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189(1 / 2)
招商会的人就一起向王二郎和赵五光打招呼:“多谢帮忙啊!”
集上事情多,有稽查队维护治安至关重要。所以招商会的人对稽查队态度友善。稽查队也立马挺起胸、迈开腿,威风凛凛地继续“稽查”。
可能是招商会的人前期工作做得不错,外头村寨过来的人比预想的要多。一问才知道,招商会的人承诺了,头回过来赶集,想要摆摊设点的,排号拿摊位,摊位费和卫生费全免,还免费赠送一顿饭。
招商会的人还说了,如果觉得好,可以申请登记,以后可以在此长期摆摊,费用会有很大的折扣——不过这也不强求,大家头回来,看着觉得好了,再说这些也不迟。
于是不少外乡人背着背篓,手提肩挑,拎着满满的山货到桃源寨来。不过好些人即便来了还是心存犹豫:
“以前桃源村没啥钱,现在来了余江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吧?”
“反正你我这些山货也值不了什么钱。就当白跑一趟呗。”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桃源寨的人个个都有钱,对他们的货物都很感兴趣。其中,卖得最快的是从别的村寨带来的种鸡种猪,远道而来的小猪刚从竹篓里冒了个头,就马上被人挑中,转到寨里人家的猪圈里撒欢去了。
除了种猪种鸡,其他受欢迎的商品就要数盐、茶叶、布匹、铁器农具之类。
外乡来人对桃源寨的出产不太熟悉。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稻种——桃源村出产上好的占城稻,除此之外,桃源村还出产一种腌鱼,妥善保存的话能吃很久。
这次来,外乡人们除了见到耳熟能详的稻种和腌稻花鱼之外,还见到了不少出乎意料的东西——
头一样是砖瓦。桃源寨建了一座砖瓦厂,是余江那边来人建的,技术顶呱呱,烧出来的砖坚固、轻盈、结实,瓦片的质量也不错。报的价钱是以前周边地区平均价格的一半。
正当外来的乡亲们心动的时候,砖瓦厂的负责人却劝他们:等过几个月再买,那时候砖瓦还要便宜——毕竟现在大家都忙着建房,砖瓦正是紧俏的时候,也容易供应不过来。
因此砖瓦厂虽然没能做成交易,但这广告是妥妥地打出去了。不少外乡人都暗中记下,想着往后可以到这里来置办砖瓦。
除了砖瓦这项大件,桃源寨也有各种各样的土产,比如山里挖出来的上好冬笋,片成片之后下锅爆炒,什么都不加,只撒盐巴就够鲜的。
来到桃源寨来摆摊的人每人都领到了一张“食堂券”,凭这个可以去附近的“三村食堂”,领取一份午饭,这午饭的菜里就有这倒炒冬笋。外来人员可以先尝后买,但是冬笋数量有限,得先到先得,如果动作不够快,很可能让桃源寨自己人先“内部消化”了……
但对外乡来人而言,这些货物都不算出奇。最稀奇的是,这桃源寨的人用来交易的花花绿绿的纸。
桃源寨的人之间相互交易,都用这些“花纸”,但是从外乡人手里买东西,都还是用的铜钱。
终于有别的村寨的人动了好奇心,探头去看,疑惑地问:“这个是啥?”“你们难道不用铜钱的吗?”
本地人爽朗地帮忙解释:“这个叫‘流通券’,可以当钱使,和钱一样的。”
外来者都半信半疑。他们一手掂着沉甸甸的铜钱,一手捏着借来看看的、轻飘飘的“花纸”,心想,这怎么能一样?
“拿着这张‘流通券’,到前头金融办,只要核验无误,这金融办会把相应的铜钱兑给你们的。”乡民好心地指点。
当下真的有好事之徒,从兜里摸出五文钱,找到当地人换了一张面值为“五文”的流通券,前往旁人指点的“金融办”门口。
那里围着好些人,看穿着多半是余江迁来的外来户,中间也混着些穿戴着繁复银器的桃源村村民,大家一起聚在金融办门口,听一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讲解:
“流通券,是一种以桃源寨的信用为保证的纸币,大家可以理解为它就是铜钱——毕竟桃源寨里发行的每一文钱,背后都有贾三爷的寸银作为信用基础。所以只要你们有需要,就可以拿这流通券来兑换。桃源寨绝不可能拿不出来。”
这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拿出身边的一个箱子,将手里的钥匙一转,那锁便“喀”的一声松了,箱盖“哗”的一声打开,周围的人登时被里面明晃晃的白银晃花了眼。
“老天爷!”
