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节(3 / 4)
“郑某记得清楚,当年郑某考试之前,大人曾经亲口勉励,说郑某人那一科是必中的……”
石咏一时有些恍惚,也记起了过去的日子,而石喻则转脸望向哥哥,他可还从来不知道自家哥哥还有这“铁口直断”的本事。
“……于是郑某那一科便真的中了。在那之后,郑某自觉才气横溢,他人所不及,乡试会试,并不在话下,直到受过两遍挫折,才晓得郑某不过是个普通人,不过与千千万万学子一样,夜夜挑灯苦读之际,偶尔梦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
郑燮盯着石咏,恳切地问:“当初郑某原本亦无自信能中,却侥幸得了大人的肯定,如今郑某依旧徘徊恍惚,看不清前程在何方,因此才斗胆请教大人一句,大人可知,郑某此生,能否还有第二中?”
石咏望着郑燮:这教他怎么说?
他早先听说郑燮在京城这几年,也结交了一些友人,书画都有进境,按说不会因为没有考中举人,就会对自己的前途生出这么大的怀疑。
石咏不语,暗自斟酌,究竟该如何回复。
“大人千万莫要误会,郑某绝非在感怀际遇,有书画之技,有亲朋爱侣,郑某人哪怕是一生仕途便到此为止,也没有什么。只是……这世间许多不公,郑某实在无力去改变!”
听到这里,石咏兄弟齐齐地站了起来,石喻冲郑燮深深一躬,认认真真地说:“先生高洁,小子谢先生指教!”
郑燮迷糊:我指教了啥?
石咏却望着郑燮,只觉得胸中有万千言语,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果然这才是郑板桥啊!
“先生……请听我一言,请先生在不惑之年,再回想我这一句。届时先生一定已经中举,仕途前程正在先生面前徐徐展开,请先生那时千万莫要忘记今日您这掷地有声的一句——世间或许确有不公,但以先生之性情,将来必会与民同忧,解民之困,待先生年逾古稀之时,再回望此生,当可知,初心与抱负,从未分毫有失。”
石咏这一番话说得极富感情,即便是心中彷徨焦躁的郑板桥,听了也不免动容,当即向石咏借了纸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将他自己刚才所说的,刷刷记下,然后封在一只他平日盛放书画草稿的竹管中,并在外面贴了一张封条,上书“郑燮不惑之年启”。他随即将这竹管收起,望着石咏,纳头便是长揖。
“石大人今日所言,郑某此生,绝不敢忘!”
石咏哪里敢受郑燮这样一拜,他赶紧上前,将对方扶起来,看着眼前这张尚自年轻的面孔,知道眼前这人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在县衙里听见萧萧竹声,便想起民间疾苦的人。他会经历磨砺,也会放下、豁达,成为难得糊涂的那个郑燮。
“如此,我们兄弟祝克柔兄一路平顺,待到扬州,有机会也给我们捎个信!”
石咏嘱咐,郑燮答应了,一时便告辞。石咏便命人给西院送信,请如英送徐氏夫人出门。
这时候石喻偷偷地过来问石咏:“哥,您真能猜到郑先生下回是什么时候中举的?”
石咏点点头,在石喻耳边悄悄地说:“四十岁那年!1”
他随即转身,招呼李寿去整理自家马车,要送郑燮夫妇一程。
石喻则在一旁,大哥那话他听得简直一愣一愣的:感情石咏提起不惑之年,郑先生是要等到那一年才会中举啊!然而他细细琢磨,石咏的言语无疑是在鼓励郑燮,请他坚持,不要放弃,更加不要忘却初心与抱负。
早几年,郑燮或许会为了石咏画出的“不惑之年”那个大饼而怀抱希望,随着年纪增加会觉得希望越发渺茫,但他会因为这是石咏这个“铁口直断”所说的话,怀抱着一线希望继续坚持……待到四十岁中举的那时,先生应该就能厚积薄发了吧。
石喻正想着,李寿这边过来,说是郑燮夫妇过来拜访之时,就带着行李,应当是出门便直接上通州码头去。因此郑燮死活不肯借石家的马车,只怕给石家添了麻烦。
石咏也颇为无奈,当即改了口,命李寿再去琉璃厂大街那里雇一辆车,送郑燮夫妇出城。除了程仪之外,石家还为郑燮夫妇送上了些路上吃用的东西,都是直接装上了大车,郑燮夫妇都是感激不尽。
一时车驾泊在椿树胡同里,石咏将郑燮夫妇送至门口,徐氏抱着孩子先上了车,石咏则与郑燮站着话别,石咏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开口问:“五凤呢?怎么不见五凤?”
