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2 / 4)
由于这方砚台是今天秦卫先来的主要目的,所以,这次王师傅也是特别的用心,一直俯身在细看那方端砚。
刘宇浩轻轻敲击了下砚身,其实,这也是以前在学习中,齐老曾经给他讲过的。清朝时,有个叫计楠的人在《端溪砚坑考》一书中就已经指出了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在计楠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称其声磐,米史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刘宇浩往后退了几步,到了一个大家不怎么留意的所在,双手放在兜里,慢慢展开“八锦拳”,看了起来。他想再试试,还会不会发生刚才那样的事情。这次,果然没让刘宇浩失望,过了几秒钟,奇异的事再次发生了。
只见面前的砚台全身上下裹着一团金色的光,马上,刘宇浩看见了更奇特的事,金光晃了几下之之后,鹿皮图谱再次出现在眼前。由于这一次刘宇浩有了经验,慢慢引导着那团金光,霍然间,刘宇浩体内的血液沸腾了,成功了,终于成功引导着那团金光,使它跃上了图谱,这时的刘宇浩也和图谱融汇到一体。在刘宇浩的脑海里,自己好象对这方砚熟知已久一样,砚台本身的年份、各类资料等,所有的一切,无一不清清楚楚。
这次的发现让刘宇浩兴奋的身体都有点颤抖了。手心灼热的感觉袭来,刘宇浩立刻收回了八锦之术,此时的刘宇浩内心的喜悦瞬间充满了全身,用心花怒放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刘宇浩有种想跑出去大叫一场的冲动。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尽量压制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刘宇浩告戒自己,“淡定,一定要淡定!”
没过一会,王师傅终于起身,刘宇浩忙迎上前去,“王师傅,您对这方砚有什么看法?”
王师傅拭了把头上的汗,“开始我还看着这物件有点妖,后来浩哥你那么一敲,把我敲醒了,呵呵,根据这物件的身份,我琢磨着,应该是件开门到清三代的好东西。浩哥儿你既然能从那壶里看出乾坤,说明你对这行也是有些研究的,也说说你对端砚的了解吧。”
“呵呵,我哪有胆子在您老面前班门弄斧啊,我这点道行勉强能说是知道点,离入行差了太远,不行、不行。”刘宇浩尴尬的摆了摆手。要说考古,那是刘宇浩的专业,怎么发掘古墓,什么药水保存什么物件的,刘宇浩还能说个一二三四的。古玩鉴赏这方面,他还真的是小半瓶水都不够的。
第011章 大出风头
上次能发现那玉璜不是因为眼力好,那是他有那种别人都没有的特殊异能啊。不过,这次不同了,这次刘宇浩清楚的知道了那方砚的情况。刘宇浩告诉过自己,无论对方是谁,都不会把自己拥有异能的事情告诉他的,这件事,只能永远只能烂在自己的肚子里。
“浩哥儿,说说你对端砚的了解吧。”王师傅笑着说道。
您老吩咐敢不从命,刘宇浩谦逊的笑了笑,“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这话说啊在唐代,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其后,端砚的‘呵气成墨’以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从此传开,端砚也名扬海内外,‘贡砚’,‘赐砚’也随之盛行。”
这个故事讲的在场的人都听的津津有味,贺旭东更是听的翘起了二郎腿,笑眯眯的看着刘宇浩。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今天是来买东西的,怎么就搭起了评书的场子。钟二爷想发威,但瞟眼看到贺旭东的样子,也就黑着脸坐在一边不吱声。
“嘿,我说哥们,你说了半天,那这方砚究竟表现怎么样呢?”有人忍不住问了一句。
“呵呵,答案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可能这位朋友没有注意到我刚才讲的故事吧。”刘宇浩笑着应道。
对于刘宇浩的回答,有两个人都不由得赞赏的点了点头。一个是王师傅,另一个是贺旭东。这个问题刘宇浩回答的真的很巧妙。你说是真的吧,等会叫价时,就给秦卫先多制造了一个对手;你说是假的吧,那是直接把钟二爷往死里得罪了。再说了,明明是个开门的物件,要是硬说是假的,那也于理不合呀。
