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03节(3 / 4)
何太吾凝重地点头:“皇上,农学院做过对照,深耕亩产相对非深耕亩产,至少可以增加了二至三斗,若配合施肥、药剂,甚至可增加五斗。”
朱允炆沉思良久,点头道:“既然如此,就不能明珠蒙尘,这件事朕来处理。”
第九百七十七章 农业增产的问题
农业,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大明是一个巨大的农耕经济体,这是朱允炆无法改变的根本国情,哪怕是再革新,再发展,这个根本国情也无法改变。
重视农业,提高亩产,遏制土地兼并,依旧是民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个又一个王朝中强调的休养生息,其施政内涵是不扰民、不劳民力、轻徭薄赋,但没有一个王朝专注于提升亩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最多是某个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工具,朝廷主张普及,仅此而已。
似乎收成这个东西,就指望四个字:
老天给脸。
如果风调雨顺,那好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如果水旱虫灾,那惨了,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只能‘已分忍饥度残岁……’
真正关注亩产,由朝廷主导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专注从土壤、种子、耕作、施肥、治虫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亩产的,只有朱允炆设置的农学院。
农学院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他们不仅掌握了土壤酸碱改良,还从民间中汲取办法,掌握了麦子砒-霜拌种、稻谷砒蘸稻秧防治地下虫害的技术,通过石灰、硫磺杀除虫卵,通过焚烧秸秆、天然金坷垃,提升土壤费力。
他们甚至掌握了“杂交”理念,提出了优良种子的相互掺杂,即从一地选择丰收之后的饱满种子,与另一个地方的饱满种子掺在一起播种,以确保种子优良。
朱允炆深入到农学院之中,了解到制约农业亩产提升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农业技术推广层面。
“农学院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究,对铁犁、三脚耧等工具制作标准做好,交付兵仗局、将作监打造,同时安排专人进入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调匠人全力制作工具,至于相应花费,则报入国子监,交户部审核与拨付。”
朱允炆清楚新工具、新耕作方式对增收的作用,别说亩产增收三斗,就是增收个一斗,朱允炆也需要不惜代价地去推广。
一亩地增产一斗,十亩地就增产一石,五十亩地,那可就是五石,对百姓来说,这可就是近二两银子,少了饥荒与困顿,对朝廷来说,这就是三斗多的农税,朝廷多少开支不都是这一点点农税积累出来的?
盛仲、何太吾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了一圈,道:“收割麦子,不能仅有镰刀,还应该设计更有效率的工具。”
“这个……”
何太吾有些迷茫,割麦子还有比镰刀更有效率的?
朱允炆示意何太吾拿出纸笔,简单勾勒出了一种名为“掠子”的割麦工具,
掠子是一个带网兜的大簸箕,直径四尺,在边缘处放置一把锋利的割刀。使用掠子的时候,左手拿着长杆,右手拽着方向绳的手柄,就这样左右手来回控制,一放一拉就可以把一大片的小麦杆割断,然后用力一抖把小麦从网兜中颠出来即可。
掠子工具的出现年代已不可考,据说宋代有了,并没有普及开来。朱允炆打算将这种工具推广起来。
割麦子的时候都是抢着收的,这里的抢,不是与他人抢,而是与老天爷抢,夏收麦子,最怕突发大雨,收割季的时候,恨不得日夜忙活,早点收割完。
镰刀效率低,还总需要弯着腰,而掠子却不然,可以站着使用,效率超镰刀五倍之多,你镰刀收割一亩地,用掠子就可以收割五亩。
这种工具在后世一些农村尚且存在,一些地方不方便使用机械收割的,通常都会使用掠子、镰刀。
何太吾看着“掠子”,凭借着多年耕作经验,想象出了实物与操作方式,不由地感叹:“皇上,这种工具好啊!”
