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32节(3 / 4)
“诸位大臣,如今议事已久,本王有些疲累,不如歇息片刻,待宫中有了回信,再继续商议如何?”
这番非正式的朝会,持续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时辰了,众人亦感到有些疲累。
再加上今夜各种各样令人震撼的消息,层出不叠,老大人们根本来不及细细思量,的确需要些时间,来整理思绪。
因此对于朱祁钰的提议,自然是拱手称是。
接下来,朱祁钰命随侍的宫女内侍,上了些备好的茶点,随即便回后殿去了。
主事人走了,大臣们也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低声的讨论着。
慈宁宫虽然在皇城西侧,但是也不算很远。
过了大约半炷香的时间。
兴安带着人回到了集义殿,不过他也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一起过来的,还有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李永昌。
于是,朱祁钰便也重新回到了前殿。
待众大臣都坐定,金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简单对李永昌说了几句,朱祁钰才开口问道。
“事情始末,李公公想必已经知晓,不知今日圣母召见喜宁和岳谦二人,可有什么有用的消息?圣驾是否安好?如今二人身在何处?”
李永昌这回过来,自是奉了孙太后的令,来向一干大臣通报情况的。
不过虽然他是慈宁宫的总管太监,但是平素也甚少参与这样类似朝会的场合。
面对着殿内的一干朝廷重臣,李永昌并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斟酌了片刻,方才答道。
“回王爷,圣母确实召见了喜宁和岳谦,那二人手里持着皇爷的随身令牌,身份应当是不假的。”
李永昌开口,并没有先回答朱祁钰的问题,而是先确认了喜宁和岳谦的身份,紧接着道。
“据二人所说,圣驾如今安好,虏贼虽心有不臣,然畏我大明天威,对皇上依旧之礼甚恭,贼酋也先入见皇上之时,亦执臣子之礼。”
也先这次出兵,名义上并非反叛,而是对大明朝廷拒绝赏赐其朝贡回赠的数额庞大的金银财帛不满,所以面对大明的皇帝,执臣子礼节,倒也正常。
当然,这一点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子如今安好,这才是最关键的消息。
当下便有大臣出列,开口问道。
“既然如此,那二人可曾有言,圣驾周围随侍人等多少?位于何处?也先派了多少人马,驻守在圣驾周围?这二人现在又在何处?”
第31章 此地无银
这个问题,也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所以,虽然打断了李永昌的叙述,但是朱祁钰也没有阻止,而是示意李永昌回答。
李永昌依旧是斟字酌句,片刻后方道。
“不瞒诸位大人,这几个问题,圣母亦曾垂询。”
“据二人所言,皇上被奉于中军大帐之旁,身边跟随者惟锦衣卫校尉袁彬一人,四周守备森严,二人不曾随侍在旁,只出使之日在贼虏看守之下,见过皇上一面,因而并不知晓详细情况。”
这番话说了等于没说。
不过不能说完全没用,至少,在场的群臣都知道了,也先对于这个大明皇帝,看的还是很重要的。 ↑返回顶部↑
这番非正式的朝会,持续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时辰了,众人亦感到有些疲累。
再加上今夜各种各样令人震撼的消息,层出不叠,老大人们根本来不及细细思量,的确需要些时间,来整理思绪。
因此对于朱祁钰的提议,自然是拱手称是。
接下来,朱祁钰命随侍的宫女内侍,上了些备好的茶点,随即便回后殿去了。
主事人走了,大臣们也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低声的讨论着。
慈宁宫虽然在皇城西侧,但是也不算很远。
过了大约半炷香的时间。
兴安带着人回到了集义殿,不过他也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一起过来的,还有慈宁宫的总管太监,李永昌。
于是,朱祁钰便也重新回到了前殿。
待众大臣都坐定,金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简单对李永昌说了几句,朱祁钰才开口问道。
“事情始末,李公公想必已经知晓,不知今日圣母召见喜宁和岳谦二人,可有什么有用的消息?圣驾是否安好?如今二人身在何处?”
李永昌这回过来,自是奉了孙太后的令,来向一干大臣通报情况的。
不过虽然他是慈宁宫的总管太监,但是平素也甚少参与这样类似朝会的场合。
面对着殿内的一干朝廷重臣,李永昌并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斟酌了片刻,方才答道。
“回王爷,圣母确实召见了喜宁和岳谦,那二人手里持着皇爷的随身令牌,身份应当是不假的。”
李永昌开口,并没有先回答朱祁钰的问题,而是先确认了喜宁和岳谦的身份,紧接着道。
“据二人所说,圣驾如今安好,虏贼虽心有不臣,然畏我大明天威,对皇上依旧之礼甚恭,贼酋也先入见皇上之时,亦执臣子之礼。”
也先这次出兵,名义上并非反叛,而是对大明朝廷拒绝赏赐其朝贡回赠的数额庞大的金银财帛不满,所以面对大明的皇帝,执臣子礼节,倒也正常。
当然,这一点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子如今安好,这才是最关键的消息。
当下便有大臣出列,开口问道。
“既然如此,那二人可曾有言,圣驾周围随侍人等多少?位于何处?也先派了多少人马,驻守在圣驾周围?这二人现在又在何处?”
第31章 此地无银
这个问题,也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所以,虽然打断了李永昌的叙述,但是朱祁钰也没有阻止,而是示意李永昌回答。
李永昌依旧是斟字酌句,片刻后方道。
“不瞒诸位大人,这几个问题,圣母亦曾垂询。”
“据二人所言,皇上被奉于中军大帐之旁,身边跟随者惟锦衣卫校尉袁彬一人,四周守备森严,二人不曾随侍在旁,只出使之日在贼虏看守之下,见过皇上一面,因而并不知晓详细情况。”
这番话说了等于没说。
不过不能说完全没用,至少,在场的群臣都知道了,也先对于这个大明皇帝,看的还是很重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