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名师(1 / 2)
且不说秦伯复如何冲着楚家的旁支庶房子弟耍威风,殿试很快就过去了。
今年殿试,秦简与寿山伯府的余公子都放弃了,准备三年后再考,但秦锦华的未婚夫婿唐涵,还是在父亲的劝说下,参加了殿试,努力再试着拼一回。
除了唐涵以外,秦柏门下的王复林、于承枝与胡昆,都参加了殿试。据他们考完回来后的感想,觉得自己发挥得还可以,还是很有机会进入二甲的。
至于唐涵那边,秦简也去打听过,说是感觉也还不错,遇到了有些象曾经写过的题目的考题。当初唐涵是拿着自己的文章去请教过几位长辈的,得了不少指点,如今这些指点有好些都可以直接用在应试的文章里,可以说是走大运了。而他在这个题目上,也曾经有过些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不是所有长辈都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但他犹豫过后,还是写在自己的文章中了。也许有些冒险,但唐涵觉得,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那这文章也就没有意义了。
秦简私下拿着殿试的题目,在秦柏面前做了一遍,发现这个题目其实有点难度。他若是没有放弃,估计写出来的文章不会象唐涵那样有独特的见解,随时有可能落入俗套之中,泯然众人矣。再加上他文采方面的欠缺,即使真的参加了殿试,成绩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落入三甲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看来他放弃是对的,他的火候还不足,需要再努力几年。
殿试的榜单两天后就出来了。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王复林和唐涵的名次都比会试时更高些,前者排到了七十多名,后者则是提高到了一百出头,进步十分明显。至于于承枝与胡昆,前者水平维持不变,还在一百五十上下,但后者却退步了不少,在一百七十名左右。今科二甲考生取了一百八十名,也就是说,他们四人全都名列二甲,不曾落入三甲的同进士行列中去。
所有人都欢喜不已,胡昆则是暗暗抹了一把汗,为自己几乎落入三甲的成绩庆幸。其实他会试时的成绩挺不错的,在百名之内,没想到殿试会落后这么多,看来他写的文章不太合考官心意。还好他基础不错,文采也可以,否则若是再落后十名,成了同进士,那就真真要吐血了。
其余人也在为胡昆庆幸。其实大家都不太明白,为什么他的成绩会忽然落后这么多。不过考虑到考官们会有不同的喜好,估计他是运气不好,写的文章不投殿试考官的缘吧。还好他的名次虽然掉了许多,也没掉出二甲之外。反正他本来的成绩,也很难选进翰林,是在百名之内,还是二甲末梢,其实差别也不大。
王复林今科成绩最好,但名次也不算高,比起师兄吴少英二甲二十六名的成绩,要差得远了。他心里挺遗憾的,对秦柏与同窗们道:“我兄长还盼着我能通过馆选,进翰林院做庶吉士呢,如今看来,怕是悬了。”一般只有殿试头甲得主以及二甲名次靠前的进士们,才能考入翰林院再读三年书,三年后出来,身份就不一般了,能力足够的话,入阁拜相也不在话下。名次考后的,则希望渺茫许多,一般都是直接授官上任了。
秦柏则对王复林道:“你也不必太早泄气,试着考一考也好。馆选是在四月中,你本来基础就好,多向你兄长请教,未必没有希望。实在不成,也不过是稍晚几日授官罢了。”
王复林想想也对,顿时又充满了勇气,脸上露出笑容来。
于承枝与胡昆都放弃了庶吉士考试,选择直接授官。他们的成绩本来就有限,也不想去跟别人竞争了。早早授了官,他们也好回乡祭祖去,然后再带着家眷上任。倒是官职的选择,他们还得跟老师秦柏好好商量商量,也要征求一下王复中的意见。
王复中暂时没有什么意见。他欢喜得不得了呢。虽然他自从任了侍中之职,便一向低调得很,但如今弟弟高中进士,两位师弟兼姻亲也榜上有名,他们王家等于是一下添了三位进士,前途更加光明,他也不再是独力支撑了,这等喜事,怎能不好好庆祝庆祝?弟弟能不能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都不是太重要,以后再提也不迟。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得先摆酒席庆祝——当然是只限亲友,不请外客了——然后还得郑重备上一份大礼,送到老师秦柏面前,谢过秦柏培养他们兄弟以及同窗们的恩情。
王家谢师谢得很是正式,也挺热闹的,京城上下流传起了各种小道消息,而永嘉侯秦柏的“明师”之名,也彻底传开了。
那些不为人知的学生除外,拜在永嘉侯秦柏门下的学生,只要是上京参加会试的,基本都能有所斩获。王复中、王复林兄弟就不提了;外放的吴少英,还有今科的于承枝与胡昆,都高中二甲;曾经向秦柏求教过的唐涵也成了进士;还有秦柏的嫡亲侄孙秦简,虽然放弃了殿试,但在会试中是榜上有名的,传闻是嫌名次不好,担心会落入三甲,才想要下科再考。
如此算来,秦柏门下简直就是人才济济!但凡得他悉心教导过的学生,就没有不高中的。就算是年纪轻轻、根基不算牢固又一向没有才名的秦简也不例外。这教学水平简直惊人!京中几位深受人敬重的名师,虽说收的学生比秦柏更多,但还未必有他的效率呢!
