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量子理论(2 / 3)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中国才决定建造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并且最后把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家都拉了进来。
事实上,这也是建造工作在二零六三年才正式启动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直到二零六三年,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才基本上肯定了空间能是超过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一种全新的能量,因此在进行与量子理论有关的实验时,肯定不能使用空间能。
做个简单的类比,就好像在核爆炸中,牛顿力学三定律不起作用一样。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只是对于仍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来说,还是花了好几年才搞明白。
当然,这也正好吻合了罗素提出的科技大爆炸理论。
说白了,就是人类提前了两百多年了解与掌握了空间能,科学发展规律被打破,提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时的人类,就好像一群刚刚学会了生活的原始人突然进入了工业时代,发现到处都有火种,却对提高钻木取火的方法没有任何帮助一样。
当然,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因为量子理论是不可取代的物理学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量子理论是横贯整个物理学的,而且也只有量子理论能够准确解释微观现象。从根本上讲,重力场理论仍然是宏观物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宏观物理学现象。与广义相对论相比,重力场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引出了空间能,并且把宏观物理学推广到了空间能领域。也就是说,重力场理论,实际上无法完全解释微观物理学现象,仍然需要量子理论加以完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重力场理论,实际上又是微观与宏观物理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只是,这属于更加深奥的物理学理论了。
当然,在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后,物理学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收获。
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多种微观粒子。
这些新的发现,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论,并且对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了较有说服力的答案。
只是,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时,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仍然太小了,仍然没有让物理学家见识到理论上一定存在的基础粒子。
所谓的基础粒子,就是最微小的、无法再分的粒子。
或者说,基础粒子是组成现有世界的根本物质,已知的所有物质,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是由基础粒子构成的。
那么,基础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的微观粒子,实际上都可以继续分解。也就是说,这些微观粒子,实际上都是由更加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继续分解,就得依靠加速器,即让这些微观粒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国际量子理论研究会的物理学家提出,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已经达到极限,仍然没有发现基础粒子,因此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出资,建造一座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当时,就有物理学家提出,绕太阳建造粒子加速器。
建造方式与地球同步轨道粒子加速器差不多,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安放上百万个加速结点,让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间通过。因为规模大得多,所以科学家估计,能够在这台加速器里找到基本粒子。
问题是,这项工程的规模与实际花费,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承受力。
要知道,在理论上,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建造成本是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的一亿倍,甚至更多。
以当时的情况,恐怕人类联合起来也办不到。
结果就是,政治家都认为量子理论物理学家是些疯子,也就暂时没有把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事情放在心上。
必须承认,人类在这个时候,差点毁在了政治家手里。
要知道,这一耽搁,就是足足二十年。 ↑返回顶部↑
事实上,这也是建造工作在二零六三年才正式启动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直到二零六三年,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才基本上肯定了空间能是超过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一种全新的能量,因此在进行与量子理论有关的实验时,肯定不能使用空间能。
做个简单的类比,就好像在核爆炸中,牛顿力学三定律不起作用一样。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只是对于仍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来说,还是花了好几年才搞明白。
当然,这也正好吻合了罗素提出的科技大爆炸理论。
说白了,就是人类提前了两百多年了解与掌握了空间能,科学发展规律被打破,提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时的人类,就好像一群刚刚学会了生活的原始人突然进入了工业时代,发现到处都有火种,却对提高钻木取火的方法没有任何帮助一样。
当然,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因为量子理论是不可取代的物理学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量子理论是横贯整个物理学的,而且也只有量子理论能够准确解释微观现象。从根本上讲,重力场理论仍然是宏观物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宏观物理学现象。与广义相对论相比,重力场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引出了空间能,并且把宏观物理学推广到了空间能领域。也就是说,重力场理论,实际上无法完全解释微观物理学现象,仍然需要量子理论加以完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重力场理论,实际上又是微观与宏观物理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只是,这属于更加深奥的物理学理论了。
当然,在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后,物理学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收获。
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多种微观粒子。
这些新的发现,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论,并且对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了较有说服力的答案。
只是,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时,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仍然太小了,仍然没有让物理学家见识到理论上一定存在的基础粒子。
所谓的基础粒子,就是最微小的、无法再分的粒子。
或者说,基础粒子是组成现有世界的根本物质,已知的所有物质,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是由基础粒子构成的。
那么,基础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的微观粒子,实际上都可以继续分解。也就是说,这些微观粒子,实际上都是由更加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继续分解,就得依靠加速器,即让这些微观粒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国际量子理论研究会的物理学家提出,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已经达到极限,仍然没有发现基础粒子,因此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出资,建造一座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当时,就有物理学家提出,绕太阳建造粒子加速器。
建造方式与地球同步轨道粒子加速器差不多,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安放上百万个加速结点,让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间通过。因为规模大得多,所以科学家估计,能够在这台加速器里找到基本粒子。
问题是,这项工程的规模与实际花费,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承受力。
要知道,在理论上,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建造成本是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的一亿倍,甚至更多。
以当时的情况,恐怕人类联合起来也办不到。
结果就是,政治家都认为量子理论物理学家是些疯子,也就暂时没有把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事情放在心上。
必须承认,人类在这个时候,差点毁在了政治家手里。
要知道,这一耽搁,就是足足二十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