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42节(2 / 4)
礼部有尚书一人,为正二品官,左、右侍郎一人,为正三品,有司务厅,专管部事,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管仪制、祭祀以及科考等事务,从所辖事务来看,礼部的重要性只是平平,然而礼部尚书多由翰林官担任,嘉靖以来更是如此,因而礼部尚书入阁者多,获三公之荣者也最多。(注)
柳贺今日上衙不似以往那般早,他需先见过礼部的司吏,还要面见潘晟。
礼部各司的郎中多为隆庆二年与隆庆五年的进士,如礼部主客司郎中李逢阳便是隆庆二年的进士,科第比柳贺早一科,柳贺却已官至三品侍郎,各司郎中心情自然格外复杂。
见到潘晟时,柳贺恭敬行了一礼:“见过部堂大人。”
隆庆五年时,柳贺尚是进京赶考的举人,潘晟那时便是礼部尚书,殿试时,潘晟便是总提调官,在那时的柳贺眼里,潘晟无疑是高不可攀的,却不想今日他竟在潘晟手下任职。
“泽远不必客气。”潘晟道,“泽远你今日应当已见了各司官员与书办等,元辅虽令你主办削藩事,然而你既为我礼部的右宗伯,部务同样推脱不得。”
“下官还需部堂大人多多提点。”
柳贺这般客气,潘晟当然也是受用,他和柳贺无仇无怨,柳贺还是张居正的门生,自是不会为难柳贺。
第187章 王鼎爵
潘晟如今领礼部尚书一职,除了潘晟外,礼部左侍郎姚弘谟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早年因得罪首辅严嵩被贬为六安州通判,之后南京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也是一位资历不浅的官员。
张四维、马自强入阁之所以稳当,也是因为身后有一批出众的同年可支撑。
礼部四司中,最重为仪制司,全称为仪制清吏司,下设建言科、王府科、学校科等,科举考试事务即归仪制司所辖,之后则是主客司,主客司掌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负责的是大明朝与诸藩邦的往来。
祠祭、精膳二司负责的则是祭祀与饮食,是礼部最清闲的两个司。
作为礼部尚书,潘晟并不干涉四司运作,四司事务分别由左、由两位侍郎分管,姚弘谟管的是仪制、祠祭二司,柳贺任礼部右侍郎后,他应当负责主客、精膳二司。
不过京中皆传张居正有意令柳贺掌削藩事,若真如此,仪制司恐怕就要归柳贺管了,但这等于他新官上任就抢了前辈的职掌,姚弘谟心中恐怕也会有想法。
然而,待柳贺与潘晟、姚弘谟会过面,又了解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各自负责的事务后,潘晟便将他与姚弘谟叫到了一处。
“左宗伯,你所掌仪制、祠祭二司,建言科、学校科仍如以往,王府科暂归右宗伯掌管,教习驸马之责也归于王府科,你看如何?”
礼部四司中,与藩王联系最多的无疑是王府科,姚弘谟对柳贺掌削藩事早有心理准备,对潘晟的安排,他并无意见。
王府科分给了柳贺管辖,但依然属于仪制司,因而日后仪制司的郎中便要向姚弘谟、柳贺二人负责,而原先归柳贺管的主客司仍归柳贺,精膳司却暂归姚弘谟。
这也是考虑到柳贺日后或许会十分繁忙。
主客司管的是外藩往来,还要负责管理会同馆,这一清吏司看似清闲,地位却十分重要,尤其在藩邦使者等进京时,天子必要一扬大明国威,其中程序不容任何有失。
除了四司外,礼部还有铸印局、教坊司等下属机构,各机构运转的程序早在洪武朝时就就已经确立,官员的变动与各司所辖事务关联不大。
……
到了礼部后,柳贺终于有了一间稍稍宽敞的办公地点。
礼部的官员是有额数的,不似翰林院那般,若是考选庶吉士,一下子就能增选十几人,不过礼部的书吏、书办也是人员众多,这是大明官场的陈规,毕竟礼部一个衙门就管了祭祀、文教、宗教、礼教、宴会、外事等,光是仪制司下属几科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靠几个主事如何能处理那般多的事务?
