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选择(1 / 4)
ps:被屏蔽了一章,实在不好意思,如果解禁的话需要好几天,只能改了一下重新发出来,订阅过的就不要订了。
。。。。。。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所以说陈静太了解叶麟了。
既然叶麟让二姐去街道上班,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说实话,之前她也不一样让二姐去扫大街,可是在知道叶麟的意思以后,她马上改变了主意。
“小静,你怎么也……你刚开始可是反对的啊!”
“我改变主意了不行吗?”陈静笑了笑看着二姐。
陈静说这话的同时,心里也在说道:二姐,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如果这件事是别人说的,我可以不当回事,但这件事是叶麟说出来的,那么我就不能不当回事了,你是不知道叶麟有多妖孽啊!要不然根本不需要我说,你自己就去了。
有时候对一个人太了解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像现在的陈静,叶麟一句话,就让她有点提心吊胆。
当然,同时还很庆幸,如果今天叶麟没有说这件事,以后很可能会发生什么大事,而且是让她和家人都后悔的事。
“小静,咱不带这样的,你看这样行不?我不去街道,以后我要上班了,我多给家里拿钱。”
“不行,再说了,打扫卫生也是上班,虽然说一个月没有多少钱,但也是一份工作。”
其实打扫卫生和去工厂上班工资是一样的,刚去的时候都不多,只有十几块钱,等成为正式工以后,每个月同样拿三十七块五。
只不过去工厂上班好听一些,而打扫卫生听上去不好听,而且还让人看不起。
这很正常,就算是在后世,不还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骂臭扫大街的吗?
叶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那些扫大街的,他们可能每天都生活在垃圾堆上,还有什么脸去骂人家。
工作只是一份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当然,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想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在乎这个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陈静的二姐去街道上班了,扫大街,等她相亲的时候,对方知道她是扫大街的,就算是正式职工,估计也不会很乐意。
虽然说她也不比在工厂上班的那些人赚的少。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嘴上说不在乎,可是心里还是很在乎的。
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算是去扫大街,那也比上山下乡好吧!
再说了,只要留在城里,就有机会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六八年的十二月,一份命令下达,上山下乡进入了历史时刻。
六八年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知青被人们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有军帽但无相徽、领章,胸前一朵鲜红的大花,垂下的绢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知青们不仅自备军帽、军挎包,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军服已经普及,神秘感便转移到军服的真假之上,发展到极端时,马路上常有突然的“抢军帽”事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文***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返回顶部↑
。。。。。。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所以说陈静太了解叶麟了。
既然叶麟让二姐去街道上班,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说实话,之前她也不一样让二姐去扫大街,可是在知道叶麟的意思以后,她马上改变了主意。
“小静,你怎么也……你刚开始可是反对的啊!”
“我改变主意了不行吗?”陈静笑了笑看着二姐。
陈静说这话的同时,心里也在说道:二姐,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如果这件事是别人说的,我可以不当回事,但这件事是叶麟说出来的,那么我就不能不当回事了,你是不知道叶麟有多妖孽啊!要不然根本不需要我说,你自己就去了。
有时候对一个人太了解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像现在的陈静,叶麟一句话,就让她有点提心吊胆。
当然,同时还很庆幸,如果今天叶麟没有说这件事,以后很可能会发生什么大事,而且是让她和家人都后悔的事。
“小静,咱不带这样的,你看这样行不?我不去街道,以后我要上班了,我多给家里拿钱。”
“不行,再说了,打扫卫生也是上班,虽然说一个月没有多少钱,但也是一份工作。”
其实打扫卫生和去工厂上班工资是一样的,刚去的时候都不多,只有十几块钱,等成为正式工以后,每个月同样拿三十七块五。
只不过去工厂上班好听一些,而打扫卫生听上去不好听,而且还让人看不起。
这很正常,就算是在后世,不还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骂臭扫大街的吗?
叶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那些扫大街的,他们可能每天都生活在垃圾堆上,还有什么脸去骂人家。
工作只是一份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当然,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想的,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在乎这个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陈静的二姐去街道上班了,扫大街,等她相亲的时候,对方知道她是扫大街的,就算是正式职工,估计也不会很乐意。
虽然说她也不比在工厂上班的那些人赚的少。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嘴上说不在乎,可是心里还是很在乎的。
但是就目前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算是去扫大街,那也比上山下乡好吧!
再说了,只要留在城里,就有机会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六八年的十二月,一份命令下达,上山下乡进入了历史时刻。
六八年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知青被人们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有军帽但无相徽、领章,胸前一朵鲜红的大花,垂下的绢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知青们不仅自备军帽、军挎包,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军服已经普及,神秘感便转移到军服的真假之上,发展到极端时,马路上常有突然的“抢军帽”事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文***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