那箱子里头少说有上千两的白银,全都是整齐划一的银锭子。
这下桃源寨的乡民全都放了心:贾三爷说到做到,说有银子兑换就一定有银子兑换。
外来者瞅见,也觉得有些道理:既然想什么时候兑就什么时候能兑到铜板,使这个“花纸”,不就和使铜板是一样的了吗? ↑返回顶部↑
集上事情多,有稽查队维护治安至关重要。所以招商会的人对稽查队态度友善。稽查队也立马挺起胸、迈开腿,威风凛凛地继续“稽查”。
可能是招商会的人前期工作做得不错,外头村寨过来的人比预想的要多。一问才知道,招商会的人承诺了,头回过来赶集,想要摆摊设点的,排号拿摊位,摊位费和卫生费全免,还免费赠送一顿饭。
招商会的人还说了,如果觉得好,可以申请登记,以后可以在此长期摆摊,费用会有很大的折扣——不过这也不强求,大家头回来,看着觉得好了,再说这些也不迟。
于是不少外乡人背着背篓,手提肩挑,拎着满满的山货到桃源寨来。不过好些人即便来了还是心存犹豫:
“以前桃源村没啥钱,现在来了余江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吧?”
“反正你我这些山货也值不了什么钱。就当白跑一趟呗。”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桃源寨的人个个都有钱,对他们的货物都很感兴趣。其中,卖得最快的是从别的村寨带来的种鸡种猪,远道而来的小猪刚从竹篓里冒了个头,就马上被人挑中,转到寨里人家的猪圈里撒欢去了。
除了种猪种鸡,其他受欢迎的商品就要数盐、茶叶、布匹、铁器农具之类。
外乡来人对桃源寨的出产不太熟悉。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稻种——桃源村出产上好的占城稻,除此之外,桃源村还出产一种腌鱼,妥善保存的话能吃很久。
这次来,外乡人们除了见到耳熟能详的稻种和腌稻花鱼之外,还见到了不少出乎意料的东西——
头一样是砖瓦。桃源寨建了一座砖瓦厂,是余江那边来人建的,技术顶呱呱,烧出来的砖坚固、轻盈、结实,瓦片的质量也不错。报的价钱是以前周边地区平均价格的一半。
正当外来的乡亲们心动的时候,砖瓦厂的负责人却劝他们:等过几个月再买,那时候砖瓦还要便宜——毕竟现在大家都忙着建房,砖瓦正是紧俏的时候,也容易供应不过来。
因此砖瓦厂虽然没能做成交易,但这广告是妥妥地打出去了。不少外乡人都暗中记下,想着往后可以到这里来置办砖瓦。
除了砖瓦这项大件,桃源寨也有各种各样的土产,比如山里挖出来的上好冬笋,片成片之后下锅爆炒,什么都不加,只撒盐巴就够鲜的。
来到桃源寨来摆摊的人每人都领到了一张“食堂券”,凭这个可以去附近的“三村食堂”,领取一份午饭,这午饭的菜里就有这倒炒冬笋。外来人员可以先尝后买,但是冬笋数量有限,得先到先得,如果动作不够快,很可能让桃源寨自己人先“内部消化”了……
但对外乡来人而言,这些货物都不算出奇。最稀奇的是,这桃源寨的人用来交易的花花绿绿的纸。
桃源寨的人之间相互交易,都用这些“花纸”,但是从外乡人手里买东西,都还是用的铜钱。
终于有别的村寨的人动了好奇心,探头去看,疑惑地问:“这个是啥?”“你们难道不用铜钱的吗?”
本地人爽朗地帮忙解释:“这个叫‘流通券’,可以当钱使,和钱一样的。”
外来者都半信半疑。他们一手掂着沉甸甸的铜钱,一手捏着借来看看的、轻飘飘的“花纸”,心想,这怎么能一样?
“拿着这张‘流通券’,到前头金融办,只要核验无误,这金融办会把相应的铜钱兑给你们的。”乡民好心地指点。
当下真的有好事之徒,从兜里摸出五文钱,找到当地人换了一张面值为“五文”的流通券,前往旁人指点的“金融办”门口。
那里围着好些人,看穿着多半是余江迁来的外来户,中间也混着些穿戴着繁复银器的桃源村村民,大家一起聚在金融办门口,听一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讲解:
“流通券,是一种以桃源寨的信用为保证的纸币,大家可以理解为它就是铜钱——毕竟桃源寨里发行的每一文钱,背后都有贾三爷的寸银作为信用基础。所以只要你们有需要,就可以拿这流通券来兑换。桃源寨绝不可能拿不出来。”
这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拿出身边的一个箱子,将手里的钥匙一转,那锁便“喀”的一声松了,箱盖“哗”的一声打开,周围的人登时被里面明晃晃的白银晃花了眼。
“老天爷!”
那箱子里头少说有上千两的白银,全都是整齐划一的银锭子。
这下桃源寨的乡民全都放了心:贾三爷说到做到,说有银子兑换就一定有银子兑换。
外来者瞅见,也觉得有些道理:既然想什么时候兑就什么时候能兑到铜板,使这个“花纸”,不就和使铜板是一样的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