还好秦柏的学生们名次有高有低,文风也有参差,胡昆更是会试成绩不错、殿试却一落千丈的典型,明摆着就都是凭真材实学考得的功名,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否则各种闲话还真是挡不住。但也正因为他们都是靠真材实学考得了这样的好成绩,秦柏调|教学生的本事,才真正被人重视起来。
一时间,想要拜在秦柏门下求学的学子顿时多了许多。好几户皇亲勋贵人家托人捎话,想要让家中晚辈上门拜访,一些官宦人家则是为自家子弟求上门,想要成为秦柏的新学生。哪怕不能正式拜师,能跟着秦柏读两年书也好呀。不但能在学业上有所长进,将来考得功名,有一位国舅爷做老师,说不定还能在皇帝与太子耳边留名呢!
秦柏哪里会不知道这些人的打算?他年纪也大了,教完秦简之后,暂时不想再教新学生。或许等到家中的孙子、侄孙们大些之后,他会有兴趣指点指点他们的学业,但现在?看着这些求上门来、目的明确又心思不纯的官宦权贵子弟,他还真提不起什么兴趣,除非当中有哪个好苗子,能让他动心吧。然而,真正的好苗子恐怕早就被名家收了去,哪里还能耽搁到今日,才便宜了他呢?
秦柏淡定地通过几位来往比较多的士林友人,向外传递了信息,表示暂时不想再收徒了。他如今是外戚,总是要避嫌的。王复林等人是他从前在微末时收的弟子,秦简则是自家晚辈,教一教无妨。但他真的没打算再培养出几个文官苗子,进入朝廷担当要职啊。
这时候,外界才忽然想起,永嘉侯秦柏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个外戚。
太子妃的娘家父亲唐老尚书成为外戚之后,就没再担任过主考官。太后娘娘的娘家兄弟们在成为外戚之后,也没担任过学官或考官一类的职务。外戚确实在这方面是有禁忌的。众人能理解秦柏的决定,但心里更为惋惜了。不过不要紧,不拜师也没什么,孩子们还可以时常上门去求教学问呀!没有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效果还是一样的!
秦柏对此头痛不已,只能想办法一一婉拒。实在婉拒不了的,才略为指点一二,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得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为此他还跟老妻牛氏商量:“天气渐暖,我们横竖闲着,不如到庄上去住几日,散散心?咱们夫妻俩也许久不曾出门游玩了,趁此机会,我也多陪陪你。”
牛氏知道他为什么要出门:“你想躲人就躲人吧,怎么还拿我做借口?别叫外面的人知道了,暗地里埋怨我。”说完了又想笑,“这么为难么?大不了求皇上替你说句话,叫那些人别来烦你就是。”
秦柏叹气:“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皇上日理万机,我怎能拿这种小事去烦他?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牛氏道:“你要是真想到庄子上住些日子,我也随你。但咱们上下这一大家子,不可能都随咱们去的。平哥、安哥都有差事,安哥媳妇要照看两个孩子,府里也离不得人。只怕连含真都不能陪我们一块儿去,安哥媳妇如今还不能独当一面。”
秦柏笑道:“那就谁都不带,只你跟我两人去就好了。平日里你总为儿孙们操心,如今也该暂时放下他们,只顾着我一个人了。”
牛氏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轻拍了他一记:“当着孩子们的面,胡说什么呢?!也不怕人笑话!”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很快就答应了丈夫的请求,决定等秦锦华生日一过,他们老夫老妻就出城去住上一两个月。 ↑返回顶部↑
今年殿试,秦简与寿山伯府的余公子都放弃了,准备三年后再考,但秦锦华的未婚夫婿唐涵,还是在父亲的劝说下,参加了殿试,努力再试着拼一回。
除了唐涵以外,秦柏门下的王复林、于承枝与胡昆,都参加了殿试。据他们考完回来后的感想,觉得自己发挥得还可以,还是很有机会进入二甲的。
