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节(2 / 4)
“一半对一半吧。”施保想想回答。
刘宇浩愣了愣,道:“不是说盗墓者可以用铁锥入墓葬而嗅之,如果墓葬里有金、银、铜、铁气味,盗墓者一般都能判别吗?”
施保道:“盗墓者使用的铁锥可深至地下数丈,并且能带出地下器物的气味,但明显不足的是,只有铁锥碰到地下金属器物时才能通过磨擦产生并带出气味,这种气味自是相当微弱,若无嗅觉灵敏和相当经验者是难以据此寻出蛛丝马迹的。”
“那倒也是。”刘宇浩笑道。
施保继续说道:“倘若铁锥遇到的是瓷器、漆器等陪葬物品,几乎无气味可嗅。而一旦地下墓坑为泥水所浸,即便是嗅觉异常灵敏的猎犬,恐怕也只能干瞪着眼,望锥兴叹了吧。”
“怪不得施老哥会有一半对一半之说呢。”刘宇浩哈哈大笑。
顿时,施保满脑门黑线,毕竟刘宇浩谈论的都是他不愿意和别人提及的秘密,这么肆无忌惮的笑的确让他有点难以接受。
刘宇浩也发现了这点,挠挠头道:“对了施老哥,姚四儿那个人的人品很差,你们怎么会想到要找他合伙呢。”
在盗墓行当里,有防官防民众还得防同伙相害一说,这让刘宇浩想起了大学时流行的那句“防火防盗防师兄。”的黑色幽默。
施保神色一黯,神色蓦然古怪了几分,讪笑道:“还不是钱闹的,只有姚四儿才能拿得出我们需要的钱,哎,当时也是没办法呀。”
看来,施保其实也知道姚四儿那个人不可靠,之所以选择与其合作只不过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你在升井的时候,会不会有同伙突然割断绳索让你跌回洞中摔个半死?或者上面砸一大石头下来?又或者突然发现洞口封闭,从此留在洞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再或者在喝分赃酒时候被人下药然后埋回盗洞内呢?
专窃大墓的盗墓贼往往是一小团伙。人多,就有分赃不匀的问题,谁不想独吞那些宝物?对那个姚四儿,施保无时不刻不在提防。
历史上盗墓贼相残的事件就多次发生。
刘宇浩突然想起,在天星观一号楚墓中,距离盗洞深约14米处,发现人头骨一个和零散肢骨。以齐老爷子为首的考古学者分析当为,那些骸骨为盗墓者所留,很可能此人在取出宝物后被同行所害。
至于他是未出地宫就封锁了洞口,还是将要爬出洞口时被上面的同伙一脚踹回洞内,或者被一棒子敲昏于地下,或者是在洞外打死以后抛尸洞中,不得而知。
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学的课本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在发掘的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时,考古人员在墓道第七天井接近墓室头道门的东边,发现有一个盗洞,盗洞下靠墙立着一个死人骨架,周围地面散落着零碎的金、银和玉石、玛瑙等饰品。
经勘查,发现有打破石门,从右上角钻进石墓室,移动棺椁,入墓室行窃的现场遗痕,后部墓室的白墙上还留下了一只很显眼的黑手印。
据推断,盗墓者至少在两人以上,很可能是一同进墓室盗取财物后,先出墓道者产生了独吞之念,对未出者下了毒手,以至于他千余年来立于阴暗的地宫成为盗墓贼可耻下场的上好标本。
刘宇浩笑了笑,突然正色道:“施老哥,如果我猜的没错,其实你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墓葬中吧?”
“你,你是怎么知道的?是姚四儿告诉你的吗?”施保神色大惊,当场愣住。
第1204章 宋墓明器之谜【一】
要想了解盗墓这个话题,须从了解葬制开始。古代的“葬”字,就是把尸体埋在草地中。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懂得刨土坑掩埋尸体,并有石器工具、陶罐等陪葬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墓葬制度愈发完善,陪葬品也越来越丰富。
商朝时期,中国奴隶制度发达,王侯驱使奴隶挖掘大型土坑,以厚木棺椁盛殓尸体下葬,棺椁内、墓室中,乃至墓道中都有丰硕的陪葬品。
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商朝王侯墓区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堪称世界级瑰宝。
厚葬之风愈刮愈烈,王侯大办丧事,自然小奴隶主也根据等级效仿,厚葬成为社会风气,还随着生产力发展,墓葬规格越来越大。春秋晚期墓葬上开始堆土头来显示壮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不够壮观。
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意为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自此,我们现代所见的丘状坟墓式样基本上确定下来。
这时代的墓葬外观庄严,内容丰富,随葬品以各种青铜器为主,类别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还有各种精美的漆器……王侯的地下生活用品配备成套、种类齐全。
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随葬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之中,职位高的三鼎二簋,等而下之的只有孤鼎一个。 ↑返回顶部↑
刘宇浩愣了愣,道:“不是说盗墓者可以用铁锥入墓葬而嗅之,如果墓葬里有金、银、铜、铁气味,盗墓者一般都能判别吗?”
