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41节(2 / 4)
孙策沉吟不语。钟繇虽然没说他对党人的看法有偏颇,但是强调党人的牺牲对他有参考作用,却不能说全是牵强。他之所以发宏愿,要改变华夏文明的进程,某种程度上不就是不希望看到社会精英变成权力的附庸,以争当皇权的奴才为荣么。从这一点上看,党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他的预期的,他反对党人,只是反对他们的偏激,反对他们的封闭,反对他们不务实罢了。
他无法反对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也无法否定党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至少李膺、范滂那一代党人是有这样的风骨的。
“道术乖离,重道而轻术,此党人所以败。道术相依,以术证道,此大王所以胜。”钟繇抚着胡须,淡淡地笑道:“大王欲行王道,以王道胜霸道,志向高远,令人钦佩。只不过曲高和寡,正道迂远,非大仁大勇者难行,非大智大圣者难知,天下能体会大王深意者屈指可数,不过二三子尔。”
孙策笑了。不管钟繇这是真话还是奉承,听起来果然舒服,让他颇有得遇知音,如饮醇酒之乐。他也清楚自己有些理想化,午夜梦回,时常有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走上王莽的旧路。社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几个人、几年就能实现,他一个穿越者,痴心妄想的想改变历史进程,焉知不会弄巧成拙,成了王莽或者叶轻眉?
郭嘉适时开口,引导话题继续。“听钟君此言,我等辅佐大王也是坐井观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钟繇微微一笑。他不好当面批评孙策,但批评郭嘉却一点问题也没有。“奉孝,若大王用秦政,行霸道,几年内能荡平天下?”
郭嘉眨眨眼睛,反问道:“钟君以为几年?”
“三年,最多五年。五州有天下户口之半,征发士伍,可得兵五六十万,箕敛钱粮,可立得五年之粮,一年平关中,一年平河北,一年扫荡四边。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下户口减半,然后下轮台之诏,与民休息,天下可安。”
“是吗?”郭嘉笑得更加得意。“既然如此轻松,为何大王不肯,偏要与朝廷、袁谭纠缠?”
“因为大王所欲得者并非天下,而是王道。他要向天下人证明王道可胜霸道,行不由径,堂堂之阵,才是王道。”钟繇转向孙策,目光灼灼。“大王,繇无才德,唯有年齿,倚老卖老,斗胆妄言,若有冒犯,还请大王海涵。”
孙策莞尔而笑。这老头果然鬼精鬼精的,话说得这么动听,姿态又放得这么低,我感激你都来不及,哪里还能生气。就算真有什么不满意的也不好意思生气啊。难怪他能活八十几岁,七十多岁还能生个聪明绝顶能败家的老来子。
不过钟繇这几句话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也许是旁观者清,他看得比张纮、郭嘉这些近臣更透彻。我不是不能迅速平定天下,我只是不想赢得太艰难,惨胜如败,打得头破血流多没意思。我不仅要赢,还要赢得轻松、漂亮。我要向天下人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拥有实力,拥有尊严,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此之前,留着天子、袁谭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蹦跶,看他们能蹦个什么结果出来,能不能逼得我全力以赴。看着对手气急败坏,咬牙切齿,却无奈我何,也是一种享受啊。
“钟君谦虚了。谬赞不敢当,却颇受启发。前路茫茫,我也是摸索着前进,并不清楚能走到哪一步,若有钟君这样的智者相辅,心里就塌实多了。钟君,既来之,则安之,不妨在这里先住一段时间,容我时时请益,如何?”
钟繇大喜,一路上都悬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荀文若,这次你真是错过了。天子虽是英才,礼贤下士,可是和吴王比起来,终究还是略逊一筹啊。钟繇离席,拜倒在地。
“繇穷极来奔,蒙大王不弃,敢不效愚忠,竭驽才,进妄言,冀有一言之得。”
孙策这次没有谦虚,从容受了钟繇的大礼。既然要做君臣,君臣的礼节总是要有的。就算钟繇以后一个建议不提,仅是左冯翊临阵潜逃就可以打天子一个大耳光。对内而言,有钟繇这个汝颍老名士出面,对汝颍士风的整顿也能实现重大突破。
眼前就有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蒋干说过,钟繇的功利心很重,一直想带兵,而他现在就需要一个人深入商洛,到关中的大门口屯田。钟繇在这个时候送上门来,简直是天意,不用选,就是他了。
当然,这个机会不能给得太随意,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珍惜。先吊他一段时间胃口,年后再说。趁着过年的机会,让他回颍川露个面,做一次虎皮。
孙策心中主意打定,不再谈具体的安排,转而与钟繇谈笑风生,说起了书法。“久闻钟君书道精深,名闻关中,世人不论贵贱,皆以得钟君所书墓志为荣。正巧有一件事要劳烦钟君,还请钟君不要推辞才好。”
钟繇心知肚名,这种事是躲不掉的。“愿为大王效劳,不知是大王的哪位亲友?”
