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节(2 / 4)
有了他们两人张口,朝中再有些官员附议,请二皇子入朝听政的呼声颇为不弱。
宣和帝因寿宁公主主动求和亲之事,龙心大悦,自然地将这份功劳都归于二皇子的身上。
再者,大皇子当年便是十五岁入朝听政。嫡出的二皇子,此时入朝也算合适。
宣和帝张口准了永安侯所请:“永安侯所言,甚合朕意,朕就准了永安侯所请。从明日起,二皇子可入朝听政。”
二皇子按捺住心里的狂喜,上前拱手谢恩:“儿臣谢过父皇恩典。”
大皇子目光微暗,掠过二皇子雀跃自得的脸孔,心中咬牙暗恨。
二皇子挟着如此风光入朝听政,立刻便能与他分台抗礼。他辛苦几年营造的优势,荡然无存。实在可恨可恼!
这一定是阴险狡诈的永安侯献给二皇子的“妙计”。
二皇子谢恩后,站到大皇子身侧。以眼角余光瞥了大皇子一眼。
大皇子比他年长四岁,早了几年入朝。宣和帝时常召大皇子进保和殿听政。朝臣们心思浮动,皆因此而起。
他心中再愤恨不甘,也不得不咽下这口闷气。
今日,总算轮到他在大皇子面前扬眉吐气了。
四皇子五皇子眼热不已。不过,他们两个比二皇子小了一岁,现在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再羡慕心切,也得按捺下来。
至于六皇子,纯粹是沾了兄长的光,今日来凑个热闹。不然,以他十岁之龄,根本没有上朝的资格。
贺祈不动声色地看了二皇子一眼。
利用亲妹妹对自己的信任,搏得圣心,谋求利益。
年少的二皇子,骨子里流着的是裴家人自私又无情的血液。
前世储位之争失败的二皇子,因一己私愤,和鞑靼太子勾结,引鞑靼骑兵入关。令大楚失了半壁江山,令万千百姓将士枉死。
这等人,根本不配为储君。
……
今晚不必当值,贺祈和贺袀一同离宫回了平国公府。
兄弟两人心不和,面上却是一派兄弟情深,有说有笑地进了内堂,给太夫人请安。
太夫人最乐见这一幕情景,笑着说道:“难得你们兄弟一同回府,今晚和祖母一同用晚膳。”
兄弟两个一起笑着应下。
晚饭后,太夫人笑问:“听闻皇上在朝上下了圣旨,令寿宁公主和亲鞑靼太子。”
这等大事,传播速度极快。散朝后没几个时辰,京城就传遍了。
贺祈笑着应道:“确有此事。而且,是二皇子领着寿宁公主亲自去保和殿面圣,主动求来的和亲。”
贺祈每日伴驾当值,别人想探听消息,得拐弯抹角收买内侍花大把银子。他只要听一听看一看,便什么都知道了。
贺袀自被贺祈压下风头,伴驾的机会比往日少了许多。贺袀心中嫉恨懊恼,不必细述。面上却是半分不露,笑着说道:“和鞑靼和亲,便可休战。于边关,也是一桩好事。”
太夫人舒展眉头,笑着叹道:“可不是么?我也盼着边关少打仗。你们的亲爹,我的两个儿子,都在边关领兵。他们立的战功越多,死的将士越多。每次边关传来战报,我都提着一颗心。” ↑返回顶部↑
宣和帝因寿宁公主主动求和亲之事,龙心大悦,自然地将这份功劳都归于二皇子的身上。
再者,大皇子当年便是十五岁入朝听政。嫡出的二皇子,此时入朝也算合适。
宣和帝张口准了永安侯所请:“永安侯所言,甚合朕意,朕就准了永安侯所请。从明日起,二皇子可入朝听政。”
二皇子按捺住心里的狂喜,上前拱手谢恩:“儿臣谢过父皇恩典。”
大皇子目光微暗,掠过二皇子雀跃自得的脸孔,心中咬牙暗恨。
二皇子挟着如此风光入朝听政,立刻便能与他分台抗礼。他辛苦几年营造的优势,荡然无存。实在可恨可恼!
这一定是阴险狡诈的永安侯献给二皇子的“妙计”。
二皇子谢恩后,站到大皇子身侧。以眼角余光瞥了大皇子一眼。
大皇子比他年长四岁,早了几年入朝。宣和帝时常召大皇子进保和殿听政。朝臣们心思浮动,皆因此而起。
他心中再愤恨不甘,也不得不咽下这口闷气。
今日,总算轮到他在大皇子面前扬眉吐气了。
四皇子五皇子眼热不已。不过,他们两个比二皇子小了一岁,现在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再羡慕心切,也得按捺下来。
至于六皇子,纯粹是沾了兄长的光,今日来凑个热闹。不然,以他十岁之龄,根本没有上朝的资格。
贺祈不动声色地看了二皇子一眼。
利用亲妹妹对自己的信任,搏得圣心,谋求利益。
年少的二皇子,骨子里流着的是裴家人自私又无情的血液。
前世储位之争失败的二皇子,因一己私愤,和鞑靼太子勾结,引鞑靼骑兵入关。令大楚失了半壁江山,令万千百姓将士枉死。
这等人,根本不配为储君。
……
今晚不必当值,贺祈和贺袀一同离宫回了平国公府。
兄弟两人心不和,面上却是一派兄弟情深,有说有笑地进了内堂,给太夫人请安。
太夫人最乐见这一幕情景,笑着说道:“难得你们兄弟一同回府,今晚和祖母一同用晚膳。”
兄弟两个一起笑着应下。
晚饭后,太夫人笑问:“听闻皇上在朝上下了圣旨,令寿宁公主和亲鞑靼太子。”
这等大事,传播速度极快。散朝后没几个时辰,京城就传遍了。
贺祈笑着应道:“确有此事。而且,是二皇子领着寿宁公主亲自去保和殿面圣,主动求来的和亲。”
贺祈每日伴驾当值,别人想探听消息,得拐弯抹角收买内侍花大把银子。他只要听一听看一看,便什么都知道了。
贺袀自被贺祈压下风头,伴驾的机会比往日少了许多。贺袀心中嫉恨懊恼,不必细述。面上却是半分不露,笑着说道:“和鞑靼和亲,便可休战。于边关,也是一桩好事。”
太夫人舒展眉头,笑着叹道:“可不是么?我也盼着边关少打仗。你们的亲爹,我的两个儿子,都在边关领兵。他们立的战功越多,死的将士越多。每次边关传来战报,我都提着一颗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