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多事之秋(1 / 1)
这恐怕是司马师今年以来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返回顶部↑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