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兵变洛阳城(1 / 1)
洛阳的十二座城门,南面四座,由东向西分别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西面三座,由南向北分别为广阳门、西明门、阊阖门,北面两座,由西向东分别为大夏门、广莫门,东面三座,由北向南分别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
城门多的好处是方便通行,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天子威仪的需要,不过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防御起来就困难得多了。
现在司马师总算是深有体会,单单控制一座宣阳门比较容易,可是要把洛阳的这十二座城门全部给控制下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最起码所需要的兵力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
司马师虽然担任中护军的要职,但是中护军在禁军体系之中,担任的是主持选举武官,典察监管的职责,并没有直接掌兵的权力,所以司马师能直接指挥的禁军军队并没有,他现在率领的,还是以司马家暗中培养多年的三千死士为主。
三千死士可是司马师一手精心培养起来的,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虽然司马师自信他麾下的这些死士战力绝对不会逊色于任何正规的军队,但是如果把这些死士平均分配到十二座城门处去防守的话,肯定会显得力量薄弱许多。
所以,司马师不得不倚仗原先的守城的军队来守卫城门,像宣阳门城门令李正提前就归附于他们司马家的这些人,司马师还是准备对他们委以重用的,最多也就是先给他们许诺些好处,以便令其卖命,反正如果兵变成功了,给他们升个官也无妨。
司马懿暗中蓄积了这么多年的力量,厚积薄发,就是为了这一刻,其实他们父子都明白,一旦举兵起事,他们就注定是没有回头路可以再走了,成功的话,他们就可以执掌天下,号令四方,如果失败,那就是身死族灭,满盘全输。
其实发动政变的代价是极其之大的,虽然司马懿才隐忍了这么多年,没有十全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
司马懿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司马师毒杀发妻夏侯徽的时候,司马懿也是支持的,因为夏侯徽已经洞悉了他们司马家的阴谋野心,从防微杜渐的角度下考虑,夏侯徽必须地死,司马懿不可能留下这么大的隐患。
夏侯徽死的时候是青龙二年,同一年秋天时候,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也许从那时候起,司马懿就已经在纂权夺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就算没有曹爽的逼迫,司马懿还能否安安分分地做他的辅政太臣,这似乎也就是一个未知之数,但从司马懿处心积虑地发起政变上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不甘心雌伏于人的。
也许司马懿会采取一种比较温和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而不会是像现在一样如此暴力,充满了血腥。
但现在,他却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手段,曹爽给了他机会,司马懿所要做的,也就是捉住这个机会,不成功便成仁。
司马师的任务,就是控制洛阳南面的和西面的城门,而东面的北面的城门,则交给他的叔父司马孚来夺取。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行三,字叔达,由于司马懿兄弟八人表字之中皆有一个达字,所以时人称之为司马八达。
当然,司马八达也并非个个发达,从历史上来看,真正发达的只有司马懿和紧随他步伐的司马孚。
司马懿堪称是奥斯卡影帝级的演员,而司马孚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司马懿死后,司马孚一个人唱起了红脸的角色,为司马昭和司马炎粉饰颜面。
高平陵事变之时,司马孚就是急先锋,为司马氏篡夺曹魏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昭弑曹髦后,司马孚抱尸痛哭,自言其过,司马炎篡魏立晋时,更是对曹奂道,臣终身是魏臣,可转眼司马炎就封其为安平王,并以开国元勋待之,所以说他是戏精,一点儿也没差。
司马孚有个儿子司马望,比司马师大三岁,和司马孚一样,也是晓畅军事,这次司马氏发起政变,司马孚积极地响应司马懿,把家里的家兵也全部带了出来,孤注一掷。
由于准备充分,事先这些城门令都得到了上司的关照,所以在司马军控制这些城门的过程之中,进行地十分顺利,比及天亮之时,十二座城门已经尽皆落入了司马军手中。
天亮了,许多急于出城的商旅和百姓来到城门处才发现,洛阳的城门全都紧闭上了,守城的军队是戒备森严,城门丝毫没有打开的迹象。
顿时洛阳城便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尽管司马懿早早地派出人贴出了安民告示,但是依然不能缓解百姓的焦虑情绪。
每个人其实都清楚,这洛阳,要变天了!
