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深情 第5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袁老师说明意图:“想和你打听一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
  袁慕然稍显讶异:“谁家要申遗?”
  袁老师答:“具体还没定好,想先问问流程。”
  袁慕然颔首:“申遗不是简单事,需要很多资料,过程比较漫长,结果也未必成功。”
  袁老师失笑:“复杂我们能猜到,不然让你过来干什么,”他偏了下于知乐的方向:“你晓得的,咱们陈坊既然要被拆,我们就争取争取,想把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这不!小乐提了个建议,就是申遗,文化遗产是什么东西,国家保护的东西,有了这份底气,旁人还敢随便动嘛?”
  袁慕然瞥了眼于知乐:“我简单说下吧,如果想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先定好具有当地特色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民间文学故事,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医药等等,都可以。但它必须独特,有历史厚度和渊源,质量高,传下来的时间越长,可能越容易通过,而且我们递交的材料和申请,先要经过市里面专家过目和评估,认为符合标准,才会由他们递交到国家文.化.部,再由那边的评审团进行审议和认定,上一批,也就是第四批非遗,申报的有一千多个,最后通过的不到300个。”
  他认为大家把一切都想得过于轻松。
  “这么低啊?”徐镇长咂舌。
  “是,尤其近年来申遗热,评选认定会变得更加严格,”袁慕然看了看父亲,继续往下说:“爸,你说是为了阻止拆迁,但我上面说的这些东西,都是非物质的,我不知道这么说你们能不能理解,非遗是无形的财富,申到了当然是好事,因为一旦进入国家级名录,这个地方就有名气了。但国家保护的是技艺,并非技艺的所在地。很多地方消失了,但技术还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于知乐抿了口茶,提出异议:“上海里弄为什么没有被拆?”
  袁慕然看回去:“你说的上海石库门建造技艺吧,确实是国家非遗,但有的地方还是拆了。”
  说到这里,青年遥遥望了眼大门:“我们陈坊的弄堂,跟那个差不多,有了先例,后面的就很难再出头。”
  于知乐反驳:“两者风格并不一样,上海弄堂不也先借鉴了北京四合院。”
  袁慕然回:“但上海弄堂很有特点,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外国人在自己租界里建造出来供江浙沪有钱人避难用的,它的门的设计非常与众不同,中西合璧的风格也很强烈,有代表性,是老上海的缩影。”
  他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就像客家土楼建筑,也是非遗之一,我们一看也知道是客家土楼,陈坊想要在建筑技艺方面申遗,就必须拿出一些不一样,一针见血的东西来。”
  房子都是老一辈建造的,于知乐对此所知寥寥。
  在场老人也陷入沉思,竭尽全力想找出别出心裁的地方。
  当初建房子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纯粹,为了安居乐业,谁会留心当中的特殊奥妙。
  安静的空档里,袁慕然拿出手机,凝眉看了会,转而递给于知乐。
  于知乐一愣,接了过去。
  那上面是几项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的非遗项目,有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四川的丹巴古雕石砌技艺、雁门民居、地坑院……等等……
  粗略翻阅了几张图片,的确极具备当地特色,风格迥异。
  于知乐把手机还回去,打破沉默:“你意思是,这个方法行不通?”
  袁慕然微微摇头:“不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我当然也秉持着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但我必须说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申遗必须建立在给出的项目很有质量的前提下,否则是无用功,白费劲。”
  “第二,即使申遗成功,陈坊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保留下来,拿你们一直说的上海弄堂打比方,之前我也说了,有一部分难逃被拆的命运,剩下的,多数也发展成了小型商业街和民宿。”
  “未拆那部分存在的价值,除去它确实有特色,也因为它的有特色带来了商业价值,所以它可以存活。”
  “为什么现在全国到处申遗,说到底还是为了挣钱,带动当地旅游业。大家都图新鲜,爱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花钱。”
  袁老师眉头紧锁:“那你就是说,无论如何,就算申遗成功,我们陈坊都必须商业化才能活下去?”
  袁慕然呷了口茶:“是这个意思,历史证明,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通常没什么好结果,中国也是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