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刮骨去毒(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
  几日后从兴国敏都送来了严珂的奏报,兴皇遇害、新帝继位的国书也随之到达。作为唯一在世的赵氏血脉,赵熙衡肩负着复兴国家的重望。
  听闻在他回敏都前,兴国王公中有两位拥兵自重的贵胄也名噪一时,其中之一按辈分来算,还是赵熙衡的叔父。此二人本来趁着兴皇被软禁,敏都群龙无首,意图抢占先机,窃国易政,届时赵熙衡来迟一步,只能面新主而臣服。
  算盘打得很好,只是刚刚获得全胜的荆军披荆执锐,护送赵熙衡挺进敏都,从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的染血铁骨,将两位竞争者震慑得不敢侧目,连抵抗的意志都没了,纷纷缴械投诚,俯首系颈,任赵熙衡找到“被囚杀”的兴皇,告丧天下,足践尊位。
  国家震荡日久,而今众心咸归,簇拥二皇子承业为帝。就在登基当日,赵熙衡以“百废待兴、独木难支,无法自济”为由,亲发国书,请求荆国君主提供协助。
  如此一来,算是给了荆人名正言顺“垂帘听政”的机会。
  “安吉没看错人,他还算懂事。”
  皇姊将前桥和安吉叫来,诉说了兴国陵谷之变,而后把入兴辅助赵熙衡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妻主安吉。彼时她将以兴人眼中“新皇的贤内助”身份出发,最终抵达她“忠诚的敏都”。
  接手赵熙衡这个郡卿后,安吉就远离了朝堂,如今又因有他这个郡卿重回政治中央,倒不算埋没了她的才能。
  皇姊命她先摸清兴国现有势力的底细,铲除可能的阻碍,稳固赵熙衡这个傀儡的国主地位,再徐徐图之。
  她们当日面谈许久,比如日后修订典籍重塑奉阴婆信仰,驱逐邪神残毒;兴办学校教化百姓,普及荆国正字正音和雅书雅乐,以文明代替陋俗;对反荆势力和顽固的奉教余孽斩草除根,用利益稳住摇摆的贵族和官宦阶级,吸纳部分优秀青年女男进入官员预备役,等国家恢复运行秩序后,再逐步完善律法和家族架构模式,实现由男尊向平等过渡;鼓励女子走出家门,入荆学习百工或经营生意,勇敢尝试新的可能。
  安吉将携第一批工匠和博士随行,以完成现阶段任务。前桥也向她介绍了卯卯的情况,并把留王旧邸的地址给她,若需要帮助,安吉可以自行询问卯卯的意愿,荆国或可多一位助力。当然若卯卯无心,就依她的选择,不可强求。
  ——
  2.
  前桥这几日精神头有些不济,许多食物本来爱吃,如今别说是吃了,就是闻到想到都会反胃。府中厨子变着法探索她食谱中的舒适区,却也没逼着她必须吃什么,似乎只进食几种想吃的东西,不至过量就好,唯有“叁防散”从此消失于府中,连咖啡渣都看不见。
  成璧延续着之前的教学,晨起后都要带她练习一些简单拳法,却不会像从前那样逼迫,只维持在热身放松的程度。若天气很好,梁穹会带她在太阳底下躺一会儿。
  不同于来月经时纳头便拜、脚不着地的严肃,荆国女子怀孕后,反而更加自由了。前桥打听后才知道原因——在荆人眼中,来月经是“除旧”,身体有损,必须得到爱护,而怀孕是“育新”,创造生命,得顺势而为,只能支援,不能干预。
  前桥奇道:“可我怎么没见固砾军的姐妹来月经就被人背着啊?人家照样上战场呢。”
  对此梁穹的解释是:“军中常备‘暖体丸’,可以止痛,但就像‘叁防散’那般,日常服食,恐有损伤。”
  于是前桥将信将疑地找诱荷询问:“‘暖体丸’是什么?有副作用吗?”
  诱荷无辜道:“止痛药而已,多吃肯定不行,但适当吃没啥事呀。”
  合着又是诱荷从别的世界偷来造福荆国,却被荆国贵族妖魔化的“金手指”一根。
  “怎么贵族总有各种各样的避忌呢?白白糟蹋了你的心意。”前桥不满道。
  “因为‘避忌’正是用以区分贵族和平民身份的东西啊,众人皆美则为俗,众人皆有则为贱。”诱荷又道,“话说回来,现在荆国贵族实在有点不成样子了,贪图享乐,沉迷物欲,比云阁在位时好逸恶劳许多。”
  “是吗?”
  前桥以为一向如此,然而诱荷是“过来人”,她解释道:“云阁当政期间,荆国野心勃勃,常派遣使者与他国交流,求同存异,打破壁垒,文化自信时至顶峰。也是因此,由上至下积极进取,不时将欲望投射进信仰之中。
  “拿北边的兴国举例吧。先兴皇初继位时,便力图夺回觐坞之地,可惜次次发动进攻,次次以失败告终。当时都用不着魏皇室监战,荆军只要上了战场,光是气势就能将敌人吓破胆。魏云景奉命去了北境,刚到两日,连帐篷都没住热乎呢,兴军已然大败。为防止魏云景率军北上,兴皇求和,将儿子和停战书都送了过来——所以云景刚离京半个月,就牵着赵熙衡回宫了。”
  合着赵熙衡是翼亲王“捡”回来的?前桥听着哭笑不得。这也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如今却像天方夜谭。
  “可我看兴国挺膨胀的,打架打不过,脑补倒是一把好手,还拿我当黄文女主乱写,可见他们相当自信。”她想了想又道,“奉神信仰也是近年突飞猛涨的,或许与此有关?”
  “嗯,我猜有关。”诱荷道,“并非由于我是真嫄,才说这些话,实在是有感而发。凰邻大胆去除神侍冗祀,是非常人能为的壮举,但丰库制度极大压缩贵族可用财富,享乐之风随之而起。大家都想自己过得舒服点,不愿把钱交给国家再次分配,于是挥金如土、见利忘义者多,短期内能富国,长期只怕弊大于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