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40节(3 / 4)
他之前扔掉的时候也就算了,毕竟也没人会跑到他家门口去满地找一个小孩的乳牙,但是现在是有陌生人直接从他这儿拿,指定性着实太强。
但是……
木白注视着他的双眼,在对方平静的注视下缓缓将手心里的小乳牙放到了他的手心。
他垂下眼帘,松开手后他迟疑了下,还是收回了已经空空的手。
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年都微笑着注视着他,直到木白垂下手都不见丝毫不耐。
这很奇怪,对于陌生人,木白应当不会那么没有戒心,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却是感觉心安无比。
“那麻烦你了。”踟蹰了一下后,木白还是如此说道。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将牙齿交到陌生人手里觉得有些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天生多出了一感,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种脱离五感外的感知能力使得人族天生就带一些特殊能力,只是因个体不同强弱有差,但木白觉得自己这具身体可能是小孩的缘故,他的第六感还是挺强的。
比如他当初就是靠着这种极其微妙的感应从群山中选择了秀芒村的方向,所以这次他也准备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后几天依旧风平浪静,只是在进入河南地界时,大部队因为太子要审查黄河疏浚情况而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后世的历史学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华民族的治国史就是黄河的治理史。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天性中带着的关于统一、协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为长期和黄河搏斗带来的影响。
因为只有团结,只有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束缚住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让她保持温柔慈爱的模样,而不要总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和黄河搏斗的记录,大明也不例外。
虽然建国也才十五年,但因黄河发生的大灾小灾已经有不下十次,年轻的大明王朝几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灾民一事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或许有人要问,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黄河得了,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元王朝灭亡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治理黄河。
元顺帝时期黄河多次决堤,在元丞相脱脱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下以及大部分汉臣的反对无效下,顺帝下令治理黄河。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十七年后,一个叫朱重八的农民带领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黄河所带来负面影响伤害的农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实际上元王朝整治黄河的时间不到一年,而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两代人的时间,但这份苦痛尚且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甚至于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闻黄河而色变。
加上元王朝虽然压榨民力,但当时主持施工的贾鲁所治理的黄河确实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对黄河进行日常的维护,不敢大发民力。
太子朱标此次前来便是来视察黄河水文情况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遗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舆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过于劳累过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顶上此次面见。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获得官职的一名官员,官方说法是叫儒士授,这是在洪武帝因为嫌弃科举考试选择出的人才没有实干暂停科举后的一种举荐方法。
和西汉时候的“举孝廉”类似,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或者是民众推举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入门门槛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只要识字就行。 ↑返回顶部↑
但是……
木白注视着他的双眼,在对方平静的注视下缓缓将手心里的小乳牙放到了他的手心。
他垂下眼帘,松开手后他迟疑了下,还是收回了已经空空的手。
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年都微笑着注视着他,直到木白垂下手都不见丝毫不耐。
这很奇怪,对于陌生人,木白应当不会那么没有戒心,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却是感觉心安无比。
“那麻烦你了。”踟蹰了一下后,木白还是如此说道。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将牙齿交到陌生人手里觉得有些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天生多出了一感,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种脱离五感外的感知能力使得人族天生就带一些特殊能力,只是因个体不同强弱有差,但木白觉得自己这具身体可能是小孩的缘故,他的第六感还是挺强的。
比如他当初就是靠着这种极其微妙的感应从群山中选择了秀芒村的方向,所以这次他也准备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后几天依旧风平浪静,只是在进入河南地界时,大部队因为太子要审查黄河疏浚情况而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后世的历史学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华民族的治国史就是黄河的治理史。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天性中带着的关于统一、协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为长期和黄河搏斗带来的影响。
因为只有团结,只有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束缚住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让她保持温柔慈爱的模样,而不要总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和黄河搏斗的记录,大明也不例外。
虽然建国也才十五年,但因黄河发生的大灾小灾已经有不下十次,年轻的大明王朝几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灾民一事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或许有人要问,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黄河得了,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元王朝灭亡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治理黄河。
元顺帝时期黄河多次决堤,在元丞相脱脱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下以及大部分汉臣的反对无效下,顺帝下令治理黄河。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十七年后,一个叫朱重八的农民带领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黄河所带来负面影响伤害的农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实际上元王朝整治黄河的时间不到一年,而距离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两代人的时间,但这份苦痛尚且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甚至于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闻黄河而色变。
加上元王朝虽然压榨民力,但当时主持施工的贾鲁所治理的黄河确实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对黄河进行日常的维护,不敢大发民力。
太子朱标此次前来便是来视察黄河水文情况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遗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舆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过于劳累过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顶上此次面见。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获得官职的一名官员,官方说法是叫儒士授,这是在洪武帝因为嫌弃科举考试选择出的人才没有实干暂停科举后的一种举荐方法。
和西汉时候的“举孝廉”类似,是由当地基层官员或者是民众推举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入门门槛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只要识字就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