至于唐涵那边,秦简也去打听过,说是感觉也还不错,遇到了有些象曾经写过的题目的考题。当初唐涵是拿着自己的文章去请教过几位长辈的,得了不少指点,如今这些指点有好些都可以直接用在应试的文章里,可以说是走大运了。而他在这个题目上,也曾经有过些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不是所有长辈都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但他犹豫过后,还是写在自己的文章中了。也许有些冒险,但唐涵觉得,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那这文章也就没有意义了。
秦简私下拿着殿试的题目,在秦柏面前做了一遍,发现这个题目其实有点难度。他若是没有放弃,估计写出来的文章不会象唐涵那样有独特的见解,随时有可能落入俗套之中,泯然众人矣。再加上他文采方面的欠缺,即使真的参加了殿试,成绩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落入三甲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看来他放弃是对的,他的火候还不足,需要再努力几年。
殿试的榜单两天后就出来了。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王复林和唐涵的名次都比会试时更高些,前者排到了七十多名,后者则是提高到了一百出头,进步十分明显。至于于承枝与胡昆,前者水平维持不变,还在一百五十上下,但后者却退步了不少,在一百七十名左右。今科二甲考生取了一百八十名,也就是说,他们四人全都名列二甲,不曾落入三甲的同进士行列中去。
所有人都欢喜不已,胡昆则是暗暗抹了一把汗,为自己几乎落入三甲的成绩庆幸。其实他会试时的成绩挺不错的,在百名之内,没想到殿试会落后这么多,看来他写的文章不太合考官心意。还好他基础不错,文采也可以,否则若是再落后十名,成了同进士,那就真真要吐血了。
其余人也在为胡昆庆幸。其实大家都不太明白,为什么他的成绩会忽然落后这么多。不过考虑到考官们会有不同的喜好,估计他是运气不好,写的文章不投殿试考官的缘吧。还好他的名次虽然掉了许多,也没掉出二甲之外。反正他本来的成绩,也很难选进翰林,是在百名之内,还是二甲末梢,其实差别也不大。
王复林今科成绩最好,但名次也不算高,比起师兄吴少英二甲二十六名的成绩,要差得远了。他心里挺遗憾的,对秦柏与同窗们道:“我兄长还盼着我能通过馆选,进翰林院做庶吉士呢,如今看来,怕是悬了。”一般只有殿试头甲得主以及二甲名次靠前的进士们,才能考入翰林院再读三年书,三年后出来,身份就不一般了,能力足够的话,入阁拜相也不在话下。名次考后的,则希望渺茫许多,一般都是直接授官上任了。
秦柏则对王复林道:“你也不必太早泄气,试着考一考也好。馆选是在四月中,你本来基础就好,多向你兄长请教,未必没有希望。实在不成,也不过是稍晚几日授官罢了。”
王复林想想也对,顿时又充满了勇气,脸上露出笑容来。
于承枝与胡昆都放弃了庶吉士考试,选择直接授官。他们的成绩本来就有限,也不想去跟别人竞争了。早早授了官,他们也好回乡祭祖去,然后再带着家眷上任。倒是官职的选择,他们还得跟老师秦柏好好商量商量,也要征求一下王复中的意见。
王复中暂时没有什么意见。他欢喜得不得了呢。虽然他自从任了侍中之职,便一向低调得很,但如今弟弟高中进士,两位师弟兼姻亲也榜上有名,他们王家等于是一下添了三位进士,前途更加光明,他也不再是独力支撑了,这等喜事,怎能不好好庆祝庆祝?弟弟能不能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都不是太重要,以后再提也不迟。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得先摆酒席庆祝——当然是只限亲友,不请外客了——然后还得郑重备上一份大礼,送到老师秦柏面前,谢过秦柏培养他们兄弟以及同窗们的恩情。
王家谢师谢得很是正式,也挺热闹的,京城上下流传起了各种小道消息,而永嘉侯秦柏的“明师”之名,也彻底传开了。
那些不为人知的学生除外,拜在永嘉侯秦柏门下的学生,只要是上京参加会试的,基本都能有所斩获。王复中、王复林兄弟就不提了;外放的吴少英,还有今科的于承枝与胡昆,都高中二甲;曾经向秦柏求教过的唐涵也成了进士;还有秦柏的嫡亲侄孙秦简,虽然放弃了殿试,但在会试中是榜上有名的,传闻是嫌名次不好,担心会落入三甲,才想要下科再考。
如此算来,秦柏门下简直就是人才济济!但凡得他悉心教导过的学生,就没有不高中的。就算是年纪轻轻、根基不算牢固又一向没有才名的秦简也不例外。这教学水平简直惊人!京中几位深受人敬重的名师,虽说收的学生比秦柏更多,但还未必有他的效率呢!
