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章(1 / 2)
小贺氏在一旁不由眼圈一红,忙用帕子捂住眼角。
沈瑾也十分难过,见沈源还在安抚老安人,便向小贺氏打了个手势,请她出来说话。
小贺氏会意,跟出来外间,沈瑾便将张家的事简单说了。他这就要上京了,沈源被关进祠堂,家里面只剩下个小贺氏,必须要让小贺氏知道张家怎么回事儿,万一张家回来才好应对。
小贺氏跟听书似的,张家竟和沈家有这么多纠葛。不过有了张四姐可能通倭这把柄,她也不惧张家人再上门来闹。
沈瑾说罢,又郑重一揖道:“儿子不日便要启程,祖母与父亲全赖太太照料。”
小贺氏忙道:“一家人,原就是我份内的事,大爷怎的这样客气。大爷不用惦记松江的事,我必将家里打点妥当,将老安人照管好。”
瞧着沈瑾面露疲态,小贺氏心下一软,忍不住道:“多谢大爷,罚银时没算我的嫁妆田产。这些日子不便变卖田产,等过些日子这事淡了些,我就悄悄去卖了田折了银子大爷在京也不易,有什么需要花销的,尽管写信回家里来……”
沈瑾摆手道:“儿子不敢居功。且那原就是太太的,太太不要变卖,太太的嫁妆箱笼都在倭乱里丢了,也只剩下这些田产,太太留着傍身吧。儿子总还有俸禄,京中宅子里也略有些银两,待回京送些回来作家用。”
小贺氏还待再说,沈瑾已经拱手告罪,往前面去了。
小贺氏望着那虽满身疲惫却依旧身姿挺拔的背影,摇头叹了口气,亏得子不肖父,没担当的沈源好歹养了个有担当的好儿子。
第五百七十四章 启程归京
沈家三子通倭案业已结案,虽然倭寇上岸还有许多疑点,章家疑似“通匪”、贺家疑似“通倭”等等,但以钦差那日在堂上结语看来,松江倭乱的案子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余下是要带人犯、人证回京再审的。
算着日子,两位钦差大人也该回京了。
沈理、沈瑞没想到,见到王守仁,却得到了他们“暂不回京”的消息。
“人犯、人证这几日就由锦衣卫千户所出人押解回京了。”没有外人,王守仁也不隐瞒,道:“我与张公公留下来等京里消息,或是回京,或是往太湖一趟。”
太湖?
宁王的私兵!沈瑞立刻想到了这点,忙问道:“可是要动手?”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太可能,“朝廷上能不能应?”
文臣一般都信奉“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遇到动刀兵之事,往往瞻前顾后百般思量。而朝廷上各部也会因各种出征事宜扯皮,很难很快得出发兵结论,往往拖到黄花菜都凉了。
更不要说有“靖难之役”在前,朝廷不会轻易动藩王。毕竟先皇驾崩没几个月,新皇才十五岁,容易动荡。
“已经通过锦衣卫的渠道密报皇上了。”王守仁可不是墨守成规死等的人,“想朝中让出兵怕是不成,今年大同那边一直都不太平,阁老们不会允许再起兵事的。”
也不是今年不太平,是哪年都没太平过。
沈瑞心里叹了口气,边患一直是明代朝廷一个沉重的包袱。
沈理也点头道:“如今国库也正吃紧,不会轻起兵事。”
王守仁道:“虽是如此,但太湖水匪必得尽快剿灭。他们刚刚抢了一注回去,若拖上一阵子,钱财变成了粮草兵器船只,只有更不好打。还有裹挟回去的百姓,现在就算暂时被逼入伙也是心里不服,朝廷大军一到十之八九会立时倒戈,但若拖久了便很难说了。”
沈瑞同意这个观点,因问道:“朝廷不出兵,老师准备从哪里弄一支大军?”
莫非是锦衣卫?沈瑞不是瞧不起锦衣卫,只是固有印象,觉得锦衣卫缉捕审讯是好手,这行军打仗,尤其是水上作战,委实没什么优势。
王守仁不觉好笑道:“你当我从哪里能拼凑一支大军?”
沈瑞干笑两声,心道:后世史书上,您可是募集乌合之众以少胜多的行家。
但后世可没有“太湖剿匪”这一段,到底是自己的蝴蝶翅膀煽起历史涟漪,还是太湖剿匪行动被朝廷否决,压根就没有进行?
