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1 / 4)
那他必然要成仁了。
司马致又不是傻子,早就在狩猎场提前布置了重兵把守,他正发愁姬家不上钩呢。
只要姬家一日不露出马脚,司马致拿不到姬家造反的证据,便一日不能动手灭姬家
满门。
毕竟在百姓眼中,姬家乃为了保护晋国征战沙场,乃是忠良之臣,司马致若是无缘无故对姬家动手,那便是残害忠良。
而且姬家在朝廷之中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若不是她直接将那份清单给司马致送去,他要见逐个铲除那些官员,想必要废不少力气。
上一次在宝莲寺,她没有直接杀掉司马致,是因为她早就知道司马致是装病。
她往司马致寝殿扔的,根本就不是那个染上天花之人的衣物,他又怎么可能被传染上天花?
一切都是她故意的,她故意火烧养心殿,她故意往乾清宫扔破碎布头,她故意将司马致送到宝莲寺……
就连司马致被关在宝莲寺中,她调动京城兵马,也是刻意为之。
她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司马致怀疑她,怀疑姬家。
帝王多疑,她就是要将姬家满门送入黄泉。
当初她怀胎之时中了毒,她拼了命才将姬钰生下。
在临产之前,她与姬旦做了秘密交易。
姬旦替她抚养姬钰,给姬钰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待到姬钰长大,时机成熟之时,她帮姬旦造反,夺下这晋国江山。
届时造反成功,她许诺姬旦将晋国江山一分为二,划分为南北两国,姬钰为南晋国皇帝,姬旦为北晋国皇帝,各不相扰。
姬旦思量左右,应下她的请求,将姬钰带离出宫。
可笑的是,姬旦认为她将姬钰送走,是因为她那时无权无势,甚至连自保都做不到,只能步步为营,忍痛割爱送走姬钰。
但事实上,她将姬钰送走,跟那些压根没有关系。
姬钰不是先帝之子,留下就是个祸害。
她还没有能力为这个祸害善后,所以只能出此下策。
在她接手司马致后,她渐渐培养出自己的势力,与姬家拉帮结派的过程中,她暗中蚕食着姬家势力,使自己日益强大。
姬钰不负她所望,成了一个全才,能文能武,除了体弱多病以外,毫无缺点。
姬家变得碍手碍脚起来,晋国的江山,她自然不会与姬家平分,所以姬家成了她的绊脚石,她必须要铲除掉姬家。
仅仅凭她的势力,是不足将在朝廷之中根深蒂固的姬家扳倒的,这时候司马致的存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这一次春蒐,司马致早已埋伏,届时姬旦前去,便是自投罗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她要借着司马致的手,铲除了姬家,待到姬家倒台,司马致便可以去死了。
太后不紧不慢的掏出手帕,将桌面上的水渍擦拭干净,嘴角的弧度趋于平淡,她又恢复了面无表情的模样。
天边隐隐泛起鱼肚白,朝霞黄澄澄的暖光透过窗棂洒进永和宫内。 ↑返回顶部↑
司马致又不是傻子,早就在狩猎场提前布置了重兵把守,他正发愁姬家不上钩呢。
只要姬家一日不露出马脚,司马致拿不到姬家造反的证据,便一日不能动手灭姬家
满门。
毕竟在百姓眼中,姬家乃为了保护晋国征战沙场,乃是忠良之臣,司马致若是无缘无故对姬家动手,那便是残害忠良。
而且姬家在朝廷之中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若不是她直接将那份清单给司马致送去,他要见逐个铲除那些官员,想必要废不少力气。
上一次在宝莲寺,她没有直接杀掉司马致,是因为她早就知道司马致是装病。
她往司马致寝殿扔的,根本就不是那个染上天花之人的衣物,他又怎么可能被传染上天花?
一切都是她故意的,她故意火烧养心殿,她故意往乾清宫扔破碎布头,她故意将司马致送到宝莲寺……
就连司马致被关在宝莲寺中,她调动京城兵马,也是刻意为之。
她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司马致怀疑她,怀疑姬家。
帝王多疑,她就是要将姬家满门送入黄泉。
当初她怀胎之时中了毒,她拼了命才将姬钰生下。
在临产之前,她与姬旦做了秘密交易。
姬旦替她抚养姬钰,给姬钰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待到姬钰长大,时机成熟之时,她帮姬旦造反,夺下这晋国江山。
届时造反成功,她许诺姬旦将晋国江山一分为二,划分为南北两国,姬钰为南晋国皇帝,姬旦为北晋国皇帝,各不相扰。
姬旦思量左右,应下她的请求,将姬钰带离出宫。
可笑的是,姬旦认为她将姬钰送走,是因为她那时无权无势,甚至连自保都做不到,只能步步为营,忍痛割爱送走姬钰。
但事实上,她将姬钰送走,跟那些压根没有关系。
姬钰不是先帝之子,留下就是个祸害。
她还没有能力为这个祸害善后,所以只能出此下策。
在她接手司马致后,她渐渐培养出自己的势力,与姬家拉帮结派的过程中,她暗中蚕食着姬家势力,使自己日益强大。
姬钰不负她所望,成了一个全才,能文能武,除了体弱多病以外,毫无缺点。
姬家变得碍手碍脚起来,晋国的江山,她自然不会与姬家平分,所以姬家成了她的绊脚石,她必须要铲除掉姬家。
仅仅凭她的势力,是不足将在朝廷之中根深蒂固的姬家扳倒的,这时候司马致的存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这一次春蒐,司马致早已埋伏,届时姬旦前去,便是自投罗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她要借着司马致的手,铲除了姬家,待到姬家倒台,司马致便可以去死了。
太后不紧不慢的掏出手帕,将桌面上的水渍擦拭干净,嘴角的弧度趋于平淡,她又恢复了面无表情的模样。
天边隐隐泛起鱼肚白,朝霞黄澄澄的暖光透过窗棂洒进永和宫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