还好秦柏的学生们名次有高有低,文风也有参差,胡昆更是会试成绩不错、殿试却一落千丈的典型,明摆着就都是凭真材实学考得的功名,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否则各种闲话还真是挡不住。但也正因为他们都是靠真材实学考得了这样的好成绩,秦柏调|教学生的本事,才真正被人重视起来。
一时间,想要拜在秦柏门下求学的学子顿时多了许多。好几户皇亲勋贵人家托人捎话,想要让家中晚辈上门拜访,一些官宦人家则是为自家子弟求上门,想要成为秦柏的新学生。哪怕不能正式拜师,能跟着秦柏读两年书也好呀。不但能在学业上有所长进,将来考得功名,有一位国舅爷做老师,说不定还能在皇帝与太子耳边留名呢!
秦柏哪里会不知道这些人的打算?他年纪也大了,教完秦简之后,暂时不想再教新学生。或许等到家中的孙子、侄孙们大些之后,他会有兴趣指点指点他们的学业,但现在?看着这些求上门来、目的明确又心思不纯的官宦权贵子弟,他还真提不起什么兴趣,除非当中有哪个好苗子,能让他动心吧。然而,真正的好苗子恐怕早就被名家收了去,哪里还能耽搁到今日,才便宜了他呢?
秦柏淡定地通过几位来往比较多的士林友人,向外传递了信息,表示暂时不想再收徒了。他如今是外戚,总是要避嫌的。王复林等人是他从前在微末时收的弟子,秦简则是自家晚辈,教一教无妨。但他真的没打算再培养出几个文官苗子,进入朝廷担当要职啊。
这时候,外界才忽然想起,永嘉侯秦柏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个外戚。
太子妃的娘家父亲唐老尚书成为外戚之后,就没再担任过主考官。太后娘娘的娘家兄弟们在成为外戚之后,也没担任过学官或考官一类的职务。外戚确实在这方面是有禁忌的。众人能理解秦柏的决定,但心里更为惋惜了。不过不要紧,不拜师也没什么,孩子们还可以时常上门去求教学问呀!没有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效果还是一样的!
秦柏对此头痛不已,只能想办法一一婉拒。实在婉拒不了的,才略为指点一二,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得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为此他还跟老妻牛氏商量:“天气渐暖,我们横竖闲着,不如到庄上去住几日,散散心?咱们夫妻俩也许久不曾出门游玩了,趁此机会,我也多陪陪你。”
牛氏知道他为什么要出门:“你想躲人就躲人吧,怎么还拿我做借口?别叫外面的人知道了,暗地里埋怨我。”说完了又想笑,“这么为难么?大不了求皇上替你说句话,叫那些人别来烦你就是。”
秦柏叹气:“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皇上日理万机,我怎能拿这种小事去烦他?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牛氏道:“你要是真想到庄子上住些日子,我也随你。但咱们上下这一大家子,不可能都随咱们去的。平哥、安哥都有差事,安哥媳妇要照看两个孩子,府里也离不得人。只怕连含真都不能陪我们一块儿去,安哥媳妇如今还不能独当一面。”
秦柏笑道:“那就谁都不带,只你跟我两人去就好了。平日里你总为儿孙们操心,如今也该暂时放下他们,只顾着我一个人了。”
牛氏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轻拍了他一记:“当着孩子们的面,胡说什么呢?!也不怕人笑话!”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很快就答应了丈夫的请求,决定等秦锦华生日一过,他们老夫老妻就出城去住上一两个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