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92节(3 / 4)
像这种全城齐出动,差不多都往乡下跑的场景,柬房的几名书吏,表示自己活了快半辈子了,还是头一回遇到。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能理解的,惯常柿果才卖两文钱一斤,且还是大街小巷一路吆喝着才能卖完的那种。
可如今呢,周氏作坊给出的价格却是三文,比往年足足多出了一文。
最最重要的是,只要柿果没破没裂,拿到作坊直接就能被收下。如此就少了挑着担子四处叫卖这一环,这样的银钱挣着多容易啊。
也正因为如此,城里那些吊儿郎当闲逛的二流子,今早也提着布袋上山摘柿子去了。
只是不知周氏作坊收这么多柿果准备做啥,还有就是,这知州大人也不知是咋想的,那柿果明明可以收两文钱一斤的,为何还要多花上一文呢。
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
相比起书吏们的心中不解,严同知与贺通判就要通透了许多。
看到几名书吏满脸纳闷的模样,严同知忍不住说道,“你们以为咱们知州大人开作坊真的为了挣银子啊。”
“不为挣银子那为啥?”一听这话,何书吏就更加想不明白了,这世上哪有白做生意不想挣银钱的人啊。
“是啊,不挣银钱那是为了啥?”
张书吏也是一样的想法,有谁做买卖不是奔着挣银子去的。
贺通判笑道,“你们仔细想想看,自从城里开了作坊后,咱们永宁城还有咱们衙署都有了啥变化。”
有了啥变化?何书吏和张书吏,还有吴书吏,听后先是一愣,要说变化,那可太多太多了。
特别在永宁城里,如今不管是城东还是城西,或者城南和城北,都是热热闹闹的。
还有那做生意的小贩,在数量上,比以往要多出十倍都不止。
至于街上的那些店铺,就更不用说了。以往货架上的商品,掌柜从来不会摆满,就零零散散几样,这是担心卖不出去,到时银子全压在了货里。
可现下再去看,每家店铺都是琳琅满目、货品充足的。
之所以会这样,当然是因为东西好卖,销路好的缘故。
而这其中,除了城里人口多起来了,还有就是百姓们手里都有了活钱。
可不正是有活钱了嘛,这一点张书吏和吴书吏最是清楚,因为他俩都有家人在作坊里做活呢。
前几天,周记作坊和冯记作坊给工人们都发了工钱,张书吏的二弟拿回来四百二十文。
而吴书吏那个会绣活的小妹,居然比张书吏的二弟还要多上八文。
家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进项,手头自然就宽裕了许多,家家户户自然而然也多了置办东西的心思,如此城里铺子就多出了好些生意。
所以这些可都是改变。
至于他们衙署里的变化,三人立马想起这段时日户房书吏们的忙碌。
“对了,咱们衙署税银充裕了!”何书吏很快明白了过来,“有了作坊,就能从中挣到工钱,而百姓们有了收入,那么市面上就多了各种交易,有了交易店铺就有了多挣银钱的机会,如此商户们可不就给咱们衙署多交市税了嘛。”
严同知点头,表示正是这个理。
不过,严同知觉得,开作坊这件事,最得实惠的,还得是整个永宁州的百姓。
尤其是新搬进城里的村民们,如今不但住上了新宅子,还有了挣银钱的地方,这样的好日子,怕是做梦都没想到吧。 ↑返回顶部↑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能理解的,惯常柿果才卖两文钱一斤,且还是大街小巷一路吆喝着才能卖完的那种。
可如今呢,周氏作坊给出的价格却是三文,比往年足足多出了一文。
最最重要的是,只要柿果没破没裂,拿到作坊直接就能被收下。如此就少了挑着担子四处叫卖这一环,这样的银钱挣着多容易啊。
也正因为如此,城里那些吊儿郎当闲逛的二流子,今早也提着布袋上山摘柿子去了。
只是不知周氏作坊收这么多柿果准备做啥,还有就是,这知州大人也不知是咋想的,那柿果明明可以收两文钱一斤的,为何还要多花上一文呢。
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
相比起书吏们的心中不解,严同知与贺通判就要通透了许多。
看到几名书吏满脸纳闷的模样,严同知忍不住说道,“你们以为咱们知州大人开作坊真的为了挣银子啊。”
“不为挣银子那为啥?”一听这话,何书吏就更加想不明白了,这世上哪有白做生意不想挣银钱的人啊。
“是啊,不挣银钱那是为了啥?”
张书吏也是一样的想法,有谁做买卖不是奔着挣银子去的。
贺通判笑道,“你们仔细想想看,自从城里开了作坊后,咱们永宁城还有咱们衙署都有了啥变化。”
有了啥变化?何书吏和张书吏,还有吴书吏,听后先是一愣,要说变化,那可太多太多了。
特别在永宁城里,如今不管是城东还是城西,或者城南和城北,都是热热闹闹的。
还有那做生意的小贩,在数量上,比以往要多出十倍都不止。
至于街上的那些店铺,就更不用说了。以往货架上的商品,掌柜从来不会摆满,就零零散散几样,这是担心卖不出去,到时银子全压在了货里。
可现下再去看,每家店铺都是琳琅满目、货品充足的。
之所以会这样,当然是因为东西好卖,销路好的缘故。
而这其中,除了城里人口多起来了,还有就是百姓们手里都有了活钱。
可不正是有活钱了嘛,这一点张书吏和吴书吏最是清楚,因为他俩都有家人在作坊里做活呢。
前几天,周记作坊和冯记作坊给工人们都发了工钱,张书吏的二弟拿回来四百二十文。
而吴书吏那个会绣活的小妹,居然比张书吏的二弟还要多上八文。
家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进项,手头自然就宽裕了许多,家家户户自然而然也多了置办东西的心思,如此城里铺子就多出了好些生意。
所以这些可都是改变。
至于他们衙署里的变化,三人立马想起这段时日户房书吏们的忙碌。
“对了,咱们衙署税银充裕了!”何书吏很快明白了过来,“有了作坊,就能从中挣到工钱,而百姓们有了收入,那么市面上就多了各种交易,有了交易店铺就有了多挣银钱的机会,如此商户们可不就给咱们衙署多交市税了嘛。”
严同知点头,表示正是这个理。
不过,严同知觉得,开作坊这件事,最得实惠的,还得是整个永宁州的百姓。
尤其是新搬进城里的村民们,如今不但住上了新宅子,还有了挣银钱的地方,这样的好日子,怕是做梦都没想到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