老百姓怕什么,就怕战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场大规模的战乱,真正倒楣的,却是平民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洛阳城的百姓,比起其他地方的百姓来说,生活肯定要富足一些,最起吗,可以做到衣食无忧,许多经商的人还能置下一些产业,可战乱一来,产业没了,房子没了,甚至连命没了。
城外的百姓还能找机会逃避战乱,但城内的百姓倒是想逃,想离开这个是非战乱之地,可惜洛阳城的十二座城门,无一开启,想逃也逃不走啊。
眼看着城内兵荒马乱的,可心忧如焚的百姓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出路,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祈求着战乱快点儿结束。
而此刻司马懿也踏上了他最惯于乘坐的冲锋车,率领着死士队伍,从司马府出发,向着位于洛阳城东北方向上的武库开进。
除了控制洛阳的十二座城门之外,司马懿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洛阳城的武库,这也将成为此次兵变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返回顶部↑
城门多的好处是方便通行,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天子威仪的需要,不过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防御起来就困难得多了。
现在司马师总算是深有体会,单单控制一座宣阳门比较容易,可是要把洛阳的这十二座城门全部给控制下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最起码所需要的兵力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
司马师虽然担任中护军的要职,但是中护军在禁军体系之中,担任的是主持选举武官,典察监管的职责,并没有直接掌兵的权力,所以司马师能直接指挥的禁军军队并没有,他现在率领的,还是以司马家暗中培养多年的三千死士为主。
三千死士可是司马师一手精心培养起来的,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虽然司马师自信他麾下的这些死士战力绝对不会逊色于任何正规的军队,但是如果把这些死士平均分配到十二座城门处去防守的话,肯定会显得力量薄弱许多。
所以,司马师不得不倚仗原先的守城的军队来守卫城门,像宣阳门城门令李正提前就归附于他们司马家的这些人,司马师还是准备对他们委以重用的,最多也就是先给他们许诺些好处,以便令其卖命,反正如果兵变成功了,给他们升个官也无妨。
司马懿暗中蓄积了这么多年的力量,厚积薄发,就是为了这一刻,其实他们父子都明白,一旦举兵起事,他们就注定是没有回头路可以再走了,成功的话,他们就可以执掌天下,号令四方,如果失败,那就是身死族灭,满盘全输。
其实发动政变的代价是极其之大的,虽然司马懿才隐忍了这么多年,没有十全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
司马懿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司马师毒杀发妻夏侯徽的时候,司马懿也是支持的,因为夏侯徽已经洞悉了他们司马家的阴谋野心,从防微杜渐的角度下考虑,夏侯徽必须地死,司马懿不可能留下这么大的隐患。
夏侯徽死的时候是青龙二年,同一年秋天时候,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也许从那时候起,司马懿就已经在纂权夺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就算没有曹爽的逼迫,司马懿还能否安安分分地做他的辅政太臣,这似乎也就是一个未知之数,但从司马懿处心积虑地发起政变上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不甘心雌伏于人的。
也许司马懿会采取一种比较温和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而不会是像现在一样如此暴力,充满了血腥。
但现在,他却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手段,曹爽给了他机会,司马懿所要做的,也就是捉住这个机会,不成功便成仁。
司马师的任务,就是控制洛阳南面的和西面的城门,而东面的北面的城门,则交给他的叔父司马孚来夺取。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行三,字叔达,由于司马懿兄弟八人表字之中皆有一个达字,所以时人称之为司马八达。
当然,司马八达也并非个个发达,从历史上来看,真正发达的只有司马懿和紧随他步伐的司马孚。
司马懿堪称是奥斯卡影帝级的演员,而司马孚也是不遑多让,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司马懿死后,司马孚一个人唱起了红脸的角色,为司马昭和司马炎粉饰颜面。
高平陵事变之时,司马孚就是急先锋,为司马氏篡夺曹魏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昭弑曹髦后,司马孚抱尸痛哭,自言其过,司马炎篡魏立晋时,更是对曹奂道,臣终身是魏臣,可转眼司马炎就封其为安平王,并以开国元勋待之,所以说他是戏精,一点儿也没差。
司马孚有个儿子司马望,比司马师大三岁,和司马孚一样,也是晓畅军事,这次司马氏发起政变,司马孚积极地响应司马懿,把家里的家兵也全部带了出来,孤注一掷。
由于准备充分,事先这些城门令都得到了上司的关照,所以在司马军控制这些城门的过程之中,进行地十分顺利,比及天亮之时,十二座城门已经尽皆落入了司马军手中。
天亮了,许多急于出城的商旅和百姓来到城门处才发现,洛阳的城门全都紧闭上了,守城的军队是戒备森严,城门丝毫没有打开的迹象。
顿时洛阳城便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尽管司马懿早早地派出人贴出了安民告示,但是依然不能缓解百姓的焦虑情绪。
每个人其实都清楚,这洛阳,要变天了!
老百姓怕什么,就怕战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场大规模的战乱,真正倒楣的,却是平民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洛阳城的百姓,比起其他地方的百姓来说,生活肯定要富足一些,最起吗,可以做到衣食无忧,许多经商的人还能置下一些产业,可战乱一来,产业没了,房子没了,甚至连命没了。
城外的百姓还能找机会逃避战乱,但城内的百姓倒是想逃,想离开这个是非战乱之地,可惜洛阳城的十二座城门,无一开启,想逃也逃不走啊。
眼看着城内兵荒马乱的,可心忧如焚的百姓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出路,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祈求着战乱快点儿结束。
而此刻司马懿也踏上了他最惯于乘坐的冲锋车,率领着死士队伍,从司马府出发,向着位于洛阳城东北方向上的武库开进。
除了控制洛阳的十二座城门之外,司马懿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洛阳城的武库,这也将成为此次兵变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