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五章丘吉尔增画(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宾夕法尼亚酒店的最高层只住了谢昌云、丘吉尔和他们的随员,专用的电梯和楼梯都由美国的便衣警卫守卫,谢昌云和丘吉尔各自带的卫士及保镖,则只需负责走道和房间门口的警卫。
  丘吉尔的房间门口站了两个块头很大的保镖,见到是艾莉丝领同一层住的人过来并没有任何防范,主动的就帮着按响了门铃。
  门一打开,谢昌云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雪茄味道,再一看,丘吉尔魁梧的身躯已经站在了靠近门的地方。
  “您好!丘吉尔先生!”
  “你好!谢将军!谢夫人,能再见到你的迷人风采我感到十分荣幸!”
  “丘吉尔先生,看到您身体依然健康我非常高兴!”
  “谢谢夫人!”
  尽管以前有过不少隔阂,但谢昌云和何欣怡与丘吉尔还是如老朋友般的彼此热情招呼着。
  坐下之后丘吉尔道:“很不幸,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老朋友。”
  谢昌云点头道:“是的,如果几天前我们能在美国见面,那将是一件十分欢快的事,但现在总觉得是缺少了什么。”
  丘吉尔道:“所以,作为曾与罗斯福总统共同缔结了反法西斯自由阵线的我们,应该把共同的精神继续继承下去。”
  丘吉尔这个话既有抬举了谢昌云的意思,也有排斥苏联的含义。
  谢昌云道:“我很赞成丘吉尔先生的观点,创造以自由、公正、平等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丘吉尔先生没有消沉,让我十分的钦佩!”
  丘吉尔道:“谢将军,我的信念是永不疲倦、永不停止!而且在雅尔塔会议时罗斯福总统曾暗示过我,说你对保守党的大选前景并不看好,这说明并不是英国人民抛弃了我,而是我的战后政策确实出现了偏差。这还要谢谢你,如果没有你这个局外人的提醒,我很难这么快就理解真正原因。”
  谢昌云道:“丘吉尔先生能有这样的意志和胸襟,我想几年之后英国人民一点会重新做出选择。”
  丘吉尔道:“谢将军,你的预言一贯准确,我相信你今天说的也一定会应验。既然我们都有同样的认为,那么是否可以在这里规划一下未来的英中关系呢?”
  谢昌云道:“我更愿意探讨一下如何解决中英目前存在的分歧。”
  丘吉尔虽然不再是首相,但却当选为了议员,而且是分量最重的议员,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影响着英国的内外政策,所以上位者的气势犹在。但他和谢昌云两个人都是强者,谁都不愿意被别人主导会谈的方向。谢昌云这个回应即在丘吉尔划出的框框内、但又抬出了自己的观点,算是彼此拉平了。
  所以丘吉尔也缓了一步道:“讨论分歧最让人伤脑筋,但却是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谢将军能否谈一下你对英中关系现状的看法?”
  谢昌云道:“当然可以。目前中英之间最大的矛盾点就是东南亚问题,说具体一些就是中国希望东南亚的殖民地区能够尽快获得独立,而英国则想拖延这个进程,由此两国利益不免发生碰撞,中英关系的发展也远远落在了中美关系的后面。”
  丘吉尔道:“谢将军,我注意到了你使用了‘拖延’而不是‘拒绝’的表述,说明你已理解了英国的政策是最终消除殖民制度。所以我要重申一下,英国需要时间,要按自己的时间表、而不是按别人的要求来解决殖民地问题。”
  谢昌云道:“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见到这个时间表,而且对于各国的独立运动,英国仍然是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尽管我不愿意使用激烈的词语,但我还是对英国落实《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的诚意感到怀疑。”
  丘吉尔道:“谢将军刚才提到了因为殖民地的问题造成了英中两国利益的碰撞,我想这才是我们分歧的根本原因吧?”
  谢昌云毫不回避的道:“是的,我们希望亚洲人民能够享有平等生存、平等交流、平等获得资源、平等获得市场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主张代表了正义、代表了世界的进步潮流,再加上历史与地缘关系,所以中国的利益与东南亚殖民地人们所希望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东南亚人们任何结束殖民统治的斗争都会得到中国的声援。”
  这话就差直接说“中国的利益就是东南亚的利益”了。
  丘吉尔道:“我承认在东南亚问题上,谢将军是占据了主动,英国则是处于守势,不过英国也不可能完全置自己的利益于不顾,难道我们就不能寻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吗?”
  谢昌云道:“要做到这点并不太难,首先是中英两国既要承认历史、又要承认东南亚地区在战争期间出现的格局变化,其次是确立以积极和稳妥的方式为东南亚的殖民地地区创造独立的条件,不倾向以暴力形式解决问题的原则。”
  丘吉尔道:“作为历史,中国不能否认英国是解决殖民地问题的主体;作为现实,英国不能否认中国对东南亚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两国必须合作,也就是说英国要认可中国对东南亚的发言权,要接受中国参与对殖民地事务的处理。我是否应该这样理解?”
  谢昌云点头道:“正是这个意思。中国愿意看到英国长期延续殖民统治,也不愿意英国在结束殖民统治的时候给中国或东南亚埋下祸根,所以中国有责任了解并监督这一进程。”
  丘吉尔道:“如果英国答应了中国的要求,英国又能获得什么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