
这个时候,她想到了在粤省遇到的那群学生,他们是专门学机械的,应该有渠道买或者借阅相关类型的工具书。
正好小舅舅在那边,她直接打了个电话过去,张口就让小舅舅帮忙买一套机械相关的专业词典。
这边的话,她找到侯文和庞贝,希望能借用他们家里的关系,去工业大学办个借阅证什么的,方便她周末过去查点资料。
说起来正好,工业大学离型钢厂不算远,公交车四站路,她完全可以周六过去,周日在型钢厂宿舍住一晚,周日下午从工业大学直接回家。
这事儿刘斌就能帮她安排,只等借阅证下来就好。
听到说陈怡歆在复习之余还要帮她爸爸翻译资料,万宁都替她着急了,直接要了一大半过去,说是找人帮忙。他家在教育系统的关系不少,找两个机械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帮忙翻译应该问题不大。
陈怡歆多了个心眼,把需要保密的那些资料留给自己,只有一些常用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的那些才交给万宁帮忙。
她把自己的时间重新安排了一下。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翻译一段,周末集中攻克专业词汇和句型。
三天后,刘斌托人从粤省直接送回来一套工具书,正好解了她燃眉之急。
前几篇的翻译有点难度,速度也瞒,三篇文章翻译完花了半个月时间,确认无误后她用邮件传给了爸爸。
那边的技术员帮忙下载个邮件打印出来的功夫还是有的,虽然进度上落后一大截,但是陈爸爸不用啥资料都去找技术员询问了,一些常用的技巧和参数他在平时的听课和女儿翻译的资料里挑选出来,记在本上,空闲时间就自己一点一点的练习。
他们项目组才组建,第一次考核要等半年。
考核不合格的会被替换下去,也正是如此,所以同工种之间的竞争压力实在不小。
跟陈爸爸搭档的技术员原本有点态度模棱两可,但是发现陈建国从老家回来后的一个月里,学习进展肉眼可见的加速,立马就站到他这边了。毕竟像陈爸爸陈建国这样吃苦肯干又不生事端的人不多,两人搭档也挺合拍的,磨合半年好不容易上路了,突然换一个来,说不定又要磨合好久。
正是因为这样,陈爸爸在偶尔去请教问题的时候,技术员的耐心都多了,讲解也更细致。
元旦之前,他们项目组第一个小目标测试。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当然不是只看陈爸爸一个人的,好多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陈爸爸好歹还读了初中,某些人连小学都没读完就进厂了。
这一次不会淘汰人,但会根据进度的不同来分配任务。
分配的任务越重要,留下来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这一次的技术员跟工人是分开测试的,主要测试点是设备的了解程度,参数设置的能力,以及加工精度。
设备了解程度是笔试答卷,一共十道题,两道选择两道填空六道简答。
简答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你阐述什么,只需要把步骤写出来就行。
然后是参数设置。根据题单要求进行参数的补足。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什么配搭调整之类的跟他们无关,只需要记住几个重点参数的指标进行搭配设置就可以。这一部分其实不难,考的是工人的记忆力和细心程度。
说真的,能进入这个项目组的工人都是挑选过一遍的技术型工人,他们不怕吃苦,也有着坚韧的心性,但是高科技不是你吃苦就能掌握的,脑子的运转和记忆力的强大才是重点。可以说,在高科技的辐射下,工人更加偏向智慧型技术,而非以前的机械性加工。
第三个加工精度跟第二项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手工操作的难点。这一部分也是技术员替代不了的。不然为啥后来数码机床都那么先进了,手工技术工种还是没有被淘汰。因为有些部件真的是机床无法加工出来的,全靠手工一点一点的敲打磨出来的。
为期十天的比试结束,陈建国出乎大家意料的以综合成绩排名第二的绝对优势站稳了脚。
第一百五十三章 学习,它好香
这次的比试是在众人的监督之下完成的,每个人的成绩都张榜公布在厂门口的布告栏上。
除开陈建国外,还有几个外来的和尚也上了榜。
国企优化改革,下岗的人数众多,但也不乏有部分人被返聘回单位。这些人签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产品合格率和工作时间等问题。 ↑返回顶部↑