问问题的那个人懊恼的说:“要是听个故事就能知道真假,我就不用花钱请掌眼的师傅来帮我了。”得,这傻货还真是缺根弦,答案没问出来道也罢了,还一句话把自己请来的掌眼师傅给得罪了,他也不想想,你把人得罪了,那人家还能尽心尽力的帮你吗。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笑了起来。缺根弦旁边坐着一位五十上下的人,憋着一张涨的发紫的脸,一言不发。刘宇浩估摸着,那位就是缺根弦请来的掌眼师傅吧。无奈,只好歉意的对着那师傅点了点头。
说那人缺根弦还真是不冤枉他,其实在刘宇浩刚才的故事中,确实是有鉴别真伪的简便方法的,只是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又不能在这种场合直接说出来,所以刘宇浩只好选择那样回答他了。至于他有没有那个悟性,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反正刘宇浩发现了贺旭东是个很有悟性的人。在刘宇浩讲完故事之后,眼角余光中,刘宇浩看到,贺旭东正好坐的地方离砚台很近,听完了故事没一会,贺旭东微微一笑,像是明白了什么,用嘴对着那方砚台哈了口气。当然,在场的人之中,怕是只有贺旭东敢那样做了。
当然,不哈气也可以。这种小窍门是有两种方法的。一是用指按住砚台1到2秒钟,如果是端砚,上边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二是可向砚台呵一口气,如果是端砚,砚上就会凝聚一层薄水珠,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越多说明品质越好。以上两点均与端砚独特的细密质地有关,容易聚拢水蒸气。
王师傅和刘宇浩自然又不相同,刘宇浩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的能力先辨了真伪,后来才用眼力去看的。对于王师傅这种经验老到的掌眼师傅来说,通常他们都是通过观察端砚的颜色,石质是否圆润,上手的感觉,敲击发出的声音,用手指按以及呵气等等综合的手段再配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辨别的。那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凭的就是那份过人的眼力。毕竟,不同的年份,不同的老坑出来的砚石都是不一样的,手下没有点真工夫,那就等着打眼吧。
“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现在我们对这件端砚开始。底价八千,每次叫价一千,各位朋友,现在可以了。”
今天对六子来说,是倒霉的一天,也不知道出门是不是没看黄历。反正,自从刘宇浩在紫砂壶底去出了一块玉璜后,六子的脸本来长的就不怎么样,一张灰黄脸,皱巴巴的,像大叶柞树皮,七横八叉,满是沟坎。再加上一直悻悻的样子,配合在一起,简直像周扒皮家的那个永远吃不饱的长工。
大伙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人先出价。在古玩杂项中,砚的鉴赏判定还真是很要点眼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很多人在瓷器和玉石上造诣颇深,或是懂字画书法,再或是懂古家具,钱币,但对杂项精通的人在行里确实是只占少数。
这些年来,由于砚石价格的节节攀升,造假的越来越多。端砚尤其如此,你不光要懂砚石的石质还要懂雕工;还要先要了解铭刻作者的个人风格(书画,人品,学识等)和时代风格与铭的文辞是否一致;其次是看雕刻的手法,刀痕与作者的艺术手法及时代时否相符,会不会后加款;再次是看铭的所在部位是否落落大方和得体;铭廖中或有用于馈赠的,那么其落款的称呼是否相符,也可用作鉴别时的参考。比如清代早期的称呼多有某某大兄先生,某某道兄先生;清晚期至民国时代称某某仁兄大人,某某山人,道人;华夏建国后至八十年代都以同志称呼,现今又盛行先生的称谓了。当然还必须注意铭刻者的印章的真。有一方古砚上有陈曼生的铭,考陈是清代中期浙派书画篆刻名家,善用切刀法刻印,风格苍劲古朴,如果该铭中陈曼生留下的印章所用不是切刀法,风格也与上述迥异,就应判为铭。在我们所见到的带铭的古砚中往往会有许多铭,俗称“后加款”。有些佳砚加了上铭,反而画蛇添足,降低了原有的价值,我们不可不知。当然佳铭真铭,铭刻者名头又大,这无疑锦上添花,价值会大幅度上升。更要懂砚的装饰,要不新砚配老匣蒙人耳目的事多了去了……
这些对一个玩家来说,要下的功夫不是一般的深。像王师傅这样底子深厚的老人都不敢说自己没在这上面打过眼。
……
秦卫先也没动。他想看看大伙的反应,要是竟价的涨幅太高,秦卫先当然是不会考虑的。也怕自己出价后有人追,一个搞不好会弄巧成拙的。 ↑返回顶部↑
