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佑想到自己已经在紫宸殿住了一个多月,虽然床褥全是新的,但想起来还是有些不舒服。
  敖宸捏了捏他的手,将头靠在杨佑的肩膀上。
  “敖宸,”杨佑耸肩,侧脸小声地和敖宸说话,“你前天晚上用的药膏,不会是父皇留下的吧?”
  (
  敖宸歪着头看他,眼尾上挑,十分风流,“我去内库找的,新的,没人用过。”
  杨佑:……
  一时不知道该夸敖宸聪明还是说他不懂规矩。
  (
  反正也没人管得住敖宸去哪,还不是敖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等批完奏折,已经是深夜了。
  (
  杨佑下令让百官对国事畅所欲言,还真有不少上书启奏的人。
  这些人一反杨庭在位时的唯唯诺诺,打从一开始就激烈地批驳齐国政治。上书指出朝政不足的就占了八成,除去那些无关紧要的抱怨,杨佑看着上书还真有些忧心。
  指出问题固然重要,比它更重要也更为难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杨佑目前看到的大多都是泛泛空谈,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少之又少。
  商洛的想法是从吏治入手,杨佑和刘慧担心的是地方权力过大导致的割据局面,想先限制藩镇和世家发展。
  倒是陆善见提了个让他眼前一亮的建议。
  他提议以后的科考,先将卷子糊名密封后交给制定的人誊抄,然后再将誊抄过的卷子交给考官。
  这样就能避免考生提前拜谒考官,由考官事先内定名次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考官内定已经是齐国的常态,许多读书人科考时都要先到京城来拜谒高官。
  可想而知,最后除了才学样貌冠绝天下的少数人之外,其他中举上榜的考生大多来自于世家。
  世家之所以能绵延多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持着朝廷用人的话语权,在当地占据田地,自成一派。
  杨佑不可能一上台就把所有的世家都消灭,为今之计只有缓缓图之,让寒门士子能够有更多机会登上朝堂。
  陆善见之前同杨佑说过,他学一身本事,不是为了做国师,而是为了做诸葛亮那样的人。
  没想到他还真有点本事。
  杨佑把陆善见的折子放到明日上朝要议的那一堆。
  瑞芳进来给他添了茶,犹豫着说,“陛下,睿王求见。”
  “老六这么晚了来找我做什么?”杨佑揉了揉眼睛,“让他进来。”
  杨休在门外站了一会才入内。
  “什么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