“嗯,不是一位两位,是几十位。”孙策对刚刚进门的袁权、袁衡姊妹招招手,笑道:“王后,夫人,你们来得正好,大书家就在眼前。”
钟繇脸色微变,看向孙策的眼神有些异样。
第1965章 站得高,看得远
既然决定来投,就要被人当刀使,这点觉悟钟繇还是有的,只是没想到孙策这么不客气,直接扔给他这么艰巨的一个任务。
几十篇碑文墓志不算什么,问题是这些墓主的身份太敏感了。袁隗、袁基等人被王允杀掉,之前是赖在董卓头上,这几年已经被揭露出来,这笔账要算在袁绍、王允的头上。袁绍、王允都已经死了,账要他们的儿子和同党来还,为袁隗、袁基写墓碑就是要向他们开战。
袁隗、袁基的遗骸不是早就运回来了么,还没下葬?怕是这个任务棘手,没人愿意接吧?没资格出手孙策看不上,孙策看得上的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想想也是,袁基也就罢了,袁隗可不是什么好鸟,董卓废立时他是助纣为虐的帮手,就是从他解下少帝玺绶,将少帝扶下御座,大义有亏。为他写墓碑,着实有损名声。
钟繇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面对上前致谢的袁权姊妹,他还得挤出一副欣然从命的笑脸。
郭嘉看在眼里,忍着笑,瞅了一眼钟夫人。钟夫人也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对钟繇表示同情。她其实很清楚,袁权、袁衡姊妹对袁隗没什么感情可言,这不过是孙策用来恶心对手的伎俩罢了,否则蔡邕岂能推得掉,钟繇撞上了就只能认倒霉,谁叫他连一点讲条件的资格都没有呢。
钟夫人设座,袁衡坐在上首,袁权相陪,静静地听孙策与钟繇闲聊。孙策谈不上什么经学,但他在书法上的见识却连钟繇也甘拜下风。郭嘉等人都很意外,他们知道孙策的书法好,却不知道孙策在书道上的境界也这么高,说得头头是道,自有大家风范,什么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之类的比喻信手拈来,贴切而自然,形象之极。 ↑返回顶部↑
他无法反对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也无法否定党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至少李膺、范滂那一代党人是有这样的风骨的。
“道术乖离,重道而轻术,此党人所以败。道术相依,以术证道,此大王所以胜。”钟繇抚着胡须,淡淡地笑道:“大王欲行王道,以王道胜霸道,志向高远,令人钦佩。只不过曲高和寡,正道迂远,非大仁大勇者难行,非大智大圣者难知,天下能体会大王深意者屈指可数,不过二三子尔。”
孙策笑了。不管钟繇这是真话还是奉承,听起来果然舒服,让他颇有得遇知音,如饮醇酒之乐。他也清楚自己有些理想化,午夜梦回,时常有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走上王莽的旧路。社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几个人、几年就能实现,他一个穿越者,痴心妄想的想改变历史进程,焉知不会弄巧成拙,成了王莽或者叶轻眉?
郭嘉适时开口,引导话题继续。“听钟君此言,我等辅佐大王也是坐井观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钟繇微微一笑。他不好当面批评孙策,但批评郭嘉却一点问题也没有。“奉孝,若大王用秦政,行霸道,几年内能荡平天下?”
郭嘉眨眨眼睛,反问道:“钟君以为几年?”
“三年,最多五年。五州有天下户口之半,征发士伍,可得兵五六十万,箕敛钱粮,可立得五年之粮,一年平关中,一年平河北,一年扫荡四边。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下户口减半,然后下轮台之诏,与民休息,天下可安。”
“是吗?”郭嘉笑得更加得意。“既然如此轻松,为何大王不肯,偏要与朝廷、袁谭纠缠?”
