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晚打不如早打(1 / 2)
虽然得到元首的指示,让牧浩洋在对欧问题上有了较为明确的目的,但是却打乱了他的战略计划,因为他准备在年底攻打夏威夷群岛。如果与欧洲联邦的谈判破裂,那么在年底就得进军欧洲大陆。
问题就在这里。
从军事上讲,进军欧洲大陆是陆军的任务,与海军没有多大关系,可是海军肯定不能错过这场好戏,总得意思一下吧,比如派遣一支舰队进入地中海,实现进军大西洋的梦想,在欧洲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一来,海军能够用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就将减少。
虽然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兵力优势将较为明显,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地步。如果派遣六支航母战斗群去地中海,那么在太平洋上,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就没有优势了。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要么提前、要么延迟。
显然,延迟不是理想选择。
虽然黄瀚林没有明确提出必须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但是牧浩洋却知道,肯定有希望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而且越早结束战争,好处就越大。另外,在战争部长的位置上,牧浩洋能够掌握很多连杜小蕾都不清楚的资料,因此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中国在二零五五年的战争开支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也是在国内经济秩序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比例。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二零五五年把百分之六十的产出都用在了战争上。
这就意味着,国内劳动者在付出了艰辛劳动之后,只能获得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
如果在和平时期,国民经济早就崩溃了。
即便在战争时期,这种状况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通过从同盟集团中获取利益,中国早就爆发经济危机了。当然,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战争开支,也与社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即便只能分享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中国公民也能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受战争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对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进行管制,只制订了一个较为宽松的限购政策,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成年人每月限制够五十公斤粮食、二十公斤肉类、十公斤鱼类、十公斤禽蛋、二十五公斤蔬菜、五公斤食用油,并且严厉打击市场投机倒把行为,故意炒作生活物资物价、金额超过一百万元的为严重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事实上,如此宽松的限购政策,使任何炒作物价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因为即便参与高强度的社会劳动,一个成年人一个月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食物。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粮食的话,相当于人均年消费两千公斤,而在战前,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也不到两千公斤。
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的国内环境,正是中国军队在前线表现神勇的关键因素。
官兵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什么?说得大一些,是捍卫祖国,履行军人的职责。说得小一些,就是捍卫自己家园,让身在后方的亲人能够过上安全、稳定、富足的生活,不让亲人受到战火荼毒。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榨干。
问题是,如果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战争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至少会使取胜的价值大打折扣。
当时,牧浩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前线的进展一切顺利,在二零五六年,中国能够把战争开支所占比例维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甚至能够有所降低,主要是几个主要战场上的战斗都已结束,军队的作战强度开始降低,战争物资消耗量也大大降低,没有必要继续把重点放在军事生产上,可以释放出部分生产力。
问题是,如果拖到二零五七年,那就不容乐观了。
要知道,战争拖到二零五七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战局逆转,二是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显然,前者不大可能,就算遇到了麻烦,美军也没有机会反败为胜。
关键就在后者。
虽然牧浩洋希望美国当局能够认清形势,在中国军队攻上北美大陆之前投降,但是他又不会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美国有雄厚的国家基础,还有大量没有动员的国民,也就很有可能负隅顽抗。
如此一来,早一天打到美国本土,肯定比晚一天打过去更加有利。
原因很简单,美国肯定会扩大战争动员规模,也肯定会全力提高军事产能,只是这些行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军队的进军速度够快,就能赶在美国榨干最后一滴战争潜能之前打败美国,也就能够避免使战争规模扩大,避免在美国本土打一场恶仗。
这个机会,就在二零五六年。
牧浩洋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表明,美国肯定能在二零五六年来一次大爆发,比如征召两千万以上的军人,把军事产能提高一倍、甚至两倍,完善本土的战略防御部署,做好打本土防御战的准备。 ↑返回顶部↑
问题就在这里。
从军事上讲,进军欧洲大陆是陆军的任务,与海军没有多大关系,可是海军肯定不能错过这场好戏,总得意思一下吧,比如派遣一支舰队进入地中海,实现进军大西洋的梦想,在欧洲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一来,海军能够用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就将减少。
虽然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兵力优势将较为明显,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地步。如果派遣六支航母战斗群去地中海,那么在太平洋上,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就没有优势了。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要么提前、要么延迟。
显然,延迟不是理想选择。
虽然黄瀚林没有明确提出必须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但是牧浩洋却知道,肯定有希望在二零五六年结束战争,而且越早结束战争,好处就越大。另外,在战争部长的位置上,牧浩洋能够掌握很多连杜小蕾都不清楚的资料,因此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中国在二零五五年的战争开支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也是在国内经济秩序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比例。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二零五五年把百分之六十的产出都用在了战争上。
这就意味着,国内劳动者在付出了艰辛劳动之后,只能获得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
如果在和平时期,国民经济早就崩溃了。
即便在战争时期,这种状况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通过从同盟集团中获取利益,中国早就爆发经济危机了。当然,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战争开支,也与社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即便只能分享百分之四十的劳动成果,中国公民也能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受战争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对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进行管制,只制订了一个较为宽松的限购政策,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成年人每月限制够五十公斤粮食、二十公斤肉类、十公斤鱼类、十公斤禽蛋、二十五公斤蔬菜、五公斤食用油,并且严厉打击市场投机倒把行为,故意炒作生活物资物价、金额超过一百万元的为严重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事实上,如此宽松的限购政策,使任何炒作物价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因为即便参与高强度的社会劳动,一个成年人一个月也消耗不了如此多的食物。要知道,如果折算成粮食的话,相当于人均年消费两千公斤,而在战前,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也不到两千公斤。
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的国内环境,正是中国军队在前线表现神勇的关键因素。
官兵在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什么?说得大一些,是捍卫祖国,履行军人的职责。说得小一些,就是捍卫自己家园,让身在后方的亲人能够过上安全、稳定、富足的生活,不让亲人受到战火荼毒。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榨干。
问题是,如果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战争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至少会使取胜的价值大打折扣。
当时,牧浩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如果前线的进展一切顺利,在二零五六年,中国能够把战争开支所占比例维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甚至能够有所降低,主要是几个主要战场上的战斗都已结束,军队的作战强度开始降低,战争物资消耗量也大大降低,没有必要继续把重点放在军事生产上,可以释放出部分生产力。
问题是,如果拖到二零五七年,那就不容乐观了。
要知道,战争拖到二零五七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战局逆转,二是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显然,前者不大可能,就算遇到了麻烦,美军也没有机会反败为胜。
关键就在后者。
虽然牧浩洋希望美国当局能够认清形势,在中国军队攻上北美大陆之前投降,但是他又不会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美国有雄厚的国家基础,还有大量没有动员的国民,也就很有可能负隅顽抗。
如此一来,早一天打到美国本土,肯定比晚一天打过去更加有利。
原因很简单,美国肯定会扩大战争动员规模,也肯定会全力提高军事产能,只是这些行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军队的进军速度够快,就能赶在美国榨干最后一滴战争潜能之前打败美国,也就能够避免使战争规模扩大,避免在美国本土打一场恶仗。
这个机会,就在二零五六年。
牧浩洋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表明,美国肯定能在二零五六年来一次大爆发,比如征召两千万以上的军人,把军事产能提高一倍、甚至两倍,完善本土的战略防御部署,做好打本土防御战的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