刘宇浩轻轻敲击了下砚身,其实,这也是以前在学习中,齐老曾经给他讲过的。清朝时,有个叫计楠的人在《端溪砚坑考》一书中就已经指出了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在计楠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东坡称其声磐,米史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刘宇浩往后退了几步,到了一个大家不怎么留意的所在,双手放在兜里,慢慢展开“八锦拳”,看了起来。他想再试试,还会不会发生刚才那样的事情。这次,果然没让刘宇浩失望,过了几秒钟,奇异的事再次发生了。
只见面前的砚台全身上下裹着一团金色的光,马上,刘宇浩看见了更奇特的事,金光晃了几下之之后,鹿皮图谱再次出现在眼前。由于这一次刘宇浩有了经验,慢慢引导着那团金光,霍然间,刘宇浩体内的血液沸腾了,成功了,终于成功引导着那团金光,使它跃上了图谱,这时的刘宇浩也和图谱融汇到一体。在刘宇浩的脑海里,自己好象对这方砚熟知已久一样,砚台本身的年份、各类资料等,所有的一切,无一不清清楚楚。
这次的发现让刘宇浩兴奋的身体都有点颤抖了。手心灼热的感觉袭来,刘宇浩立刻收回了八锦之术,此时的刘宇浩内心的喜悦瞬间充满了全身,用心花怒放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刘宇浩有种想跑出去大叫一场的冲动。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尽量压制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刘宇浩告戒自己,“淡定,一定要淡定!”
没过一会,王师傅终于起身,刘宇浩忙迎上前去,“王师傅,您对这方砚有什么看法?”
王师傅拭了把头上的汗,“开始我还看着这物件有点妖,后来浩哥你那么一敲,把我敲醒了,呵呵,根据这物件的身份,我琢磨着,应该是件开门到清三代的好东西。浩哥儿你既然能从那壶里看出乾坤,说明你对这行也是有些研究的,也说说你对端砚的了解吧。”
“呵呵,我哪有胆子在您老面前班门弄斧啊,我这点道行勉强能说是知道点,离入行差了太远,不行、不行。”刘宇浩尴尬的摆了摆手。要说考古,那是刘宇浩的专业,怎么发掘古墓,什么药水保存什么物件的,刘宇浩还能说个一二三四的。古玩鉴赏这方面,他还真的是小半瓶水都不够的。
第011章 大出风头
上次能发现那玉璜不是因为眼力好,那是他有那种别人都没有的特殊异能啊。不过,这次不同了,这次刘宇浩清楚的知道了那方砚的情况。刘宇浩告诉过自己,无论对方是谁,都不会把自己拥有异能的事情告诉他的,这件事,只能永远只能烂在自己的肚子里。
“浩哥儿,说说你对端砚的了解吧。”王师傅笑着说道。
您老吩咐敢不从命,刘宇浩谦逊的笑了笑,“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这话说啊在唐代,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其后,端砚的‘呵气成墨’以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从此传开,端砚也名扬海内外,‘贡砚’,‘赐砚’也随之盛行。”
这个故事讲的在场的人都听的津津有味,贺旭东更是听的翘起了二郎腿,笑眯眯的看着刘宇浩。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今天是来买东西的,怎么就搭起了评书的场子。钟二爷想发威,但瞟眼看到贺旭东的样子,也就黑着脸坐在一边不吱声。
“嘿,我说哥们,你说了半天,那这方砚究竟表现怎么样呢?”有人忍不住问了一句。
“呵呵,答案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可能这位朋友没有注意到我刚才讲的故事吧。”刘宇浩笑着应道。
对于刘宇浩的回答,有两个人都不由得赞赏的点了点头。一个是王师傅,另一个是贺旭东。这个问题刘宇浩回答的真的很巧妙。你说是真的吧,等会叫价时,就给秦卫先多制造了一个对手;你说是假的吧,那是直接把钟二爷往死里得罪了。再说了,明明是个开门的物件,要是硬说是假的,那也于理不合呀。
问问题的那个人懊恼的说:“要是听个故事就能知道真假,我就不用花钱请掌眼的师傅来帮我了。”得,这傻货还真是缺根弦,答案没问出来道也罢了,还一句话把自己请来的掌眼师傅给得罪了,他也不想想,你把人得罪了,那人家还能尽心尽力的帮你吗。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笑了起来。缺根弦旁边坐着一位五十上下的人,憋着一张涨的发紫的脸,一言不发。刘宇浩估摸着,那位就是缺根弦请来的掌眼师傅吧。无奈,只好歉意的对着那师傅点了点头。
