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65节(3 / 4)
是的,泰定帝突然意识到,自家老爹圈的科举考试的内容,真是让人除了死读书外,读不好说的人大概只有一种结局-坐吃等死。
可是,泰定帝问自己,若是他当的不是太子,倘若发现读书没有出路,他会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会的。对于泰定帝来说,读书只是一条出路,并不代表除了读书之外,他不会选择别的出路。反而让家人为了他读书而吃苦受罪。
然而泰定帝也得考虑另一个问题,像他这样懂得变通的人能有几个?
或者更应该说,朝廷给天下读书人释放出的信号就是,除了读书能够光宗耀祖外,再没有其他办法。毕竟就连考试的内容都已经规定在了四书五经内,而且能答题的规矩都定得死死的。
泰定帝知道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要把天下的文人学子都牢牢的掌控在手里,也把大明朝牢牢的握在手中。
然而果真能握得住吗?
真正的聪明人想要完全控制住是很难的,真正能够控制的只有那些蠢货。
然而一旦到了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蠢货果真能够救国救民吗?
有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之际的人,必然是万里挑一的聪明人,所以朝廷对这些人的控制几乎等于零。
所以,定考试范围,不过是让一群蠢人有了机会死记硬背从而有了出仕的机会。甚至因为考试内容的限制,反而让真正的聪明人对朝廷弃之如敝屐。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泰定帝动了这个念头,思来想去之后,召了文臣们入宫商量。
怎么说泰定帝也算是登基为帝了,当上了皇帝也该开恩科。泰定帝的意思也很清楚,他想改一改考试的内容。
这事一丢出来,马上有人道:“这是太上皇登基之后才定下的应试内容。”
“延侯当初就是朝廷刷下的进士。”泰定帝话音落下,本来想拿朱元璋压泰定帝的人,都闭了嘴。
“陛下,这不过是一个例外而已。”好在有人缓过来了,小声的提醒,这只是一个例外是吧。
泰定帝瞥过对方道:“果真只是一个例外而已?”
听出了泰定帝言语中流露出的不善,似乎要借此机会查查,是不是果真像他说的那样,只有那么一个例外。
话都捡好听的说,事实上是不是的,大家心里也有点数。可是眼看泰定帝要较真,那赶紧得把话头转了。
“陛下打算怎么改科举?”泰定帝一照面就已经提出了问题,也表明了态度,要是谁在跟他唱反调,那不是逼得泰定帝拿出真凭实据证明自家老爹错了吗?虽然这么一来,的确让朱元璋面上不好看,然而只要对大明有利,朱元璋也是不会在乎的。
当然也有的臣子觉得,这事儿还是别逼得太紧比较好。难道真有人想看这大明的两代皇帝吵起来吗?
想想朱元璋对泰定帝的态度,只怕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站在儿子这边。
这样一来,有心挑事的人不就成了他们这些臣子?按朱元璋的性子,想要挑拨他们父子感情,朱元璋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要他们的命。
所以,对于泰定帝要做的事,哪怕是要改朱元璋立下的规矩,想改那就让他改吧,朱元璋要是不乐意,自然就会回来找泰定帝的麻烦。
“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也不再局限于答题的方法。明经和明义,农桑等等,你们看着朝廷哪一个部门缺人才的就多加点。”泰定帝顺着这么个思路抛出来,至于到底要怎么做,还得臣子们一道商量。
“太子跟着一道商量,尽快拿出个合适的章程来,明年朕要开恩科。”泰定帝确定的目标,让儿子和朝臣的一道商量,行不行,他看着。
不过这件事情得抓紧了,怎么说明年也是泰定帝登基改元的新一年,那不得趁此机会多收人才。
被点名的朱雄英乖乖的应了一声是,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朱至就对朱元璋框定了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内容而怨念无比,没想到朱至没把这件事提出来,如今泰定帝奔着大局也决定要改科举的内容。
但是,朱雄英也得承认,会读书的人未必就能为国出力,为民尽心,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代表于国无用。
所以,用人之道啊,实在是不好把控。 ↑返回顶部↑
可是,泰定帝问自己,若是他当的不是太子,倘若发现读书没有出路,他会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会的。对于泰定帝来说,读书只是一条出路,并不代表除了读书之外,他不会选择别的出路。反而让家人为了他读书而吃苦受罪。
然而泰定帝也得考虑另一个问题,像他这样懂得变通的人能有几个?