五凤是郑燮的书僮,原是官宦之后,生得相貌俊俏,妩媚风流。
一听石咏提起五凤,郑燮脸色立变,又似骇又似悔,隔了半日,才缓缓开口,道:“五凤……五凤他死了,日后世上,再没五凤这个人了……”
石咏察言观色,一下子悟出郑燮这时候突然提出回南,而且在自家时言语里提及这“世上不平之事”,一定与五凤的遭遇有关。
他看到郑燮这般魂不守舍的模样,很是同情,命车夫驾车先慢慢往琉璃厂大街上走,他在这边陪着郑燮在后缓缓跟着,搜肠刮肚地想词儿,看该怎么安慰郑燮。 ↑返回顶部↑
石咏一时有些恍惚,也记起了过去的日子,而石喻则转脸望向哥哥,他可还从来不知道自家哥哥还有这“铁口直断”的本事。
“……于是郑某那一科便真的中了。在那之后,郑某自觉才气横溢,他人所不及,乡试会试,并不在话下,直到受过两遍挫折,才晓得郑某不过是个普通人,不过与千千万万学子一样,夜夜挑灯苦读之际,偶尔梦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刻。”
郑燮盯着石咏,恳切地问:“当初郑某原本亦无自信能中,却侥幸得了大人的肯定,如今郑某依旧徘徊恍惚,看不清前程在何方,因此才斗胆请教大人一句,大人可知,郑某此生,能否还有第二中?”
石咏望着郑燮:这教他怎么说?
他早先听说郑燮在京城这几年,也结交了一些友人,书画都有进境,按说不会因为没有考中举人,就会对自己的前途生出这么大的怀疑。
石咏不语,暗自斟酌,究竟该如何回复。
“大人千万莫要误会,郑某绝非在感怀际遇,有书画之技,有亲朋爱侣,郑某人哪怕是一生仕途便到此为止,也没有什么。只是……这世间许多不公,郑某实在无力去改变!”
听到这里,石咏兄弟齐齐地站了起来,石喻冲郑燮深深一躬,认认真真地说:“先生高洁,小子谢先生指教!”
郑燮迷糊:我指教了啥?
石咏却望着郑燮,只觉得胸中有万千言语,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果然这才是郑板桥啊!
“先生……请听我一言,请先生在不惑之年,再回想我这一句。届时先生一定已经中举,仕途前程正在先生面前徐徐展开,请先生那时千万莫要忘记今日您这掷地有声的一句——世间或许确有不公,但以先生之性情,将来必会与民同忧,解民之困,待先生年逾古稀之时,再回望此生,当可知,初心与抱负,从未分毫有失。”
石咏这一番话说得极富感情,即便是心中彷徨焦躁的郑板桥,听了也不免动容,当即向石咏借了纸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将他自己刚才所说的,刷刷记下,然后封在一只他平日盛放书画草稿的竹管中,并在外面贴了一张封条,上书“郑燮不惑之年启”。他随即将这竹管收起,望着石咏,纳头便是长揖。
“石大人今日所言,郑某此生,绝不敢忘!”
石咏哪里敢受郑燮这样一拜,他赶紧上前,将对方扶起来,看着眼前这张尚自年轻的面孔,知道眼前这人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在县衙里听见萧萧竹声,便想起民间疾苦的人。他会经历磨砺,也会放下、豁达,成为难得糊涂的那个郑燮。
“如此,我们兄弟祝克柔兄一路平顺,待到扬州,有机会也给我们捎个信!”
石咏嘱咐,郑燮答应了,一时便告辞。石咏便命人给西院送信,请如英送徐氏夫人出门。
这时候石喻偷偷地过来问石咏:“哥,您真能猜到郑先生下回是什么时候中举的?”
石咏点点头,在石喻耳边悄悄地说:“四十岁那年!1”
他随即转身,招呼李寿去整理自家马车,要送郑燮夫妇一程。
石喻则在一旁,大哥那话他听得简直一愣一愣的:感情石咏提起不惑之年,郑先生是要等到那一年才会中举啊!然而他细细琢磨,石咏的言语无疑是在鼓励郑燮,请他坚持,不要放弃,更加不要忘却初心与抱负。
早几年,郑燮或许会为了石咏画出的“不惑之年”那个大饼而怀抱希望,随着年纪增加会觉得希望越发渺茫,但他会因为这是石咏这个“铁口直断”所说的话,怀抱着一线希望继续坚持……待到四十岁中举的那时,先生应该就能厚积薄发了吧。
石喻正想着,李寿这边过来,说是郑燮夫妇过来拜访之时,就带着行李,应当是出门便直接上通州码头去。因此郑燮死活不肯借石家的马车,只怕给石家添了麻烦。
石咏也颇为无奈,当即改了口,命李寿再去琉璃厂大街那里雇一辆车,送郑燮夫妇出城。除了程仪之外,石家还为郑燮夫妇送上了些路上吃用的东西,都是直接装上了大车,郑燮夫妇都是感激不尽。
一时车驾泊在椿树胡同里,石咏将郑燮夫妇送至门口,徐氏抱着孩子先上了车,石咏则与郑燮站着话别,石咏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开口问:“五凤呢?怎么不见五凤?”
五凤是郑燮的书僮,原是官宦之后,生得相貌俊俏,妩媚风流。
一听石咏提起五凤,郑燮脸色立变,又似骇又似悔,隔了半日,才缓缓开口,道:“五凤……五凤他死了,日后世上,再没五凤这个人了……”
石咏察言观色,一下子悟出郑燮这时候突然提出回南,而且在自家时言语里提及这“世上不平之事”,一定与五凤的遭遇有关。
他看到郑燮这般魂不守舍的模样,很是同情,命车夫驾车先慢慢往琉璃厂大街上走,他在这边陪着郑燮在后缓缓跟着,搜肠刮肚地想词儿,看该怎么安慰郑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