施保道:“盗墓者使用的铁锥可深至地下数丈,并且能带出地下器物的气味,但明显不足的是,只有铁锥碰到地下金属器物时才能通过磨擦产生并带出气味,这种气味自是相当微弱,若无嗅觉灵敏和相当经验者是难以据此寻出蛛丝马迹的。”
“那倒也是。”刘宇浩笑道。
施保继续说道:“倘若铁锥遇到的是瓷器、漆器等陪葬物品,几乎无气味可嗅。而一旦地下墓坑为泥水所浸,即便是嗅觉异常灵敏的猎犬,恐怕也只能干瞪着眼,望锥兴叹了吧。”
“怪不得施老哥会有一半对一半之说呢。”刘宇浩哈哈大笑。
顿时,施保满脑门黑线,毕竟刘宇浩谈论的都是他不愿意和别人提及的秘密,这么肆无忌惮的笑的确让他有点难以接受。
刘宇浩也发现了这点,挠挠头道:“对了施老哥,姚四儿那个人的人品很差,你们怎么会想到要找他合伙呢。”
在盗墓行当里,有防官防民众还得防同伙相害一说,这让刘宇浩想起了大学时流行的那句“防火防盗防师兄。”的黑色幽默。
施保神色一黯,神色蓦然古怪了几分,讪笑道:“还不是钱闹的,只有姚四儿才能拿得出我们需要的钱,哎,当时也是没办法呀。”
看来,施保其实也知道姚四儿那个人不可靠,之所以选择与其合作只不过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你在升井的时候,会不会有同伙突然割断绳索让你跌回洞中摔个半死?或者上面砸一大石头下来?又或者突然发现洞口封闭,从此留在洞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再或者在喝分赃酒时候被人下药然后埋回盗洞内呢?
专窃大墓的盗墓贼往往是一小团伙。人多,就有分赃不匀的问题,谁不想独吞那些宝物?对那个姚四儿,施保无时不刻不在提防。
历史上盗墓贼相残的事件就多次发生。
刘宇浩突然想起,在天星观一号楚墓中,距离盗洞深约14米处,发现人头骨一个和零散肢骨。以齐老爷子为首的考古学者分析当为,那些骸骨为盗墓者所留,很可能此人在取出宝物后被同行所害。
至于他是未出地宫就封锁了洞口,还是将要爬出洞口时被上面的同伙一脚踹回洞内,或者被一棒子敲昏于地下,或者是在洞外打死以后抛尸洞中,不得而知。
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学的课本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在发掘的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时,考古人员在墓道第七天井接近墓室头道门的东边,发现有一个盗洞,盗洞下靠墙立着一个死人骨架,周围地面散落着零碎的金、银和玉石、玛瑙等饰品。
经勘查,发现有打破石门,从右上角钻进石墓室,移动棺椁,入墓室行窃的现场遗痕,后部墓室的白墙上还留下了一只很显眼的黑手印。
据推断,盗墓者至少在两人以上,很可能是一同进墓室盗取财物后,先出墓道者产生了独吞之念,对未出者下了毒手,以至于他千余年来立于阴暗的地宫成为盗墓贼可耻下场的上好标本。
刘宇浩笑了笑,突然正色道:“施老哥,如果我猜的没错,其实你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墓葬中吧?”
“你,你是怎么知道的?是姚四儿告诉你的吗?”施保神色大惊,当场愣住。
第1204章 宋墓明器之谜【一】
要想了解盗墓这个话题,须从了解葬制开始。古代的“葬”字,就是把尸体埋在草地中。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懂得刨土坑掩埋尸体,并有石器工具、陶罐等陪葬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墓葬制度愈发完善,陪葬品也越来越丰富。
商朝时期,中国奴隶制度发达,王侯驱使奴隶挖掘大型土坑,以厚木棺椁盛殓尸体下葬,棺椁内、墓室中,乃至墓道中都有丰硕的陪葬品。
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商朝王侯墓区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堪称世界级瑰宝。
厚葬之风愈刮愈烈,王侯大办丧事,自然小奴隶主也根据等级效仿,厚葬成为社会风气,还随着生产力发展,墓葬规格越来越大。春秋晚期墓葬上开始堆土头来显示壮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不够壮观。
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意为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自此,我们现代所见的丘状坟墓式样基本上确定下来。
这时代的墓葬外观庄严,内容丰富,随葬品以各种青铜器为主,类别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还有各种精美的漆器……王侯的地下生活用品配备成套、种类齐全。
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随葬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之中,职位高的三鼎二簋,等而下之的只有孤鼎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