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以晋代吴建东晋(1 / 2)
北府之名,即来自江北各府、各郡的侨民组建的军队。
司马炎死后,晋国占据的中原一带很不太平,先是被诸胡洗掠了一番,使得冀州、幽州等地的大族相继南逃。
如祖逖家族一样,向西往关中,投奔汉国的不少,但也有一部分听信了赵广阎王嗜杀的谣言,带着家族向南方一带迁移。
由于晋、吴之间在江淮一线对峙,这些流民过不了长江,只能聚集在广陵,也就是后世的扬州一带苟活。
从北往南的这一路,客观上讲,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身体不行的,老弱的都死于途中,剩下来强健有力的,则在这江北一带侨居了下来。
广陵也是水网地带,北方侨民开始时对水还有畏惧,等发现河道水汊里的鱼虾等能够养活家人时,这些侨居流民也纷纷学会了水里扑腾的本事。
司马骏、司马肜以参军就粮为口号,很快就募编操练起了一支强军,相比吴军来说,这支北府兵水战陆战皆是内行,战斗力要超过南岸的吴军甚多。
在长江之南的江东,吴帝孙皓残暴专横,滥杀朝臣,外战又连连不利,在吴国的声望已经跌到无法再低。
相比而言,太子妃司马徽有孙瑾背后支持,这几年开始逐渐在吴国发展势力,朝堂上的相当一部分官员,在考虑到孙瑾即位的可能性后,也开始倒向司马徽一系。
孙皓在朝堂上召集众人商议了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好的办法,有能力能计谋的人,现在谁还会给孙皓出谋划策,朝臣中即便还有几个有些主意的,也很默契的不发一言。
反正不出声你孙皓抓不到什么把柄,而要是建言了,那万一计谋失败,岂不是阖家都要遭秧,这等诡异的情形,在朝代的末年出现并不鲜见,比如明末那位非常勤政的崇祯皇帝,也和孙皓一样,有困难时问朝臣,等出了问题时杀朝臣,从来不认真审视一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现在汉国国势如日中天,吴国官员中的机敏之人,已经开始暗中向汉国那边打探消息了,比如,有几个隐约察觉到薛莹不正常的,就借着攀亲等理由聚到了薛府,希望通过薛莹和汉国朝堂联系上。
薛莹没想到,他一次无意的出使,就给自己带来了领先一步的好处,这让他心情很是愉快,高兴之余,薛莹也就不再掩饰与汉国的关系,来往于薛府的官员络绎不绝。
薛莹幻想着,或许不用等到明年,江东就是汉国的地盘了,而到了那时薛家就是妥妥的江东大族。
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脑补能力真的很强,薛莹也不想想,江东动荡的根源就是大族兼并土地,宗族和山越叛乱起伏,赵广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吴国那一套不成功的做法。
玄武湖畔,太子孙瑾府上。
司马徽正在接见江北来使,她一身华丽的绣裙,头上珠翠琳琅,衬着其面容分外的雍容华丽,孙皓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按司马徽的推算,再过两、三年这个吴国的末帝就要病逝,而接下来,等到孙瑾登上皇位,这江东就能改天换地,变成司马家的晋国。
昔日,司马昭承了父兄两代打下的基础,偷天换日变魏为晋,而今,她司马徽虽是女流之辈,但也有变吴为晋的雄心壮志。
若是有一天,建业城头树起晋国大旗,司马徽的名字将写入青史,而不是只有一个姓氏。
代表司马骏、司马肜前来的是琅琊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觐的儿子,现年只有六岁的司马睿,司马家人丁凋零,司马睿自小聪慧,甚有才略,司马骏等人想着在江北太不安全,不如先送过江,到司马徽处更加的安稳。
司马睿还小,暂时派不上用场。
陪同司马睿来江东的晋国官员却是大才,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逃出开封城的王戎,琅琊王氏与司马伷一系关系密切,这一次到江东来,王戎也是投石问路,想要另寻一处地方,安排王氏一支在江东发展。
北方是回不去了。
汉军席卷中原的大势已成,王戎已经没有了与汉军争雄的心思,他现在只想着,带着琅琊王氏的一支,跑到赵广打不到的地方。
然而,遍数九州之地。
如今除了青州、徐州还在晋国残余势力控制中,扬州归属吴国外,其余各处均已是赵广治下的汉国土地。
青、徐两州在面对连战连捷的汉军时能不能守住,王戎一点都不抱希望。
青州有啥?