或者更应该说,朝廷给天下读书人释放出的信号就是,除了读书能够光宗耀祖外,再没有其他办法。毕竟就连考试的内容都已经规定在了四书五经内,而且能答题的规矩都定得死死的。
泰定帝知道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要把天下的文人学子都牢牢的掌控在手里,也把大明朝牢牢的握在手中。
然而果真能握得住吗?
真正的聪明人想要完全控制住是很难的,真正能够控制的只有那些蠢货。
然而一旦到了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蠢货果真能够救国救民吗?
有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之际的人,必然是万里挑一的聪明人,所以朝廷对这些人的控制几乎等于零。
所以,定考试范围,不过是让一群蠢人有了机会死记硬背从而有了出仕的机会。甚至因为考试内容的限制,反而让真正的聪明人对朝廷弃之如敝屐。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泰定帝动了这个念头,思来想去之后,召了文臣们入宫商量。
怎么说泰定帝也算是登基为帝了,当上了皇帝也该开恩科。泰定帝的意思也很清楚,他想改一改考试的内容。
这事一丢出来,马上有人道:“这是太上皇登基之后才定下的应试内容。”
“延侯当初就是朝廷刷下的进士。”泰定帝话音落下,本来想拿朱元璋压泰定帝的人,都闭了嘴。
“陛下,这不过是一个例外而已。”好在有人缓过来了,小声的提醒,这只是一个例外是吧。
泰定帝瞥过对方道:“果真只是一个例外而已?”
听出了泰定帝言语中流露出的不善,似乎要借此机会查查,是不是果真像他说的那样,只有那么一个例外。
话都捡好听的说,事实上是不是的,大家心里也有点数。可是眼看泰定帝要较真,那赶紧得把话头转了。
“陛下打算怎么改科举?”泰定帝一照面就已经提出了问题,也表明了态度,要是谁在跟他唱反调,那不是逼得泰定帝拿出真凭实据证明自家老爹错了吗?虽然这么一来,的确让朱元璋面上不好看,然而只要对大明有利,朱元璋也是不会在乎的。
当然也有的臣子觉得,这事儿还是别逼得太紧比较好。难道真有人想看这大明的两代皇帝吵起来吗?
想想朱元璋对泰定帝的态度,只怕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站在儿子这边。
这样一来,有心挑事的人不就成了他们这些臣子?按朱元璋的性子,想要挑拨他们父子感情,朱元璋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要他们的命。
所以,对于泰定帝要做的事,哪怕是要改朱元璋立下的规矩,想改那就让他改吧,朱元璋要是不乐意,自然就会回来找泰定帝的麻烦。
“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也不再局限于答题的方法。明经和明义,农桑等等,你们看着朝廷哪一个部门缺人才的就多加点。”泰定帝顺着这么个思路抛出来,至于到底要怎么做,还得臣子们一道商量。
“太子跟着一道商量,尽快拿出个合适的章程来,明年朕要开恩科。”泰定帝确定的目标,让儿子和朝臣的一道商量,行不行,他看着。
不过这件事情得抓紧了,怎么说明年也是泰定帝登基改元的新一年,那不得趁此机会多收人才。
被点名的朱雄英乖乖的应了一声是,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朱至就对朱元璋框定了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内容而怨念无比,没想到朱至没把这件事提出来,如今泰定帝奔着大局也决定要改科举的内容。
但是,朱雄英也得承认,会读书的人未必就能为国出力,为民尽心,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代表于国无用。
所以,用人之道啊,实在是不好把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