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1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又是满满的成就感。
  我改变了渭州、岷州百姓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了——呃,请忽略这两年。
  “朕不太懂织造,仅从日常穿戴来说,渭州獠布已不输巴南獠布,妙哉。”邵树德摸了摸献上来的贡品,然后交到官员们手里,让大家一一品鉴。
  俗语云男耕女织,织这种经济活动贯穿了整个小农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
  陇右的先天条件不如河南、河北,能增加一点特色产业,是有利于维持地区间经济平衡的。
  品鉴完獠布后,渭州官员退场,阶州官员上前。
  邵树德看到了摆在面前的茶叶、油橄榄,这是他点名要看的东西。
  时间恰好是在午后,众人在渭水之畔,席地而坐。
  宫人们煮起了茶,邵树德趁机拿着一枚油橄榄,仔细观看。
  他原本不知道国内油橄榄的主产地。后来询问才知晓,竟然是在阶州(今甘肃陇南)。
  想想也确实,这玩意从中亚引进的,时间也不算很长,自然最可能出现在河陇地区了。
  也亏得阶州有自己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油橄榄这种原产于地中海温暖地区的经济作物生长,不然引种可能又要延迟很多年。
  “朕闻吐蕃时代,齐墩树几损失殆尽,而今不多了吧?”邵树德放下了油橄榄,问道。
  “近年稍复,尚有数千株。”阶州刺史回道:“然此物以往只能入药,用处不大,故百姓不愿栽种。仅存的齐墩树,几成野林。”
  “好好拾掇一下,多多种植。”邵树德说道:“朕思量许久,令内务府将香皂工坊设在阶州,这可是你们的一大财源,把稳了、握紧了,不要不当回事。”
  阶州官吏纷纷应是。
  邵树德本欲再多说两句,想了想后,又闭上了嘴巴。
  在唐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型”中,基本是粮食加经济作物两种模式。
  占比最大的自然是农田(永业田)、桑园(宅园)了。
  如果种不了桑,那就改为果树。比如大西北一带,果子的产量就非常高,当年马璘家的杏子、李子就闻名整个长安。
  果树之外,还有普通的树木,比如榆树。设在宝鸡的四轮马车工坊,就专门从农人的宅园里收购成材。
  油橄榄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内务府将工坊设在阶州,必然能带动本地百姓多种橄榄树,甚至还能衍生出榨油这一产业。
  他们收购橄榄油后,再制作香皂,销售到主要城市中去,赚取利润。
  说白了,这是一种把富裕地区的资金往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的方式,也是邵树德平衡各地经济差异的重要手段。
  或许,另外一个时空的河陇地区自唐亡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处于前线,比如沦陷敌手,比如惨遭杀戮等等,最终一蹶不振,人烟稀少,百姓穷困潦倒。
  但这个时空不会。
  这是邵树德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属于逆天改命。百姓们或许不知道这些,但穿越者知道,他心里很满足,这就够了。
  茶很快煮好了,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碗,甚至连铁哥、延孙二人都没有落下。
  喝完之后,邵树德闭上眼睛回味了一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