朱允炆笑着说:“这掠子来自于民间,如果农学院可以深入到山西、山东一带调查下,或许可以看到。农学院想要提升亩产,减轻耕作压力,还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多学习,多请教。” ↑返回顶部↑
朱允炆沉思良久,点头道:“既然如此,就不能明珠蒙尘,这件事朕来处理。”
第九百七十七章 农业增产的问题
农业,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大明是一个巨大的农耕经济体,这是朱允炆无法改变的根本国情,哪怕是再革新,再发展,这个根本国情也无法改变。
重视农业,提高亩产,遏制土地兼并,依旧是民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个又一个王朝中强调的休养生息,其施政内涵是不扰民、不劳民力、轻徭薄赋,但没有一个王朝专注于提升亩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最多是某个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工具,朝廷主张普及,仅此而已。
似乎收成这个东西,就指望四个字:
老天给脸。
如果风调雨顺,那好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如果水旱虫灾,那惨了,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只能‘已分忍饥度残岁……’
真正关注亩产,由朝廷主导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专注从土壤、种子、耕作、施肥、治虫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亩产的,只有朱允炆设置的农学院。
农学院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他们不仅掌握了土壤酸碱改良,还从民间中汲取办法,掌握了麦子砒-霜拌种、稻谷砒蘸稻秧防治地下虫害的技术,通过石灰、硫磺杀除虫卵,通过焚烧秸秆、天然金坷垃,提升土壤费力。
他们甚至掌握了“杂交”理念,提出了优良种子的相互掺杂,即从一地选择丰收之后的饱满种子,与另一个地方的饱满种子掺在一起播种,以确保种子优良。
朱允炆深入到农学院之中,了解到制约农业亩产提升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农业技术推广层面。
“农学院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究,对铁犁、三脚耧等工具制作标准做好,交付兵仗局、将作监打造,同时安排专人进入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调匠人全力制作工具,至于相应花费,则报入国子监,交户部审核与拨付。”
朱允炆清楚新工具、新耕作方式对增收的作用,别说亩产增收三斗,就是增收个一斗,朱允炆也需要不惜代价地去推广。
一亩地增产一斗,十亩地就增产一石,五十亩地,那可就是五石,对百姓来说,这可就是近二两银子,少了饥荒与困顿,对朝廷来说,这就是三斗多的农税,朝廷多少开支不都是这一点点农税积累出来的?
盛仲、何太吾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了一圈,道:“收割麦子,不能仅有镰刀,还应该设计更有效率的工具。”
“这个……”
何太吾有些迷茫,割麦子还有比镰刀更有效率的?
朱允炆示意何太吾拿出纸笔,简单勾勒出了一种名为“掠子”的割麦工具,
掠子是一个带网兜的大簸箕,直径四尺,在边缘处放置一把锋利的割刀。使用掠子的时候,左手拿着长杆,右手拽着方向绳的手柄,就这样左右手来回控制,一放一拉就可以把一大片的小麦杆割断,然后用力一抖把小麦从网兜中颠出来即可。
掠子工具的出现年代已不可考,据说宋代有了,并没有普及开来。朱允炆打算将这种工具推广起来。
割麦子的时候都是抢着收的,这里的抢,不是与他人抢,而是与老天爷抢,夏收麦子,最怕突发大雨,收割季的时候,恨不得日夜忙活,早点收割完。
镰刀效率低,还总需要弯着腰,而掠子却不然,可以站着使用,效率超镰刀五倍之多,你镰刀收割一亩地,用掠子就可以收割五亩。
这种工具在后世一些农村尚且存在,一些地方不方便使用机械收割的,通常都会使用掠子、镰刀。
何太吾看着“掠子”,凭借着多年耕作经验,想象出了实物与操作方式,不由地感叹:“皇上,这种工具好啊!”
朱允炆笑着说:“这掠子来自于民间,如果农学院可以深入到山西、山东一带调查下,或许可以看到。农学院想要提升亩产,减轻耕作压力,还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多学习,多请教。” ↑返回顶部↑