说那人缺根弦还真是不冤枉他,其实在刘宇浩刚才的故事中,确实是有鉴别真伪的简便方法的,只是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又不能在这种场合直接说出来,所以刘宇浩只好选择那样回答他了。至于他有没有那个悟性,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反正刘宇浩发现了贺旭东是个很有悟性的人。在刘宇浩讲完故事之后,眼角余光中,刘宇浩看到,贺旭东正好坐的地方离砚台很近,听完了故事没一会,贺旭东微微一笑,像是明白了什么,用嘴对着那方砚台哈了口气。当然,在场的人之中,怕是只有贺旭东敢那样做了。
当然,不哈气也可以。这种小窍门是有两种方法的。一是用指按住砚台1到2秒钟,如果是端砚,上边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二是可向砚台呵一口气,如果是端砚,砚上就会凝聚一层薄水珠,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越多说明品质越好。以上两点均与端砚独特的细密质地有关,容易聚拢水蒸气。
王师傅和刘宇浩自然又不相同,刘宇浩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的能力先辨了真伪,后来才用眼力去看的。对于王师傅这种经验老到的掌眼师傅来说,通常他们都是通过观察端砚的颜色,石质是否圆润,上手的感觉,敲击发出的声音,用手指按以及呵气等等综合的手段再配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来辨别的。那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凭的就是那份过人的眼力。毕竟,不同的年份,不同的老坑出来的砚石都是不一样的,手下没有点真工夫,那就等着打眼吧。
“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现在我们对这件端砚开始。底价八千,每次叫价一千,各位朋友,现在可以了。”
今天对六子来说,是倒霉的一天,也不知道出门是不是没看黄历。反正,自从刘宇浩在紫砂壶底去出了一块玉璜后,六子的脸本来长的就不怎么样,一张灰黄脸,皱巴巴的,像大叶柞树皮,七横八叉,满是沟坎。再加上一直悻悻的样子,配合在一起,简直像周扒皮家的那个永远吃不饱的长工。
大伙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人先出价。在古玩杂项中,砚的鉴赏判定还真是很要点眼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很多人在瓷器和玉石上造诣颇深,或是懂字画书法,再或是懂古家具,钱币,但对杂项精通的人在行里确实是只占少数。
这些年来,由于砚石价格的节节攀升,造假的越来越多。端砚尤其如此,你不光要懂砚石的石质还要懂雕工;还要先要了解铭刻作者的个人风格(书画,人品,学识等)和时代风格与铭的文辞是否一致;其次是看雕刻的手法,刀痕与作者的艺术手法及时代时否相符,会不会后加款;再次是看铭的所在部位是否落落大方和得体;铭廖中或有用于馈赠的,那么其落款的称呼是否相符,也可用作鉴别时的参考。比如清代早期的称呼多有某某大兄先生,某某道兄先生;清晚期至民国时代称某某仁兄大人,某某山人,道人;华夏建国后至八十年代都以同志称呼,现今又盛行先生的称谓了。当然还必须注意铭刻者的印章的真。有一方古砚上有陈曼生的铭,考陈是清代中期浙派书画篆刻名家,善用切刀法刻印,风格苍劲古朴,如果该铭中陈曼生留下的印章所用不是切刀法,风格也与上述迥异,就应判为铭。在我们所见到的带铭的古砚中往往会有许多铭,俗称“后加款”。有些佳砚加了上铭,反而画蛇添足,降低了原有的价值,我们不可不知。当然佳铭真铭,铭刻者名头又大,这无疑锦上添花,价值会大幅度上升。更要懂砚的装饰,要不新砚配老匣蒙人耳目的事多了去了……
这些对一个玩家来说,要下的功夫不是一般的深。像王师傅这样底子深厚的老人都不敢说自己没在这上面打过眼。
……
秦卫先也没动。他想看看大伙的反应,要是竟价的涨幅太高,秦卫先当然是不会考虑的。也怕自己出价后有人追,一个搞不好会弄巧成拙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