他不免更关注王守仁的下一步行动,不自觉紧张的盯紧王守仁。 ↑返回顶部↑
沈瑾也十分难过,见沈源还在安抚老安人,便向小贺氏打了个手势,请她出来说话。
小贺氏会意,跟出来外间,沈瑾便将张家的事简单说了。他这就要上京了,沈源被关进祠堂,家里面只剩下个小贺氏,必须要让小贺氏知道张家怎么回事儿,万一张家回来才好应对。
小贺氏跟听书似的,张家竟和沈家有这么多纠葛。不过有了张四姐可能通倭这把柄,她也不惧张家人再上门来闹。
沈瑾说罢,又郑重一揖道:“儿子不日便要启程,祖母与父亲全赖太太照料。”
小贺氏忙道:“一家人,原就是我份内的事,大爷怎的这样客气。大爷不用惦记松江的事,我必将家里打点妥当,将老安人照管好。”
瞧着沈瑾面露疲态,小贺氏心下一软,忍不住道:“多谢大爷,罚银时没算我的嫁妆田产。这些日子不便变卖田产,等过些日子这事淡了些,我就悄悄去卖了田折了银子大爷在京也不易,有什么需要花销的,尽管写信回家里来……”
沈瑾摆手道:“儿子不敢居功。且那原就是太太的,太太不要变卖,太太的嫁妆箱笼都在倭乱里丢了,也只剩下这些田产,太太留着傍身吧。儿子总还有俸禄,京中宅子里也略有些银两,待回京送些回来作家用。”
小贺氏还待再说,沈瑾已经拱手告罪,往前面去了。
小贺氏望着那虽满身疲惫却依旧身姿挺拔的背影,摇头叹了口气,亏得子不肖父,没担当的沈源好歹养了个有担当的好儿子。
第五百七十四章 启程归京
沈家三子通倭案业已结案,虽然倭寇上岸还有许多疑点,章家疑似“通匪”、贺家疑似“通倭”等等,但以钦差那日在堂上结语看来,松江倭乱的案子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余下是要带人犯、人证回京再审的。
算着日子,两位钦差大人也该回京了。
沈理、沈瑞没想到,见到王守仁,却得到了他们“暂不回京”的消息。
“人犯、人证这几日就由锦衣卫千户所出人押解回京了。”没有外人,王守仁也不隐瞒,道:“我与张公公留下来等京里消息,或是回京,或是往太湖一趟。”
太湖?
宁王的私兵!沈瑞立刻想到了这点,忙问道:“可是要动手?”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太可能,“朝廷上能不能应?”
文臣一般都信奉“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遇到动刀兵之事,往往瞻前顾后百般思量。而朝廷上各部也会因各种出征事宜扯皮,很难很快得出发兵结论,往往拖到黄花菜都凉了。
更不要说有“靖难之役”在前,朝廷不会轻易动藩王。毕竟先皇驾崩没几个月,新皇才十五岁,容易动荡。
“已经通过锦衣卫的渠道密报皇上了。”王守仁可不是墨守成规死等的人,“想朝中让出兵怕是不成,今年大同那边一直都不太平,阁老们不会允许再起兵事的。”
也不是今年不太平,是哪年都没太平过。
沈瑞心里叹了口气,边患一直是明代朝廷一个沉重的包袱。
沈理也点头道:“如今国库也正吃紧,不会轻起兵事。”
王守仁道:“虽是如此,但太湖水匪必得尽快剿灭。他们刚刚抢了一注回去,若拖上一阵子,钱财变成了粮草兵器船只,只有更不好打。还有裹挟回去的百姓,现在就算暂时被逼入伙也是心里不服,朝廷大军一到十之八九会立时倒戈,但若拖久了便很难说了。”
沈瑞同意这个观点,因问道:“朝廷不出兵,老师准备从哪里弄一支大军?”
莫非是锦衣卫?沈瑞不是瞧不起锦衣卫,只是固有印象,觉得锦衣卫缉捕审讯是好手,这行军打仗,尤其是水上作战,委实没什么优势。
王守仁不觉好笑道:“你当我从哪里能拼凑一支大军?”
沈瑞干笑两声,心道:后世史书上,您可是募集乌合之众以少胜多的行家。
但后世可没有“太湖剿匪”这一段,到底是自己的蝴蝶翅膀煽起历史涟漪,还是太湖剿匪行动被朝廷否决,压根就没有进行?
他不免更关注王守仁的下一步行动,不自觉紧张的盯紧王守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