“因为大王所欲得者并非天下,而是王道。他要向天下人证明王道可胜霸道,行不由径,堂堂之阵,才是王道。”钟繇转向孙策,目光灼灼。“大王,繇无才德,唯有年齿,倚老卖老,斗胆妄言,若有冒犯,还请大王海涵。”
孙策莞尔而笑。这老头果然鬼精鬼精的,话说得这么动听,姿态又放得这么低,我感激你都来不及,哪里还能生气。就算真有什么不满意的也不好意思生气啊。难怪他能活八十几岁,七十多岁还能生个聪明绝顶能败家的老来子。
不过钟繇这几句话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也许是旁观者清,他看得比张纮、郭嘉这些近臣更透彻。我不是不能迅速平定天下,我只是不想赢得太艰难,惨胜如败,打得头破血流多没意思。我不仅要赢,还要赢得轻松、漂亮。我要向天下人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有拥有实力,拥有尊严,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此之前,留着天子、袁谭又有什么关系?让他们蹦跶,看他们能蹦个什么结果出来,能不能逼得我全力以赴。看着对手气急败坏,咬牙切齿,却无奈我何,也是一种享受啊。
“钟君谦虚了。谬赞不敢当,却颇受启发。前路茫茫,我也是摸索着前进,并不清楚能走到哪一步,若有钟君这样的智者相辅,心里就塌实多了。钟君,既来之,则安之,不妨在这里先住一段时间,容我时时请益,如何?”
钟繇大喜,一路上都悬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荀文若,这次你真是错过了。天子虽是英才,礼贤下士,可是和吴王比起来,终究还是略逊一筹啊。钟繇离席,拜倒在地。
“繇穷极来奔,蒙大王不弃,敢不效愚忠,竭驽才,进妄言,冀有一言之得。”
孙策这次没有谦虚,从容受了钟繇的大礼。既然要做君臣,君臣的礼节总是要有的。就算钟繇以后一个建议不提,仅是左冯翊临阵潜逃就可以打天子一个大耳光。对内而言,有钟繇这个汝颍老名士出面,对汝颍士风的整顿也能实现重大突破。
眼前就有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蒋干说过,钟繇的功利心很重,一直想带兵,而他现在就需要一个人深入商洛,到关中的大门口屯田。钟繇在这个时候送上门来,简直是天意,不用选,就是他了。
当然,这个机会不能给得太随意,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珍惜。先吊他一段时间胃口,年后再说。趁着过年的机会,让他回颍川露个面,做一次虎皮。
孙策心中主意打定,不再谈具体的安排,转而与钟繇谈笑风生,说起了书法。“久闻钟君书道精深,名闻关中,世人不论贵贱,皆以得钟君所书墓志为荣。正巧有一件事要劳烦钟君,还请钟君不要推辞才好。”
钟繇心知肚名,这种事是躲不掉的。“愿为大王效劳,不知是大王的哪位亲友?”
“嗯,不是一位两位,是几十位。”孙策对刚刚进门的袁权、袁衡姊妹招招手,笑道:“王后,夫人,你们来得正好,大书家就在眼前。”
钟繇脸色微变,看向孙策的眼神有些异样。
第1965章 站得高,看得远
既然决定来投,就要被人当刀使,这点觉悟钟繇还是有的,只是没想到孙策这么不客气,直接扔给他这么艰巨的一个任务。
几十篇碑文墓志不算什么,问题是这些墓主的身份太敏感了。袁隗、袁基等人被王允杀掉,之前是赖在董卓头上,这几年已经被揭露出来,这笔账要算在袁绍、王允的头上。袁绍、王允都已经死了,账要他们的儿子和同党来还,为袁隗、袁基写墓碑就是要向他们开战。
袁隗、袁基的遗骸不是早就运回来了么,还没下葬?怕是这个任务棘手,没人愿意接吧?没资格出手孙策看不上,孙策看得上的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想想也是,袁基也就罢了,袁隗可不是什么好鸟,董卓废立时他是助纣为虐的帮手,就是从他解下少帝玺绶,将少帝扶下御座,大义有亏。为他写墓碑,着实有损名声。
钟繇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面对上前致谢的袁权姊妹,他还得挤出一副欣然从命的笑脸。
郭嘉看在眼里,忍着笑,瞅了一眼钟夫人。钟夫人也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对钟繇表示同情。她其实很清楚,袁权、袁衡姊妹对袁隗没什么感情可言,这不过是孙策用来恶心对手的伎俩罢了,否则蔡邕岂能推得掉,钟繇撞上了就只能认倒霉,谁叫他连一点讲条件的资格都没有呢。
钟夫人设座,袁衡坐在上首,袁权相陪,静静地听孙策与钟繇闲聊。孙策谈不上什么经学,但他在书法上的见识却连钟繇也甘拜下风。郭嘉等人都很意外,他们知道孙策的书法好,却不知道孙策在书道上的境界也这么高,说得头头是道,自有大家风范,什么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之类的比喻信手拈来,贴切而自然,形象之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