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节(2 / 4)
他们这一路自南向北,见过极多百姓,被贫穷和饥饿折磨地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田里颗粒无收,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刨草根吃,府城里甚至有乞儿为一桶泔水打得头破血流……
那是在繁华的京城,他们永远也见不到的场景,至今记忆深刻。
经希沉默片刻,道:“就算还未到达太子殿下期望的盛世,如今比起大清初立时,也已好上太多,日后总会更好的。”
太子露出一丝真切地笑意,赞同道:“自是该越来越好,否则便是我等之责。”
“定不负殿下所望。”
“一切的前提便是江山稳固……”太子躺在床上,舒服地喟叹一声,然后问经希,“方才来人找你何事?”
经希立即正襟危立,“是那徐州知府,问我,他可还有不周之处。”
太子道:“就你我二人,不必多礼。”
经希复又歪在榻上,慢悠悠地说道:“殿下越是隐忍不发,他越是惶恐不安。”
太子没当即发难,徐州知府等人却是不能坐以待毙,不出一日便向太子事无巨细地禀明全部,只望太子能够开恩。
原是徐州府亏空,无力承担修固河堤的众多开销,可他们又不愿在太子面前表现出来,便在太子面前一套说辞保证,在太子之后,又悄悄将各项支出减少一些。
他们在太子眼皮子底下,也不敢做的太过,便在饭食上克扣地多一些,工钱上只稍减了两文钱,至于太子的侍卫问到是十文钱,乃是下头人贪昧,并不是每一处河堤工钱皆是如此。
这一点,太子命人查证过,各县工钱确实不一,最高十三文,最低……六文,十文钱还不是最少的。
而才送过来的汇报,河堤上下的其他府县,以工代赈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各有各的问题。
太子听到这些的时候,甚至气怒不起来了。
归根结底,是上行下效,单以徐州府来说,有县官完全按照府城的要求派工钱,底下自然无人敢伸手,便是伸手,也得悄悄地、不留痕迹地偷取一点点。
徐州府的问题,太子不可能因为知府的周到便掀过不提,连同其他府县的官员们全都记在心里那本账上,待这次雨过去,便一个一个收拾。
经希这么多年来皆为太子做事,一看他神色便知道是记了仇,忍不住笑道:“若论起来,文武百官亦是您的子民,您不怕他们心里认为您坐偏吗?”
“但凡有罪,不分官民,皆要按律秉公处置。”
经希正要调侃他的认真,便听门被三长一短地敲响,立刻起身去外间查看,良久,再回来时,面上极为严肃。
“殿下,方才暗探传来的消息,您明日要去的河堤,混入不少残存的乱党。”经希十分紧张道,“咱们一直教人关注着,方才得到消息,但并不知具体人员名单,为了您的安危……”
“经希。”太子思索着道,“不必管,行程继续。”
“殿下?!”
太子愈加坚定,“我知道危险,可你想一想,我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皆被百姓看在眼里,若那些乱党在此时对我不利,会如何?”
当年前朝抵抗大清时,确实涌现出过很大一批有骨气的忠义之士,且一直以来,有许多汉人并不认满清之君,所以才动作不断。
太子这些年的名声,为大清争得不少汉人百姓的心,某种程度来说,康熙立太子的政治意义完美的达成。
而太子这一年多的代天巡狩、为民请命,更是教那些仍然期望着复辟的人难以安寝……
太子眼睛越发的亮,“从来成王败寇,不该以百姓作伐,我始终是大清的太子,我希望大清江山稳固。”
立场是天然的,但若是在百姓努力抵御天灾之时,太子这个帮助他们的人受到伤害,民心必将大失。
如若这般,倒是比他先前打算的,更好…… ↑返回顶部↑
那是在繁华的京城,他们永远也见不到的场景,至今记忆深刻。
经希沉默片刻,道:“就算还未到达太子殿下期望的盛世,如今比起大清初立时,也已好上太多,日后总会更好的。”
太子露出一丝真切地笑意,赞同道:“自是该越来越好,否则便是我等之责。”
“定不负殿下所望。”
“一切的前提便是江山稳固……”太子躺在床上,舒服地喟叹一声,然后问经希,“方才来人找你何事?”
经希立即正襟危立,“是那徐州知府,问我,他可还有不周之处。”
太子道:“就你我二人,不必多礼。”
经希复又歪在榻上,慢悠悠地说道:“殿下越是隐忍不发,他越是惶恐不安。”
太子没当即发难,徐州知府等人却是不能坐以待毙,不出一日便向太子事无巨细地禀明全部,只望太子能够开恩。
原是徐州府亏空,无力承担修固河堤的众多开销,可他们又不愿在太子面前表现出来,便在太子面前一套说辞保证,在太子之后,又悄悄将各项支出减少一些。
他们在太子眼皮子底下,也不敢做的太过,便在饭食上克扣地多一些,工钱上只稍减了两文钱,至于太子的侍卫问到是十文钱,乃是下头人贪昧,并不是每一处河堤工钱皆是如此。
这一点,太子命人查证过,各县工钱确实不一,最高十三文,最低……六文,十文钱还不是最少的。
而才送过来的汇报,河堤上下的其他府县,以工代赈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各有各的问题。
太子听到这些的时候,甚至气怒不起来了。
归根结底,是上行下效,单以徐州府来说,有县官完全按照府城的要求派工钱,底下自然无人敢伸手,便是伸手,也得悄悄地、不留痕迹地偷取一点点。
徐州府的问题,太子不可能因为知府的周到便掀过不提,连同其他府县的官员们全都记在心里那本账上,待这次雨过去,便一个一个收拾。
经希这么多年来皆为太子做事,一看他神色便知道是记了仇,忍不住笑道:“若论起来,文武百官亦是您的子民,您不怕他们心里认为您坐偏吗?”
“但凡有罪,不分官民,皆要按律秉公处置。”
经希正要调侃他的认真,便听门被三长一短地敲响,立刻起身去外间查看,良久,再回来时,面上极为严肃。
“殿下,方才暗探传来的消息,您明日要去的河堤,混入不少残存的乱党。”经希十分紧张道,“咱们一直教人关注着,方才得到消息,但并不知具体人员名单,为了您的安危……”
“经希。”太子思索着道,“不必管,行程继续。”
“殿下?!”
太子愈加坚定,“我知道危险,可你想一想,我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皆被百姓看在眼里,若那些乱党在此时对我不利,会如何?”
当年前朝抵抗大清时,确实涌现出过很大一批有骨气的忠义之士,且一直以来,有许多汉人并不认满清之君,所以才动作不断。
太子这些年的名声,为大清争得不少汉人百姓的心,某种程度来说,康熙立太子的政治意义完美的达成。
而太子这一年多的代天巡狩、为民请命,更是教那些仍然期望着复辟的人难以安寝……
太子眼睛越发的亮,“从来成王败寇,不该以百姓作伐,我始终是大清的太子,我希望大清江山稳固。”
立场是天然的,但若是在百姓努力抵御天灾之时,太子这个帮助他们的人受到伤害,民心必将大失。
如若这般,倒是比他先前打算的,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