相比翰林院,礼部衙门更为清净肃然,官员之间等级分明,不似在翰林院时,翰林们虽职务等阶不同,但彼此间往往和乐知礼,相处十分融洽。
毕竟翰林院都是内阁辅臣的备选,谁都不该得罪。
柳贺到任了一日,便开始逐步了解自己所管辖的事务。
他刚来时见过主客司郎中、员外郎及主事等人,正式办公之后,他便又将这些人一一找来,将诸事了解得更为清楚。
柳贺翻了一会文卷,就听书吏来报,主客司郎中王鼎爵在外等候。 ↑返回顶部↑
柳贺今日上衙不似以往那般早,他需先见过礼部的司吏,还要面见潘晟。
礼部各司的郎中多为隆庆二年与隆庆五年的进士,如礼部主客司郎中李逢阳便是隆庆二年的进士,科第比柳贺早一科,柳贺却已官至三品侍郎,各司郎中心情自然格外复杂。
见到潘晟时,柳贺恭敬行了一礼:“见过部堂大人。”
隆庆五年时,柳贺尚是进京赶考的举人,潘晟那时便是礼部尚书,殿试时,潘晟便是总提调官,在那时的柳贺眼里,潘晟无疑是高不可攀的,却不想今日他竟在潘晟手下任职。
“泽远不必客气。”潘晟道,“泽远你今日应当已见了各司官员与书办等,元辅虽令你主办削藩事,然而你既为我礼部的右宗伯,部务同样推脱不得。”
“下官还需部堂大人多多提点。”
柳贺这般客气,潘晟当然也是受用,他和柳贺无仇无怨,柳贺还是张居正的门生,自是不会为难柳贺。
第187章 王鼎爵
潘晟如今领礼部尚书一职,除了潘晟外,礼部左侍郎姚弘谟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早年因得罪首辅严嵩被贬为六安州通判,之后南京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也是一位资历不浅的官员。
张四维、马自强入阁之所以稳当,也是因为身后有一批出众的同年可支撑。
礼部四司中,最重为仪制司,全称为仪制清吏司,下设建言科、王府科、学校科等,科举考试事务即归仪制司所辖,之后则是主客司,主客司掌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负责的是大明朝与诸藩邦的往来。
祠祭、精膳二司负责的则是祭祀与饮食,是礼部最清闲的两个司。
作为礼部尚书,潘晟并不干涉四司运作,四司事务分别由左、由两位侍郎分管,姚弘谟管的是仪制、祠祭二司,柳贺任礼部右侍郎后,他应当负责主客、精膳二司。
不过京中皆传张居正有意令柳贺掌削藩事,若真如此,仪制司恐怕就要归柳贺管了,但这等于他新官上任就抢了前辈的职掌,姚弘谟心中恐怕也会有想法。
然而,待柳贺与潘晟、姚弘谟会过面,又了解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各自负责的事务后,潘晟便将他与姚弘谟叫到了一处。
“左宗伯,你所掌仪制、祠祭二司,建言科、学校科仍如以往,王府科暂归右宗伯掌管,教习驸马之责也归于王府科,你看如何?”
礼部四司中,与藩王联系最多的无疑是王府科,姚弘谟对柳贺掌削藩事早有心理准备,对潘晟的安排,他并无意见。
王府科分给了柳贺管辖,但依然属于仪制司,因而日后仪制司的郎中便要向姚弘谟、柳贺二人负责,而原先归柳贺管的主客司仍归柳贺,精膳司却暂归姚弘谟。
这也是考虑到柳贺日后或许会十分繁忙。
主客司管的是外藩往来,还要负责管理会同馆,这一清吏司看似清闲,地位却十分重要,尤其在藩邦使者等进京时,天子必要一扬大明国威,其中程序不容任何有失。
除了四司外,礼部还有铸印局、教坊司等下属机构,各机构运转的程序早在洪武朝时就就已经确立,官员的变动与各司所辖事务关联不大。
……
到了礼部后,柳贺终于有了一间稍稍宽敞的办公地点。
礼部的官员是有额数的,不似翰林院那般,若是考选庶吉士,一下子就能增选十几人,不过礼部的书吏、书办也是人员众多,这是大明官场的陈规,毕竟礼部一个衙门就管了祭祀、文教、宗教、礼教、宴会、外事等,光是仪制司下属几科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靠几个主事如何能处理那般多的事务?
相比翰林院,礼部衙门更为清净肃然,官员之间等级分明,不似在翰林院时,翰林们虽职务等阶不同,但彼此间往往和乐知礼,相处十分融洽。
毕竟翰林院都是内阁辅臣的备选,谁都不该得罪。
柳贺到任了一日,便开始逐步了解自己所管辖的事务。
他刚来时见过主客司郎中、员外郎及主事等人,正式办公之后,他便又将这些人一一找来,将诸事了解得更为清楚。
柳贺翻了一会文卷,就听书吏来报,主客司郎中王鼎爵在外等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