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庶女的庶子 第56节(2 / 4)
在他们的印象中,照城这么偏僻,时常有风沙作乱,会跑到照城的他简直是自讨苦吃。
宋朗旭报了平安后,又寄出各种土特产,突然想起一事来,就去询问赵叔,他想要的香料和工具到了没有。
因为金银匠的工具需要定做,而照城目前还满足不了这个条件,于是只能专门定做,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赵叔回答,工具依旧在等,倒是香料已经收集齐全,只等着运送了。
“那就好,只要能到就行。”宋朗旭记着这事,在心里的小本本记了一下。
倒是敬源先生,原先说过等他到照城安顿下来,就要亲自过来看看,这一等就是两月,人呢?
不过宋朗旭转念又想,虽然照城新添了很多变化,但都在发展阶段,如果敬源先生能晚些时候到,说不定能看到更多的成果呢。
也显得他厉害不是?
京城,被他念叨的敬源先生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忿忿说道:“谁在骂我?”
他对面的敬恒先生一笑,“骂你的人多了去了,你怕是捉不到咯!”
“瞧你说的,我能有这么招人恨?”
“你自个觉得呢?”敬恒两手一摊,他还不了解自己的师弟是什么性格?幸好是没在朝中当官,
不然这性子这嘴,不知道被人套多少回麻袋。
敬源冷哼一声,“我说的都是实话,又没有胡编乱造,我怕什么?”
“就是实话才可怕啊,他们连辩驳的余地都没有,怎么能不恨你?”敬恒长长一叹,“这回你被皇上招进宫内讲经,把光禄寺少卿抢占民田的事一说,他还不恨死你。”
“抢占民田,隐田隐税,他一个光禄寺少卿在老家占了八万亩良田,造成上千的流民无地耕种,流离失所,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税赋又从哪儿来?边境拿什么打仗?”
“我既然看见了,就不能不管,你之前做过户部尚书,自然知道从开国到现在,赋税减少了多少。”
敬恒这下不说话了,土地兼并一直都是难题,牵一发动全身,牵扯到贵族和勋爵的利益,就算是皇上,也只能小心在其中寻找平衡,维持目前的局面。
“不说了,换个话题,大家都在议论你,好端端的为什么把徒弟扔到照城去,就算不留在京城,派去江南繁华地也是好的。”
“你这个直接把徒弟外放当官的,好意思说我吗?照城虽苦,却没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本事的人自然能够博出一片天地,施展所长。再说了,”敬源先生突然一顿,伸出食指指了指天上,拖出一声长长的叹气。
当年皇上当年也曾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不然也不会二十年前收复了照城。但人是会老会变的,到了如今的岁数,后继之君是谁一直都是大伙心中最大的疑问。
皇上年少时,生一个孩子死一个,连个公主都没留下,到了五十圣诞时,其实臣子们都做好了宗室过继的心理准备。结果黎贵妃又突然生下一个皇子,还慢慢的养到了四岁大,又让人心偏向摇摆不定。
四岁大的皇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没到成年,一阵风寒都有可能带走他,可如果放着亲生子不管过继的话,谁会乐意?关键是,皇上的身体也不太好,不像是能够撑到皇子成年的样子......
要不然,敬恒和敬源怎么会让自己的徒弟远远的外放,不留在京城呢?局势混乱,一旦站错队就是灭顶之灾,倒不如去干点利国利民的实事,展示自己的才干,这样不论谁上位,都少不了做实事的人。
敬源更是想起这次讲经,皇上看似龙马精神,其实放在椅靠上的双手微微颤抖,显出他的颓势来。
两师兄弟心知肚明,默契的对视一眼,换了一个话题,开始聊起之前照城递来的信件。
别看宋朗旭在照城忙的团团转,他心里自有一番计较,知道自己还没有经过最终的考验,依旧日日勤学不缀,苦读不止,偶尔碰上灵感大发,就会挥笔写就一篇时文,等到积攒多了,再传递给先生批阅。
敬源先生这时就在说其中一篇文章,写的是照城的变化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因为是亲身经历,格外多了一种真情实感,有种脚踏实地感。
敬恒接过看后感叹道:“他又进步了,文章火候再添一步。”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虽然说得是东坡肉,可放在文章上一样说得通,见得多见的广了,阅历增加后,文章的火候自然就够了。”敬源得意说道,“我这弟子本来就偶有妙思,如今能够跟实事结合,更添一份巧妙。” ↑返回顶部↑
宋朗旭报了平安后,又寄出各种土特产,突然想起一事来,就去询问赵叔,他想要的香料和工具到了没有。
因为金银匠的工具需要定做,而照城目前还满足不了这个条件,于是只能专门定做,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赵叔回答,工具依旧在等,倒是香料已经收集齐全,只等着运送了。
“那就好,只要能到就行。”宋朗旭记着这事,在心里的小本本记了一下。
倒是敬源先生,原先说过等他到照城安顿下来,就要亲自过来看看,这一等就是两月,人呢?