这个时候,她想到了在粤省遇到的那群学生,他们是专门学机械的,应该有渠道买或者借阅相关类型的工具书。
正好小舅舅在那边,她直接打了个电话过去,张口就让小舅舅帮忙买一套机械相关的专业词典。
这边的话,她找到侯文和庞贝,希望能借用他们家里的关系,去工业大学办个借阅证什么的,方便她周末过去查点资料。
说起来正好,工业大学离型钢厂不算远,公交车四站路,她完全可以周六过去,周日在型钢厂宿舍住一晚,周日下午从工业大学直接回家。
这事儿刘斌就能帮她安排,只等借阅证下来就好。
听到说陈怡歆在复习之余还要帮她爸爸翻译资料,万宁都替她着急了,直接要了一大半过去,说是找人帮忙。他家在教育系统的关系不少,找两个机械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帮忙翻译应该问题不大。
陈怡歆多了个心眼,把需要保密的那些资料留给自己,只有一些常用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的那些才交给万宁帮忙。
她把自己的时间重新安排了一下。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翻译一段,周末集中攻克专业词汇和句型。
三天后,刘斌托人从粤省直接送回来一套工具书,正好解了她燃眉之急。
前几篇的翻译有点难度,速度也瞒,三篇文章翻译完花了半个月时间,确认无误后她用邮件传给了爸爸。
那边的技术员帮忙下载个邮件打印出来的功夫还是有的,虽然进度上落后一大截,但是陈爸爸不用啥资料都去找技术员询问了,一些常用的技巧和参数他在平时的听课和女儿翻译的资料里挑选出来,记在本上,空闲时间就自己一点一点的练习。
他们项目组才组建,第一次考核要等半年。
考核不合格的会被替换下去,也正是如此,所以同工种之间的竞争压力实在不小。
跟陈爸爸搭档的技术员原本有点态度模棱两可,但是发现陈建国从老家回来后的一个月里,学习进展肉眼可见的加速,立马就站到他这边了。毕竟像陈爸爸陈建国这样吃苦肯干又不生事端的人不多,两人搭档也挺合拍的,磨合半年好不容易上路了,突然换一个来,说不定又要磨合好久。
正是因为这样,陈爸爸在偶尔去请教问题的时候,技术员的耐心都多了,讲解也更细致。
元旦之前,他们项目组第一个小目标测试。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当然不是只看陈爸爸一个人的,好多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陈爸爸好歹还读了初中,某些人连小学都没读完就进厂了。
这一次不会淘汰人,但会根据进度的不同来分配任务。
分配的任务越重要,留下来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这一次的技术员跟工人是分开测试的,主要测试点是设备的了解程度,参数设置的能力,以及加工精度。
设备了解程度是笔试答卷,一共十道题,两道选择两道填空六道简答。
简答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你阐述什么,只需要把步骤写出来就行。
然后是参数设置。根据题单要求进行参数的补足。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什么配搭调整之类的跟他们无关,只需要记住几个重点参数的指标进行搭配设置就可以。这一部分其实不难,考的是工人的记忆力和细心程度。
说真的,能进入这个项目组的工人都是挑选过一遍的技术型工人,他们不怕吃苦,也有着坚韧的心性,但是高科技不是你吃苦就能掌握的,脑子的运转和记忆力的强大才是重点。可以说,在高科技的辐射下,工人更加偏向智慧型技术,而非以前的机械性加工。
第三个加工精度跟第二项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手工操作的难点。这一部分也是技术员替代不了的。不然为啥后来数码机床都那么先进了,手工技术工种还是没有被淘汰。因为有些部件真的是机床无法加工出来的,全靠手工一点一点的敲打磨出来的。
为期十天的比试结束,陈建国出乎大家意料的以综合成绩排名第二的绝对优势站稳了脚。
第一百五十三章 学习,它好香
这次的比试是在众人的监督之下完成的,每个人的成绩都张榜公布在厂门口的布告栏上。
除开陈建国外,还有几个外来的和尚也上了榜。
国企优化改革,下岗的人数众多,但也不乏有部分人被返聘回单位。这些人签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产品合格率和工作时间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