青州的晋军充其量就是孟观的五千郡兵,还有一些驻守郡县的三线部队,这些兵卒都是被汉军打怕了的,孟观也是一样。
按王戎的推断,这会儿估计孟观已经在和汉国方面接洽了,他们这些晋国的余孽要是去了青州,那就是妥妥的给孟观送上投名状。 ↑返回顶部↑
司马炎死后,晋国占据的中原一带很不太平,先是被诸胡洗掠了一番,使得冀州、幽州等地的大族相继南逃。
如祖逖家族一样,向西往关中,投奔汉国的不少,但也有一部分听信了赵广阎王嗜杀的谣言,带着家族向南方一带迁移。
由于晋、吴之间在江淮一线对峙,这些流民过不了长江,只能聚集在广陵,也就是后世的扬州一带苟活。
从北往南的这一路,客观上讲,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身体不行的,老弱的都死于途中,剩下来强健有力的,则在这江北一带侨居了下来。
广陵也是水网地带,北方侨民开始时对水还有畏惧,等发现河道水汊里的鱼虾等能够养活家人时,这些侨居流民也纷纷学会了水里扑腾的本事。
司马骏、司马肜以参军就粮为口号,很快就募编操练起了一支强军,相比吴军来说,这支北府兵水战陆战皆是内行,战斗力要超过南岸的吴军甚多。
在长江之南的江东,吴帝孙皓残暴专横,滥杀朝臣,外战又连连不利,在吴国的声望已经跌到无法再低。
相比而言,太子妃司马徽有孙瑾背后支持,这几年开始逐渐在吴国发展势力,朝堂上的相当一部分官员,在考虑到孙瑾即位的可能性后,也开始倒向司马徽一系。
孙皓在朝堂上召集众人商议了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好的办法,有能力能计谋的人,现在谁还会给孙皓出谋划策,朝臣中即便还有几个有些主意的,也很默契的不发一言。
反正不出声你孙皓抓不到什么把柄,而要是建言了,那万一计谋失败,岂不是阖家都要遭秧,这等诡异的情形,在朝代的末年出现并不鲜见,比如明末那位非常勤政的崇祯皇帝,也和孙皓一样,有困难时问朝臣,等出了问题时杀朝臣,从来不认真审视一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现在汉国国势如日中天,吴国官员中的机敏之人,已经开始暗中向汉国那边打探消息了,比如,有几个隐约察觉到薛莹不正常的,就借着攀亲等理由聚到了薛府,希望通过薛莹和汉国朝堂联系上。
薛莹没想到,他一次无意的出使,就给自己带来了领先一步的好处,这让他心情很是愉快,高兴之余,薛莹也就不再掩饰与汉国的关系,来往于薛府的官员络绎不绝。
薛莹幻想着,或许不用等到明年,江东就是汉国的地盘了,而到了那时薛家就是妥妥的江东大族。
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脑补能力真的很强,薛莹也不想想,江东动荡的根源就是大族兼并土地,宗族和山越叛乱起伏,赵广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吴国那一套不成功的做法。
玄武湖畔,太子孙瑾府上。
司马徽正在接见江北来使,她一身华丽的绣裙,头上珠翠琳琅,衬着其面容分外的雍容华丽,孙皓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按司马徽的推算,再过两、三年这个吴国的末帝就要病逝,而接下来,等到孙瑾登上皇位,这江东就能改天换地,变成司马家的晋国。
昔日,司马昭承了父兄两代打下的基础,偷天换日变魏为晋,而今,她司马徽虽是女流之辈,但也有变吴为晋的雄心壮志。
若是有一天,建业城头树起晋国大旗,司马徽的名字将写入青史,而不是只有一个姓氏。
代表司马骏、司马肜前来的是琅琊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觐的儿子,现年只有六岁的司马睿,司马家人丁凋零,司马睿自小聪慧,甚有才略,司马骏等人想着在江北太不安全,不如先送过江,到司马徽处更加的安稳。
司马睿还小,暂时派不上用场。
陪同司马睿来江东的晋国官员却是大才,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逃出开封城的王戎,琅琊王氏与司马伷一系关系密切,这一次到江东来,王戎也是投石问路,想要另寻一处地方,安排王氏一支在江东发展。
北方是回不去了。
汉军席卷中原的大势已成,王戎已经没有了与汉军争雄的心思,他现在只想着,带着琅琊王氏的一支,跑到赵广打不到的地方。
然而,遍数九州之地。
如今除了青州、徐州还在晋国残余势力控制中,扬州归属吴国外,其余各处均已是赵广治下的汉国土地。
青、徐两州在面对连战连捷的汉军时能不能守住,王戎一点都不抱希望。
青州有啥?
青州的晋军充其量就是孟观的五千郡兵,还有一些驻守郡县的三线部队,这些兵卒都是被汉军打怕了的,孟观也是一样。
按王戎的推断,这会儿估计孟观已经在和汉国方面接洽了,他们这些晋国的余孽要是去了青州,那就是妥妥的给孟观送上投名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