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2节(3 / 4)
苏泽摆摆手说道:“我就是随口问问。”
接着苏泽向九姑婆问道:“阿姑,咱们长宁卫原来是有卫学的吧?”
九姑婆放下手里的碗,点头说道:“家祠后的那排房子就是卫学,不过如今已经荒废掉了。”
苏泽连忙问道:“那卫学总有书吧?那些书呢?”
九姑婆说道:“那些书都被收进了家祠,你是要借那些书看?”
苏泽点点头,在穿越到大明后,苏泽终于体会到了古代寒门读书是何其的艰难。
且不说寒门根本供不起一个成年男丁脱产学习,光是高昂的书价就足以劝退大部分寒门子弟了。
在印刷术已经大发展的大明朝,书籍的价格依然高昂,就连九姑婆这样的拥有免税田的家庙庙祝都吃不饱,更不要说拿钱去买书了。
苏泽也打听过了,明代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比之唐宋已经大大降低了参加考试的门槛了。
但是薄薄的一本《论语》,在福建也要卖五钱银子,这还是因为福建建阳是全国书籍刻印刊行中心,福建的书价全国最低的优惠价格。
而五钱银子可以买一旦大米了,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是七八两银子,光是买起科举考试的参考书,那就要花费一年的纯收入。
书籍的珍贵可想而知,看到九姑婆有些迟疑,苏泽继续说道:
“阿姑,这几日田已经开荒好了,下午我可以教他们两个识字,卫所里愿意学习识字的孩子,也可以跟着我学。”
九姑婆抬起浑浊的眼睛说道:“你想要把卫学重新办起来?”
苏泽点头说道:“正有此意。”
第017章 卫学
卫学,顾名思义就是卫所的学校。
大明朝的学校制度,是洪武帝亲自制定的,学校不仅仅是学术教育设施,也是官方机构。
不过卫学和卫学之间也有区别的。
比如张居正就读的湖广荆州卫的卫学,那是拥有廪生20人,增广生20人,附学生10人的正经官方学校。
湖广荆州卫学还拥有举行科试,选拔参加乡试的资格,地位和县学一样,又因为仅仅对荆州卫的军籍和军余子弟招生,竞争要比县学府学还小。
而长宁卫的卫学,则只是卫所从外聘请启蒙教师的私人性质学校,没有衙门拨款,更没有生员的资格。
虽然长宁卫的卫学只是私学,但是能办私学的卫所,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九姑婆陷入到了回忆中,在她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东南地区还没这么乱,长宁卫还是一个很繁华的卫所。
九姑婆还记得那时候卫学朗朗的读书声。
长宁卫的卫学设立于四祖时期,卫所还专门有钱拨给卫学,从外面聘请蒙师,教导长宁卫子弟读书开蒙。
那时候长宁卫也有不少人家能吃饱饭,想让孩子读书开蒙,试试科举的路子。
不过长宁卫的子弟在读书上没什么才能,从开办卫学以来,连通过县试府试获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都没有。
而随着长宁卫开始衰落后,卫所开始无力承担卫学的费用。
要知道卫学可不仅仅要请一个蒙师,还需要笔墨纸砚,还要购买教材。 ↑返回顶部↑
接着苏泽向九姑婆问道:“阿姑,咱们长宁卫原来是有卫学的吧?”
九姑婆放下手里的碗,点头说道:“家祠后的那排房子就是卫学,不过如今已经荒废掉了。”
苏泽连忙问道:“那卫学总有书吧?那些书呢?”
九姑婆说道:“那些书都被收进了家祠,你是要借那些书看?”
苏泽点点头,在穿越到大明后,苏泽终于体会到了古代寒门读书是何其的艰难。
且不说寒门根本供不起一个成年男丁脱产学习,光是高昂的书价就足以劝退大部分寒门子弟了。
在印刷术已经大发展的大明朝,书籍的价格依然高昂,就连九姑婆这样的拥有免税田的家庙庙祝都吃不饱,更不要说拿钱去买书了。
苏泽也打听过了,明代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比之唐宋已经大大降低了参加考试的门槛了。
但是薄薄的一本《论语》,在福建也要卖五钱银子,这还是因为福建建阳是全国书籍刻印刊行中心,福建的书价全国最低的优惠价格。
而五钱银子可以买一旦大米了,普通人家一年收入也就是七八两银子,光是买起科举考试的参考书,那就要花费一年的纯收入。
书籍的珍贵可想而知,看到九姑婆有些迟疑,苏泽继续说道:
“阿姑,这几日田已经开荒好了,下午我可以教他们两个识字,卫所里愿意学习识字的孩子,也可以跟着我学。”
九姑婆抬起浑浊的眼睛说道:“你想要把卫学重新办起来?”
苏泽点头说道:“正有此意。”
第017章 卫学
卫学,顾名思义就是卫所的学校。
大明朝的学校制度,是洪武帝亲自制定的,学校不仅仅是学术教育设施,也是官方机构。
不过卫学和卫学之间也有区别的。
比如张居正就读的湖广荆州卫的卫学,那是拥有廪生20人,增广生20人,附学生10人的正经官方学校。
湖广荆州卫学还拥有举行科试,选拔参加乡试的资格,地位和县学一样,又因为仅仅对荆州卫的军籍和军余子弟招生,竞争要比县学府学还小。
而长宁卫的卫学,则只是卫所从外聘请启蒙教师的私人性质学校,没有衙门拨款,更没有生员的资格。
虽然长宁卫的卫学只是私学,但是能办私学的卫所,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九姑婆陷入到了回忆中,在她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东南地区还没这么乱,长宁卫还是一个很繁华的卫所。
九姑婆还记得那时候卫学朗朗的读书声。
长宁卫的卫学设立于四祖时期,卫所还专门有钱拨给卫学,从外面聘请蒙师,教导长宁卫子弟读书开蒙。
那时候长宁卫也有不少人家能吃饱饭,想让孩子读书开蒙,试试科举的路子。
不过长宁卫的子弟在读书上没什么才能,从开办卫学以来,连通过县试府试获得生员资格的读书人都没有。
而随着长宁卫开始衰落后,卫所开始无力承担卫学的费用。
要知道卫学可不仅仅要请一个蒙师,还需要笔墨纸砚,还要购买教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