不过宋朗旭转念又想,虽然照城新添了很多变化,但都在发展阶段,如果敬源先生能晚些时候到,说不定能看到更多的成果呢。
也显得他厉害不是?
京城,被他念叨的敬源先生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忿忿说道:“谁在骂我?”
他对面的敬恒先生一笑,“骂你的人多了去了,你怕是捉不到咯!”
“瞧你说的,我能有这么招人恨?”
“你自个觉得呢?”敬恒两手一摊,他还不了解自己的师弟是什么性格?幸好是没在朝中当官,
不然这性子这嘴,不知道被人套多少回麻袋。
敬源冷哼一声,“我说的都是实话,又没有胡编乱造,我怕什么?”
“就是实话才可怕啊,他们连辩驳的余地都没有,怎么能不恨你?”敬恒长长一叹,“这回你被皇上招进宫内讲经,把光禄寺少卿抢占民田的事一说,他还不恨死你。”
“抢占民田,隐田隐税,他一个光禄寺少卿在老家占了八万亩良田,造成上千的流民无地耕种,流离失所,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税赋又从哪儿来?边境拿什么打仗?”
“我既然看见了,就不能不管,你之前做过户部尚书,自然知道从开国到现在,赋税减少了多少。”
敬恒这下不说话了,土地兼并一直都是难题,牵一发动全身,牵扯到贵族和勋爵的利益,就算是皇上,也只能小心在其中寻找平衡,维持目前的局面。
“不说了,换个话题,大家都在议论你,好端端的为什么把徒弟扔到照城去,就算不留在京城,派去江南繁华地也是好的。”
“你这个直接把徒弟外放当官的,好意思说我吗?照城虽苦,却没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本事的人自然能够博出一片天地,施展所长。再说了,”敬源先生突然一顿,伸出食指指了指天上,拖出一声长长的叹气。
当年皇上当年也曾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不然也不会二十年前收复了照城。但人是会老会变的,到了如今的岁数,后继之君是谁一直都是大伙心中最大的疑问。
皇上年少时,生一个孩子死一个,连个公主都没留下,到了五十圣诞时,其实臣子们都做好了宗室过继的心理准备。结果黎贵妃又突然生下一个皇子,还慢慢的养到了四岁大,又让人心偏向摇摆不定。
四岁大的皇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没到成年,一阵风寒都有可能带走他,可如果放着亲生子不管过继的话,谁会乐意?关键是,皇上的身体也不太好,不像是能够撑到皇子成年的样子......
要不然,敬恒和敬源怎么会让自己的徒弟远远的外放,不留在京城呢?局势混乱,一旦站错队就是灭顶之灾,倒不如去干点利国利民的实事,展示自己的才干,这样不论谁上位,都少不了做实事的人。
敬源更是想起这次讲经,皇上看似龙马精神,其实放在椅靠上的双手微微颤抖,显出他的颓势来。
两师兄弟心知肚明,默契的对视一眼,换了一个话题,开始聊起之前照城递来的信件。
别看宋朗旭在照城忙的团团转,他心里自有一番计较,知道自己还没有经过最终的考验,依旧日日勤学不缀,苦读不止,偶尔碰上灵感大发,就会挥笔写就一篇时文,等到积攒多了,再传递给先生批阅。
敬源先生这时就在说其中一篇文章,写的是照城的变化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因为是亲身经历,格外多了一种真情实感,有种脚踏实地感。
敬恒接过看后感叹道:“他又进步了,文章火候再添一步。”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虽然说得是东坡肉,可放在文章上一样说得通,见得多见的广了,阅历增加后,文章的火候自然就够了。”敬源得意说道,“我这弟子本来就偶有妙思,如今能够跟实事结合,更添一份巧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