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41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前几年浮桥更换船只,就是在虔州伐木造船。但现在虔州也在大开发,采矿业十分兴盛,木材消耗量很大,再加上移民数量的增多,很多森林遭到砍伐,化为良田,再这么搞下去,虔州也够呛。
  所谓开发,不就是人向大自然要地么,说穿了就是那么回事。
  “彭泽铜市,比起浮梁茶市如何?”邵树德问道。
  “有所不如。”榷铜使老老实实答道。
  “铜主要用在何处?”
  “一半以上拿去做铜器了。大到佛像,小到铜镜,无所不有。”
  说完,有宫人进献了几件铜器。
  邵树德拿起一个看了看。
  这是一面瑞兽葡萄镜。上有缠枝葡萄花纹,八只高浮雕瑞兽成双戏斗,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镜面本身十分光洁,照出的人影十分清晰。
  旁边还有几个镜子,风格不同,比如有佛教宝相花主题的,有仙鹤主题的。
  “都是矿监所产?”
  “正是。”榷铜使小心翼翼地回道。
  与金银一样,铜既是货币原材料,也是商品。朝廷并不强制所有铜都拿来铸币,历朝历代都没这规矩。事实上,直到后世18世纪,英国一度货币匮乏,但仍有接近三成的贵金属用于其他用途,古代就更不可能了。
  以大夏朝来说,他们甚至就连收走的25%榷税(以铜块折抵),也不可能全部拿去铸钱。因为铸铜钱不一定赚钱,有时候就是亏的,在铜钱上收铸币税老实说是有点难度的,除非你铸造那种扔地上一摔两半的劣钱。
  但剩下的75%,也不一定就全部做铜器了。
  朝廷有时候会拿出一部分粮食、布帛采买铜矿,就地铸钱运走。这种情况一般多发于铜坑所在地,也是一种消耗不便长途运输的实物税的办法。
  总之,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与其铸铜钱,不如做成铜器出售,因为收益更高。
  矿监就有很强烈的铸造铜器贩卖的冲动。但作为政府,你又不可能无视社会上货币匮乏的窘境,有时候就得捏着鼻子铸造铜钱,投放市场,缓解钱荒。
  “江西九矿监,一年产铜几何?”
  “回陛下,同光七年共产铜八十余万斤。”
  “太少了啊。”邵树德默默算了算,然后说道。
  铸钱是非常费铜的。
  唐玄宗那会,最多一年铸造了32.7万缗开元通宝,费铜二百多万斤——算上其他消费,当时一年大几百万斤铜的产量还是有的。
  但这就够了吗?还是不够。
  比起盛唐,晚唐的金银乃至各类消费品如茶叶,产量大大增加,是超过天宝盛世的水平的,铜则不然。
  唐宣宗时,仍在运营的矿监只统计到66万斤铜的产量。
  五代略微有所下降。
  北宋一统后,铜产量立刻爆发式增长,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已经达到1461万斤,超过唐玄宗年间。
  大夏朝去年只产了三百万斤铜,还不如唐玄宗那会。主要原因是北方的铜矿历经唐代开采,大多面临储量枯竭、产量下降等严重问题——这还是在新加入了云南、辽东铜情况下的产量,不然还要更低。
  如今,必须在广阔的南方想办法了,加强勘探、开采力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